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楼主: 武夷山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乌龙茶》连载

[复制链接]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1:21 | 只看该作者
<p>——连载之116</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茶树为何叫“不知春”</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清朝道光年间,建宁府建安县一位嗜茶如命的人,因他爱茶如命,人称茶痴。他嗜茶入迷,不但爱喝茶,而且喜读茶书。当他在《茶疏》中读到“天下名山必产灵草”以后,他认为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名山,那里的山是最美的山,那里的水是最甜的水,武夷山的茶是最香的茶,茶痴高兴极了,连忙风尘仆仆地赶到武夷山来。</p><p>&nbsp;&nbsp;&nbsp;&nbsp;那知他来得不巧,这时清明谷雨采茶季节已过,茶农正忙于制茶,茶山已静寂寂的。山坡、沟垅、溪边的头春茶早已采摘过,但这些不会妨碍他游山之兴。见了武夷的奇峰峻岭、山光水色、兴致还是浓极了,满心高兴地边游览边欣赏起那满山遍岭的奇种茶来。</p><p>&nbsp;&nbsp;&nbsp;&nbsp;他爬一道又一道峰,看到了九龙窠驰名的大红袍;他翻过一道又一道梁,看到了白云寺闻名的金佛茶;他越过了一个又一个坡,看到了慧苑坑众口称赞的铁罗汉;他淌了一曲又一曲的溪,看到了止止庵名丛白鸡冠;他爬上一座又一座的岩,看到了牛拦坑底的“水金龟”。<br/>茶痴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如数家珍似的把那千奇百态的武夷名丛挨个儿地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真是饱了眼福,开了眼界。</p><p>&nbsp;&nbsp;&nbsp;&nbsp;茶痴就这样从山里转到山外,峰巅绕到峰麓,从林里穿到林外。走着、走着,走到天游峰下的一块大石旁。一阵清风拂来,传来一股奇异的香味,直沁心脾。那香味象桂花,又象兰花,浓郁馨香,好闻极了。他抬起头来,左看看,不见有桂花树,右盼盼,也不见有兰花草,怪了,那来这股清香呀!<br/>茶痴好生奇怪地顺着香味找去,不知不觉走进了一个阴暗的岩洞,洞里凉飕飕,湿润湿润的。洞外透进几缕阳光,他借助这微弱的阳光,看见细石堆里长的一株茶树。那茶树的叶子又厚又长,满树爆出浓绿浓绿的嫩芽新梢,在那阵阵的春风里摇摆,飘出一阵阵有时象是兰花香,有时似桂花香,茶痴不禁愣住了。洞外头春茶早已采摘烘焙成新茶,怎么这洞里的茶树才抽出芽梢嫩叶,他又想起书中的话,感叹地道:“春过始发芽,深睡不知春。”</p><p>&nbsp;&nbsp;&nbsp;&nbsp;茶痴的话音刚落,洞外忽然传来银铃般的笑声,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采茶姑娘手挽茶篮站在洞口,笑盈盈地说:“好呀!‘不知春’这茶名起得真好。”</p><p>&nbsp;&nbsp;&nbsp;&nbsp;原来这位采茶姑娘,年年立夏过后要来采摘这棵迟芽而香高的茶树,可这茶树没个名,制出的茶也就以奇种茶命名。曾多次想给取个好茶名,可总是取不好,现在听茶痴一提醒,便以“不知春”命之,从此,这株长在洞里和岩边的这种茶树叫做“不知春”,采其单丛制成的茶叶,茶味清香甘醇,饮后口齿留芳,被列入武夷名丛,每年广东茶商预以金定此茶,自春前至四月皆有人守之。惟寺僧偶乞得一二两,以饷富商大贾。<br/></p>
137#
发表于 2009-4-3 15:54 | 只看该作者
能够一看再看的好贴!真心支持~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09:07 | 只看该作者
