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查看: 7841|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化黑茶笔记之一 朝圣高马二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0 12: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丝丝不烦 于 2015-10-11 17:02 编辑

安化黑茶笔记之一 朝圣高马二溪
     十月一号,我趁着国庆假期从浙江温州启程前往湖南安化,正式开启了这一次筹划已久的安化黑茶之旅。
进入安化,我选择了坐火车从安化县和新化县交界处的“平口”镇开始。



    选择这里,不为别的,只为重温那留在记忆深处的一抺浓浓的乡愁!从小学到中学,每到暑假或寒假,我最喜欢去外婆家玩。外婆就住在安化云台山下的马路镇,那是安化黑茶云台山大叶茶种的原产地。穿镇而过的潺溪是我的最爱,整个暑假我都可以和小伙伴们泡在那清澈的小溪里摸鱼抓虾,在那里我就象脱缰的马一样可以放肆的野!
而每次去外婆家我都必然要坐火车到平口镇,再从平口坐船沿资江而下到达大坝,然后又换乘小船。我印象中最美的画面是在清晨的时候,当小船驶入小支流中时,原本开阔的水面变得狭窄起来,两岸大大小小的山峰静静的对峙着。河水的颜色因为衬着那两岸扑面而来的绿,也变得象翡翠一样碧绿起来。河面上飘起一缕缕一阵阵的水雾,因为小船的驶过而划开了那原本无比平静的水面,水雾随即飘舞起来,舞姿飘渺婀娜、变幻莫测,画面美得就让人觉着是进入了仙境一般!如果没有船经过,那里是一片绝对的宁静。当我怔怔的趴在船边时,在我的心里总是幻想着在那水里、那树林里肯定藏着许多的精灵,它们在偷偷的窥视着我们。
    但这一次是无法体验到那种美景了。我的行程是直接到大坝,然后坐车到安化县城东坪。但两岸的景色依然很美!曾经的许多童山也全是绿意盎然了!





  只是所乘的客船再也不是那种双层的大客船了,也不见老汉用竹箩框挑着的青皮梨、黄皮梨;也少了那一阵阵浓烈的旱烟味道了。我闭上眼睛,耳边传来的轮船柴油机声音却依然是那般熟悉,一瞬间我似乎又回到了大客船上,身旁有挎着竹篮的婆婆、浓眉大眼的汉子、边唱边跳的小孩一一穿过……



而这次安化黑茶之旅的第一站我之所以选择高马二溪,是因为隐约记得小时候听到有人说过安化有一种茶在古时候是贡茶,按照当地的土话说,那就是给皇帝老子喝的茶。但那时太小了,我也并不清楚那到底是一种什么茶,但是心里总认为给皇帝喝的茶肯定是好茶呀。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原来做为贡茶的是安化黑茶中的“天尖”和“贡尖”。
再后来我又知道这些贡茶中真正给皇帝喝的是“芽尖”和“白毛尖”,但这两种茶在清朝末期就不再生产了。经过多方转辗打听,我托朋友帮我在安化一茶厂弄了一些云台山的“芽尖”过来,而那茶厂每年也只能产百来斤这种“芽尖”,基本上都是“特供”了,市面上都没有卖。那位朋友在将茶叶寄给我之前,按耐不住打了一个电话给我,说自己实在忍不住了,非要泡一点试一下味道才行。我听了不禁“呵呵!”他也是一位爱喝茶的人,面对这样的诱惑绝对是无法忍受的。后来我问他是什么味道?他说:“香,茶味厚,但没有其它黑茶耐泡”。
这个是当然,因为相对于“天尖”来说,“芽尖”所采用的原料更为细嫩,基本上和雀舌、毛尖差不多。这样的原料来做黑茶是很考验制茶师傅的手艺的,无论是炒青的火候、揉捻的力度、手法、渥堆的时间、发酵的程度、烘干的火候等都与其它黑茶完全不同。不是有经验、懂茶的老师傅就根本胜任不了。
后来我自己泡一泡喝了,就觉得从清末之后这种“芽尖”不再做也是有它的道理的。一是做这种茶极费功夫,极难制;二是这种嫩料做成黑茶真不如直接做绿茶好喝;三是这种“芽尖”的味道又不及“天尖”更能体现安化黑茶醇厚的特点,反倒是有点“烈”。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当然不做也罢!
当然这也只是我泡了一泡云台山“芽尖”后的想法,没有代表性,纯属我个人想当然的观点,甚是浅陋,也不一定正确。有明白这方面的专家还请多多指教一下。



    其实说来惭愧,我这半个安化人对黑茶的了解也是从最近两年才开始的。有时回安化,一些亲朋好友也会送一些黑茶给我,但我向他们讨教一些黑茶的问题时,他们也答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可以窥见,即使是地道的安化人也有很多并不是真正了解安化黑茶的!
而最开始我对安化黑茶的印象真的不好。除了喝茶比较麻烦,又要敲又要撬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开泡的那些黑茶,竟然是一层层的茶梗飘浮在茶杯里,好像不是在喝茶而是在喝茶梗,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哪里还有一点喝茶的欲望呀!于是那饼开了一点的黑茶就再也没动过了。
有一次回安化到表哥家里喝茶,他倒是雅性好,专门搞了一间茶室置办了一张茶桌,只是泡的黑茶真是不好讲,不是带着泥腥味,就是有些青草味,让我不忍置评!看着他起劲地说安化黑茶如何如何好,还想要收藏一些百两、千两茶以待升值的话,真的有些不忍心败了他的兴致!这让我感慨“即使是安化人想喝地道的安化黑茶也是一件难事!”总之在我的心目中就留下了安化黑茶粗陋的印象。
    在我印象中,从小到大在外婆家也从来没有喝过砖茶、千百两,倒是有喝毛茶的习惯,有时母亲也会从安化带一包毛茶回来一喝大半年,这茶倒是俨俨的,味道甘甜,过浓则苦。但那时太小也不懂茶,我实在不记得是黑茶还是红茶了。
    不过我也喝过一款马路茶厂的“黑妹沱”觉得味道还不错,茶味厚俨,茶香浓郁,回甘很好!和我小时候从外婆的茶缸里舀出的茶味道有点象!
而让我坚信安化有好茶的,反倒是安化的红茶。去年家兄寄了两斤红茶给我,说是烟溪一农家自己做自己喝的。一开始我也不以为然,打开包装袋一看,黑黝黝的,条索粗壮、紧实,捧一点凑近一闻,唉哟!一阵花蜜的香味扑鼻而来,赶紧泡了一壶。倒入茶杯轻啜一口,一阵花蜜香瞬间布满口腔,咽喉蠕动,茶水顺喉而下柔滑无比,一丝甜味在喉舌间蔓延开来,让人无比回味!从此之后竟无比迷恋起来!其它的茶我基本上就不喝了。
但后来我就细思,既然安化的红茶如此好喝,那做贡茶的为什么是安化黑茶而不是红茶?这是不是说明安化黑茶必有过人之处嘛,只是我还没有搞懂。
这又使我相信黑茶应该也是好的,只是有些厂家做得不好罢了。不行,这个问题我一定要搞清楚!我也是一个遇到问题不搞清楚誓不罢休的人。于是我又通过网络学习了一些安化黑茶的知识,上图书馆、书店找来一大堆与安化黑茶有关的书藉一阵狂啃。
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
可查的最早见诸文字的有关安化茶叶的文献是唐朝杨烨《膳夫经手录》,其中写道:“潭州茶、阳团茶粗恶、渠江薄片茶由油苦硬、江陵南木香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已上四处,悉皆味短而韵卑。惟江陵、襄阳,皆数千里食之。”这个渠江薄片茶被认为是安化黑茶之祖了,不过这个杨烨的评价着实让人乐观不起来。
而且这里有几个问题也是存疑,一是这个“渠江”指的是现在安化的渠江吗?二是“由油苦硬”这四个字如何理解?三是既然这茶“味短而韵卑”为什么又能做到“皆数千里食之”?
不过机缘巧合的事情还真是有的。此次从平口坐船到大坝去的时候,在船上就遇到了一帮从长沙到安化来旅游的退休老教师正好坐在我的旁边,他们一开始是欣赏两岸的风景,到后来就开始争论安化在古代到底是属于哪一个地方了。其中有一位周老师很肯定的说:“安化古时属于长沙管无疑,而古时候长沙是称之为潭州的。这个潭州并不是指现在的湘潭地区。”我听他如此一说,心里不禁霍然开朗起来。
因为我知道在五代毛文锡的《茶谱》中有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乡人每年采撷不过十六、七斤。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一开始我无法确定“潭邵之间”这“潭”是哪个位置。而“邵”我是知道的,古时也为宝庆府,现在的邵阳地区。如今听这位周老师一说,既然安化属于“潭”的话,这渠江镇也正好位于两地的交界处与书中“潭邵之间”的说法就相吻合了。