<p>——连载之117</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铁观音”的传说</p><p>提起铁观音,便会引起人们许多联想,它是福建乌龙茶中极品之一。</p><div align="center"><p>&nbsp;&nbsp;&nbsp;&nbsp;铁观音原产安溪县,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曾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nbsp;&nbsp;&nbsp;&nbsp;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安溪松林头有位名叫魏钦的人,一生信佛,每天清晨必以清茶一杯奉献于观音大士像前,十分虔诚。一天,他到山上砍柴,在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茶树,在晨光照跃下,闪闪发光,极为奇异,于是把它挖回来精心栽培。采叶制成茶,香气特异,要比其他茶叶为重,人们就顺口称为“重如铁”。由于这种茶叶色暗绿如铁,味道清甜而气味芳香。因魏钦信佛,疑是每日像前供茶,蒙观音大士恩庇,赐此佳茗,他便改称“铁观音”。</p><p>&nbsp;&nbsp;&nbsp;&nbsp;乾隆初年(1736)安溪尧阳南岩山有名土王士琅与诸生会文于南山之麓,见层石荒园间,发现一株奇种茶闪光夺目,异于他树,于是移植南山之圃,细心培育,亲自制成茶叶,气味芬香。乾降元年,进京拜谒相国方望溪,携茶相赠,方将茶转入内廷,得乾隆皇帝召见垂询福建茶事,王奏此茶产于安溪南山观音岩下,因赐“南岩铁观音”,御书“铁观音”赐之。</p></div><div align="center"></div>
139#
 楼主| 发表于 2009-4-16 10:43 | 只看该作者
<p>——连载之118</p><p></p><div align="center"><div align="center">幽微瑶草的传说</div></div><div align="center"></div><div align="center"></div><div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div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很久远的年代,武夷山九曲溪畔,有一位以砍樵为生的人。他熟悉山里的草药,身背药葫芦为人治病,村民称他“武夷半仙”。</div><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有一年酷暑天,武夷山区暑瘟病流行,青壮年都病倒了,呻吟之声载道。半仙背着药葫芦,提着药篮,走东村,串西村,为村民采药、制药、医药而奔忙。</p><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草药用完,他背着药蒌进山。路过山旁茅舍,突然听见啼哭声,半仙知道又有一个垂危的病人,立即进屋一看,只见床上躺着一位昏迷不醒的中年男子,他就是半仙的好友武义。</p><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武嫂见到半仙,立即跪在他面前,哭泣地说:“武义已经三天不省人事了,通身发烧,沾泉水的脸巾,敷上去一下就干了,请大哥救救他。”半仙走到床前伸手一摸,果真烧的烫手。他知道这非要山岩峰的岩茶不可。但这种药稀少难采,怎么办?如今只有冒着毒辣辣的日头,攀上武夷山悬崖陡壁,或许还能找到。</p><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安慰了武嫂,转身向“峥嵘深锁”的石罅幽涧走去。他恨不能插上翅膀,飞上悬崖,采药救人。半仙紧了紧腰带,绑牢草鞋,背着药蒌,抓牢野藤,附壁蛇行,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登。半仙好不容易爬到洞口,忽然眼冒金光,眼前一黑,悬空摔下山涧。</p><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昏迷中的半仙,被一阵清风拂醒,他睁眼一看,只见树木丛中走出一位童颜鹤发的仙人,将他背起,叫他闭上双眼,半仙顿觉身体在上升,不觉已到岩洞。仙翁放下半仙,便从腰际取出小葫芦,旋开盖,倒出一盏浓露,让半仙喝下。半仙顿觉浑身舒畅,精神抖擞,连忙翻身伏拜,谢仙翁救命之恩。<br/>“不用拜谢,快将此药拿去救人要紧。”仙翁拿出数株似苦茶的小树说:“此乃仙茶“碧玉瑶草”,能治百病,我看你有颗慈善之心,行医济世,吾助你仙茶,速去为民治病。但要留一株栽培传世。吾乃武夷君是也。”话毕隐去。半仙抬头一看,岩壁上写着“幽微碧玉洞天”。