这下有意思了!杨烨说渠江茶“由油苦硬,味短而韵卑”;毛文锡说渠江茶“芳香异常,烹之无滓”。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呀!让人完全不相信他们说的是同一个地方的茶!我个人认为这两位大师讲的当然是同一个地方的茶,只是由于岁月变换,制茶工艺的改变和发展造成了茶的味道完全不同,那是有这种可能的。而且一种茶能够做到“皆数千里食之”,我相信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吧!嘿嘿!
我们还可以分析,这位杨烨老先生所说的渠江茶能够做到“皆数千里食之”,说明当时渠江茶的产量是有那么大的,而“由油苦硬,味短而韵卑”则可以说明这茶叶是取老叶,且制作粗糙,但这味道却是深得下层广大人民的欢迎啊!劳苦人民在干活累了,口干舌燥的时候,喝一碗渠江茶就涤去了一身的疲乏,精神焕发!所以大家才会喜欢喝它啊!
    而经过了唐末之乱,天下崩分,五代的皇帝也跟走马灯一样的换,到了毛文锡老先生的那个年代,老百姓哪还有心思喝茶,能够活命、有口饭吃就算是谢天谢地了,所以渠江的茶业也萧条下来,茶山变成了荒山、荒林,“多毒蛇猛兽”。但好歹也算是一个有名的茶区,于是做为一名超级茶友的毛文锡老先生,就不顾险阻为了寻找好茶来到了渠江。话说毛老先生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渠江,一路口干舌燥累得不行,于是他就走进了一农户的家中讨要茶喝顺便休息一下。于是农户倒了一碗茶给他,毛老先生接过碗一看,只见此茶汤色黄而清亮,再喝一口顿时觉得“芳香异常”两颊生津,毛老先生连说好茶!好茶!一碗茶被他眨眼间喝了个底朝天,于是又腆着脸问农户再讨一碗,那农户见他如此,就索性提了个茶壶给他让他喝了个够。待喝完茶,毛老先生又问农户此为何茶,农户答曰:“渠江薄片茶也”。毛老先生又提出想看一看这到底是什么茶,于是农户从挂在房梁上的竹篓里取了一些出来。毛老先生一看,只见此茶“其色如铁”,圆如薄饼,大小同平常的碗口差不多。与他平时所见诸茶均大不相同。毛老先生端过茶饼凑到鼻子前一闻,只觉隐约有一种花蜜之香。毛老先生内心不禁一阵欣喜,忙问道:“此茶还有多否?我愿以重金购之。”只见那农户呵呵一笑,说道,“难得客官如此喜欢,只是此茶每年产量不多,喝到如今也止剩下一点了。”毛老先生的内心不禁万般失望。
他放眼望去,整个渠江除了山就还是山,山上的茶树也早被老百姓砍了当柴烧了,造成了整个渠江的茶叶“每年采撷不过十六、七斤”,产量少得可怜啦。后来这位毛老先生走遍了各个名山大川,尝遍了各大名茶,但对渠江薄片茶却念念不忘,并将其写入了自己编写的《茶谱》一书中。
                                                                 未完待续
                                                              2015年10月10日  梅茗堂主人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5-10-10 13:07 | 只看该作者
支持老乡
3#
发表于 2015-10-10 14:10 | 只看该作者
高马二溪~樟香浓郁
顶级安黑茶
4#
发表于 2015-10-10 14:2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5:1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支持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5: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支持!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5:19 | 只看该作者