他将仙茶拿出一株栽在洞边,便高兴而归。</p><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半仙用仙茶治好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又从那株茶树上剪下一枝又一枝的茶树枝繁殖栽培,后来那块地方成了一片茂密的茶林。</p><p align="center">人们为纪念这个种植第一株茶的地方,便在该处石壁上刻上“茶洞”两字。</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br/>&nbsp;</p><br/>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140#
 楼主| 发表于 2009-4-16 10:47 | 只看该作者
<p>——连载之119</p><p></p><div align="center">蛇与茶的故事</div><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相传武夷清源岩有座庙,庙附近岩崖下住有一个卖青草药的倪老伯。老人家依靠采集草药挑到集市出卖,维持父子两人的生活。</p><p>&nbsp;&nbsp;&nbsp;&nbsp;倪老伯家中饲养有一只母鸡,但是只听见咯咯叫声,很少捡到鸡蛋,老人家觉得很奇怪。为了弄个明白,一天,他预计鸡快下蛋了,就躲在不远的地方观看。不一会母鸡离窝咯咯地叫,窝内留下一个蛋。倪老伯没有立刻去捡蛋,而是继续静静地观看。不久,草丛传来沙沙地响声,一个茶杯口那么粗的乌梢蛇来到鸡窝旁,伸着脖子张口吞下鸡蛋,慢悠悠地溜了,啊,原来它是“偷蛋贼”。第二天,他到河边捡了个似鸡蛋般的鹅卵石,等鸡下蛋后,迅速换下鸡蛋,想让蛇吃下石子,置它于死地。不一会,鸡咯咯叫后,蛇听到鸡叫下蛋声,又来到鸡窝,只见蛇象吞鸡蛋似的张口吞下石子就走了。倪老伯心里很高兴,明天再没有偷蛋贼了。不料,第二天乌梢蛇又来吞蛋。老伯见状,心想怎么石子堕不死它,奇怪,它是不是吃了化石药?过了几天,倪老伯又用石子换鸡蛋,老蛇又把石子吞下走了。倪老伯便跟着蛇去看个究竟,老蛇吃了石蛋后,腹内涨鼓鼓的,艰难地爬行着,爬到一株茶树旁,仰头吃树叶,等过几个时辰,蛇就慢慢地爬走了。</p><p>&nbsp;&nbsp;&nbsp;&nbsp;倪老伯是卖草药的,也懂得一些医药道理,他对这种树叶有这样强的消化力,感到吃惊,便将树叶采了一些带回家,烘制成茶叶,配上几味中草药,拍成茶饼,给一些“宿食”的孩子服用,一试果然消化力极强,治好小儿疳积腹涨的病。</p><p>&nbsp;&nbsp;&nbsp;&nbsp;于是,他便上山找到这样的树叶,采了不少,揉制烘焙,专用于治疗瘀食、消化不良之症,甚至连几年痼疾也能有效。倪老伯暗暗地钦佩这种树叶的奇效。给这种茶树取名“乌龙”茶树。他的想法是,因为这种树是乌梢蛇发现的,蛇又名小龙,所以把乌梢蛇叫“乌龙”,这就是武夷乌龙茶树命名的来源。后来,倪老伯把乌龙茶饼制作方法,传授给在清源寺当小和尚的儿子倪鸿贵,武夷茶饼极受闽北和闽南百姓和东南亚华侨的欢迎,那是后来的事。</p><p><br/></p><p></p>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10:32 | 只看该作者
<p>——连载之120</p><div align="center">冻顶乌龙的由来</div><p></p><p>&nbsp;&nbsp;冻顶乌龙是台湾省出产的乌龙珍品,与包种茶称为乌龙姐妹茶。其制法近似青心乌龙,但味更醇厚,喉韵强劲,高香尤浓。因产于冻顶山上,故名冻顶乌龙。</p><p>&nbsp;&nbsp;&nbsp;&nbsp;冻顶山是台湾凤凰山的支脉,海拔700多米,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所以冻顶乌龙实不是因为严寒冰冻气候所致,那为什么叫“冻顶”呢?据说因为这山迷雾多雨,山陡路险,崎岖难走。上山去的人都要绷紧足趾,台湾俗称为“冻脚尖”才能上山,所以称它为冻顶山。</p><p>&nbsp;&nbsp;&nbsp;&nbsp;冻顶乌龙茶又是怎样来的?相传在100多年前,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中,住着一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名叫林凤池,他学识广博,体健志壮,而且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记不得是哪一年,他听说福建路(相当于省,台湾时属福建)要举行科举考试,就很想去试试,可是家境贫寒,缺少路费,不能成行。</p><p>&nbsp;&nbsp;&nbsp;&nbsp;乡亲们喜欢林凤池为人正直,有学识,有志气,有抱负,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就相约跑来对他说:“凤池,你想去应考是好事,去吧,有困难大家帮你,你别发愁,赶快作好准备去应试。”说罢大家就慷慨解囊相助,给林凤池凑足了路费。林凤池感激万分,第三天就拜别乡亲上路了。临别时,大家到海边送行,七嘴八舌地再三嘱咐:“祝你一路顺风,路上多加小心啊”“不管考得怎样,可要回来呀!”“别忘了故乡和乡亲,我们盼你衣锦还乡。”林凤池感动得流下泪来,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争光。</p><p>&nbsp;&nbsp;&nbsp;&nbsp;省试完毕,林凤池金榜题名,中了举人,留在福建就职。一天,林凤池决定回台湾探亲,在回乡前邀同僚一起游览武夷山。上得山来,只见“武夷山水真旖旎,千峰万壑皆美景。”武夷山36峰99岩,山峰岩间都长茶树,听说“大红袍”的传说,是茶树上的嫩叶作成乌龙茶,香高味醇,久服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腻、健胃、强身等作用,想能带些回台湾多好啊,于是向天心寺住持说明原因,住持便送他茶苗36棵,又传给他栽种方法,并说要好好管好它造福百姓,于是他精心带土包好,带到了台湾家乡。</p><p>&nbsp;&nbsp;&nbsp;&nbsp;乡亲们见凤池衣锦还乡,喜出望外,又见他带来福建祖家的奇茶乌龙茶苗,格外高兴,他们推选几位有种茶经验的老农,仔细地把36棵茶苗种植在附近的冻顶山上,派人精心管理。台湾气候温和,茶苗棵棵成活,不断吐着绿油油的嫩芽,可爱极了。接着,人们按林凤池介绍的方法采摘茶叶加工成了乌龙茶。这茶说来也怪,山上采制,山下就闻到了清香,而且喝起来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气味奇异;成为乌龙茶中凤韵独特的佼佼者,这就是现今台湾省“冻顶乌龙”的由来。</p><p><br/></p>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10:44 | 只看该作者
<p>——连载之121</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擂茶的传说</p><p></p><p>闽北的喝擂茶传说与一个姓吴的道婆有关。相传,早先福建的古镛州(今称将乐县)有一座道观,名叫“长长观”。观址原是一大片箬竹林。劈竹建观后,竹鞭不死,春天一来,观前观后尽是细细的箬竹和毛茸茸的小竹笋。竹鞭甚至穿墙过户,从观内的砖缝里面窜出来,探头探脑地往外看。这“长长观”的道长是一位姓吴的道婆,她教人撒芝麻沤烂竹鞭。几年来,竹鞭倒是沤烂了,但芝麻却又长满道观的四周。有一年,正当芝麻结籽结节伸长的时候,古镛州发生大旱灾害,连“长长观”后面一片老茶树也都枯黄了。</p><p>&nbsp;&nbsp;&nbsp;&nbsp;灾年饥民多,路上常有倒毙的饿殍,吴道婆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她有心拯救灾民,又苦于观中没有多余的粮食。吴道婆看着身边几筐刚收入的芝麻,心想倘若炒了放赈,只怕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何才能省吃俭用,多救活一些灾民呢?她思忖很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尽量将这些芝麻化开来用。先是抓一些芝麻和生米,再掺入干枯的茶梗茶叶,一起放进擂钵里,磨成细末,然后用沸水冲沏成一罐罐擂茶,让附近和过路的灾民饮用。饥肠辘辘的灾民本来饿得头昏眼花,但一经喝下这种擂茶,不仅解决了饥饿之感,而且止渴生津,心爽神清。一连多少天,吴道婆天天以擂茶赈灾,直到灾情缓解后,农作物开始有收获,度过了荒年。想不到有些人连着喝了吴道婆的擂茶,竟然上瘾成癖,一天不喝擂茶,就觉得心烦神躁,因此经常磨制擂茶来喝,而且成了习俗,如今“长长观”湮没无存,但吴道婆的茶却一直在将乐一带流传了下来。</p><p><br/></p>