共同学习
8#
发表于 2015-10-10 15:2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中国制茶一直在进步.尤其明----由团茶改散茶

点评

本文是原创,只是本人对茶叶的了解还比较肤浅,还请大家多多指点。  发表于 2015-10-11 07:35
9#
发表于 2015-10-10 15:51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谢谢支持!  发表于 2015-10-11 07:35
10#
发表于 2015-10-10 18:0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学习了

点评

共同学习!  发表于 2015-10-11 07:36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8: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财富之神2006 于 2015-10-10 19:08 编辑

安化茶叶的制法变革实可做一篇专文,只是苦于身旁资料太少。但在明朝时安化茶叶还是采用“蒸青”法却是有史可查的。在明朝龙膺撰写的《蒙史》下卷茶品述中记载,“楚地如桃源、安化,多产茶,第土人止知蒸法如罗岕耳。若能制如天池、松萝,香味更美。”在这里龙膺明确提出了安化茶叶如采用“炒青”法的话,则会香味更美。我想这也为安化黑茶的形成带来了一个历史转机吧。
我个人觉得很有可能安化当地的茶农或茶商听了龙膺的建议开始采用“炒青”法制茶,使得安化茶叶销路越来越广,直至远销边疆,正是这种长途贩运也就使得安化黑茶的出现从看似的偶然变成了一种必然。
   当然,这只是纯属我个人的猜想,大家认真不得。但我们至少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时已经有一部分人形成了一个认识,认为安化茶叶采用“炒青”法会比“蒸青”法更能提升茶叶的品质。
    所以我对这位长沙来的周老师特别感谢!虽只是无意之间,但他却帮我解开了一个久存心中的疑惑。而且这位周老师真是一位热心的人,我同他讲说不定还有好多问题要向他请教。于是他又将自己的联系电话告知我,嘱我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和他讲,就算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大家一起探讨。如此诲人不倦,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
想要研究茶光看书还不行呀,还得喝才能有最直观的感受,以前别人送的黑茶就算了。白沙溪这些大厂的茶也算了,并不是他们的茶不好,如果从制茶技术上来说,应该是无出其右者,茶的品质也是很有保障的。但听说他们是边销茶的保障基地,因为安化本地茶并不多,为了保障供应也只能是从外地进原料了,也就是所谓的“外路茶”。但为了保障祖国边疆稳定,这样做当然也无可厚非。所以如果没有特别的门路又要想喝纯粹的安化黑茶我看还是小茶厂靠谱一点。后来想想也不对,就这样子喝我也不知道哪种是真正的本地料哪种是外路茶呀!于是我就动起了到安化茶山实地考察的念头,也就有了这一次趁着国庆节回湖南的实地考察之行。但由于时间实在有限,所能考察的地方也只能安排三个了,第一站是高马二溪,第二站是九龙池中家村,第三站是洞市木杨。
而我买的书藉中有一本中国茶叶学会组编的《评茶员培训教材》,上面讲到:安化黑茶“以高家溪、马家溪品质最好”。其在安化黑茶中的地位就相当于普洱茶中的班章了!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我安化黑茶之旅的第一站。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20:11 | 只看该作者
    这里就顺便给中国茶叶学会做了一次广告,我就不收广告费了!呵呵!
    言归正传,正好我一位朋友的姑父是高马二溪的,家里有茶园,而且他姑父还上过中央10台录制的关于安化黑茶的电视节目。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10月2号到达东坪,与那位朋友下午碰面,商议第二天的行程。10月3号早早起来,拉开窗帘一看,真美景也!



13#
发表于 2015-10-10 21:34 | 只看该作者
一直想搞些好的安化黑茶,期待中

点评

呵呵!此事古难全!我也很期待!明朝人高漮在《茶笺》中直言“须用自己令人采收方妙”。等我亲自采了有多了就均些给你。  发表于 2015-10-10 22:15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1 07: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财富之神2006 于 2015-10-11 07:31 编辑

     8点半,阿贵借了一辆朋友的小车,连同另外几个朋友一起从东坪出发了。这一路都是山,除了山还是山!我喜欢开山路,觉得在山路上开车格外刺激、格外过瘾,所以就由我当司机了。开车就没法欣赏路边的风景,一路上就在山间转来转去,用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终于到达高马二溪。还好我是湖南人,不然的话,在这样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深谷的地方开车,脚都会发软了。不过现在即使是山里也修起了水泥路,比起烂泥路来就好多了。


      这是小谌家的一小片茶园。小谌对我说他计划把这些树砍了,再补种些茶树。我一听连忙对他说:“千万不要将树全砍了,茶树是半荫植物,林下茶的品质会更好些”。这些茶树看起来就是疏于管理、任其自生自灭,比较粗放。小谌介绍说这些茶不施肥也不打药,是环保型的。我笑着对他说:“环保型的茶才好啊!”

    小谌的家在半山腰,还是一栋木房子。他们家有兄弟两个,都在安化县城里发展,这房子主要是他父母住。上次央视10台拍电视就是在这栋房子里拍的。房子座北朝南,望向好,远处青山叠翠尽入眼帘。

    终于见到了谌老伯,人很热情也很实在。我同他握过手,笑言:“谌师傅现在可是名人了!那要合个影才行。”谌老伯笑道,那可以呀。于是就在堂屋前留影一张,只是本人颜值不高,各位将就一点看哈!


     这是谌老伯家的揉茶机,也算是一件古董级的东西了。这种类型的揉茶机大约出现在5060年代,最开始是用水驱动的,后来才改做电驱动。我对小谌说,这个设备现在做为一个展示品还可以,但真正用来揉茶就不行了。个人建议还是要用不锈钢的揉茶机来进行生产。因为这种设备的卫生条件差了一些,而茶叶是最讲究干净的东西,不能有任何的异味、油污和灰尘。
     然后小谌又带我看了一下用做烘茶的七星灶,又到二楼看了一下储存茶叶的地方。储茶室是在原来木房子的基础上围了一些做厂房用的铁皮板,以用做防潮防尘,中间还放了一台抽湿机,只见约有好几百斤的毛茶还堆在角落里。从环境来看确实简陋了一点。
   小谌说,今年的茶叶还没有卖出去。我听了有些吃惊,按道理谌老伯都上了中央台的电视了,至少在安化县也算是一个名人了,这点茶叶应该是好卖掉的。小谌说主要是价格讲不拢,家里人希望价格能比往年高一点,但村里又只有一家收茶叶的,价格谈不下来,就放在这里了。总共有几百斤毛茶还有百多斤天尖料和十多斤的荒山料天尖。我捧了一把闻了一下,一股茶叶的清香钻入鼻腔,这应该是今年的新茶了,没有一点陈味。
    小谌将几种茶叶各抓了一点,就回到了堂屋前开始泡茶了。这是我此行最期待的环节了,品尝高马二溪原茶的滋味。只可惜当时一激动就忘了照相,嘿嘿!。

15#
发表于 2015-10-11 08:28 | 只看该作者
老乡好。

点评

你好!  发表于 2015-10-11 11:20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5-4 17:15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