143#
发表于 2009-4-28 21:41 | 只看该作者
搬板凳 学习 <br/>
144#
发表于 2009-5-1 22:38 | 只看该作者
好帖,顶一下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17:36 | 只看该作者
——连载之122

                                “庞公吃茶处”留佳话


       康熙辛已(1701)年秋天,在“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的九曲溪上,“咿呀、咿呀”地划来一条小渔舟,船上有四五人,其中有一身着长袍马褂、魁梧身材,刚过不惑之年,他就是刚离任而再游武夷的建宁太守庞垲,陪游的还有建安人章衮、浙人程长铭和武夷梧桐窠释子衍操。他们指指点点讲述着玉女峰的景色,和听着衍操讲着神话故事。
    谈笑间,小渔舟已驶入小九曲。只容得下单筏或小渔舟驶入,进入小九曲别有天地。这里巨石罗列,虽是岩石却有大峰巨岩的风貌;石上有峭壁、有穹崖、有裂罅、有洞穴,还有几竿翠竹,低垂水上,乘竹筏洄伏其中,好像在九曲溪里,左盘右旋,极尽天然曲折之妙。这是九曲溪的缩影,使小舟上的游人真有“溪山胜处”之慨叹。
    庞公等人舍舟登岸,岸上有一草寮、茶旗斜挂,茶博士吆喝着来回冲泡着茶。寮内二三张小桌,已坐满了游人。随从进入草寮正想赶走茶客,腾出一张桌,以便太守品茶。庞公立即阻止:“不要打扰别人,还是泡一壶岩茶,到那风景胜处,边饮茶边观景边品论,不亦乐乎。”随从便进寮与主人说,庞太守来此游玩,你快烹上好茶一壶,茶寮主人听说是太守驾临慌忙吩咐茶博士快冲泡一壶好茶。
    庞公和衍操等人,绕上岩顶,望着小藏峰的金鸡洞,近在咫尺,洞内的古物,仿佛伸手可及。从这里俯瞰小九曲,☆岩为卵,碧水洄流,修篁轻拂。轻舟荡过,宛如人间仙境。庞公吟咏道:“到眼皆佳境,题诗少妙词”。便命随从取出“文房四宝”,在岩石上铺上宣纸,挥笔疾书“应接不暇”四字。庞公在纸上“磨崖留姓氏,聊与后人知”,署上庞垲,商丘人。
    随从端着茶具跟在庞公后面,此时,便冲泡了茶,端给众人。庞公接茶嗅闻到阵阵兰花香气,扑鼻而来,咽了一口,顿觉口齿留甘香。便对衍操说:“好茶、好茶,这是什么茶”?衍操说:“这里的茶,臻山川秀气之所钟,品具岩骨茶香之胜。”衍操反问:“庞公品出什么香味。”“好似兰花味”“庞公真是品茶之能手”。“兰花之中,数金边兰最贵重,那就命名金边兰吧!”茶寮主人后来听说庞太守给茶取名,高兴地逢人便说,我茶寮里的茶,庞太守品饮后赞尝为好茶,他还给取名“金边兰”呢。
夕阳西下,庞公一行依恋不舍地上了小渔舟,回到了住处。嗣后,衍操命人将“应接不暇”勒于崖石上。同游章衮、严霄容等人也将“庞公吃茶处”勒于岩壁。
    武夷岩茶从此又增添了“金边兰”的品种。
146#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17:37 | 只看该作者
——连载之123


                                  闵汶水瀹茗待名士


瀹茶,就是烹茶,要了解其品饮方式,先说个瀹茶的故事。
    明末,有位善于瀹茶的名士叫闵汶水,因其年事已高,人称“闵老子”。他原籍安徽,落籍福建,在建州主要茶区武夷山定居,当时名流雅士,凡经过其地,识与不识,皆去拜访,以能尝得闵老之所烹的茶为一大快事。
    有名士张岱来闽,经过武夷山,慕名造访。闵老外出,至晚才回来,一句话没说,又出门去寻找失落的手枚。再归来,时已初更,见客乃在息心等待,知道客人心欲品茶而后归,甚喜。“自起铛炉茶旋煮,速如风雨”。于是,引客至一室,明窗净几,案上摆设有古朴的荆溪壶,成宣窟小茶盏。这种茶盏时有“片瓷千金”之誉。茶入盏,色若白金,香气逼人,客人连声称“绝”。后来客人所著《陶庵梦忆》中记载着武夷山品茶时的情景。
    “余问汶水曰:‘此茶何产?’汶文曰:‘阆苑茶也’,(地在四川)。余再啜之曰:‘莫诒余(别骗我)我阆苑制法而味不似。’汶水匿笑曰:‘客知是何产’?余再啜之曰:‘何其似松萝也?’汶水吐舌曰‘奇!奇’!”
    客人品出了茶的制法(武夷僧人引松萝僧人的制法)及茶之产地(即松萝法制武夷茶)。又接着问水。也是一个设谜,一个揭底,不但指出水质的优劣,还品出新陈、老嫩。汶水再次吐舌称奇,立即从居室端出名丛‘白鸡冠’待客。那时瀹茶的风俗是,如果客人品出了味道,揭示出了蕴奥,主人则以更好的茶相待。
    “汶水去只少顷,持一壶,满斟余曰:‘客啜此’。余曰:‘香扑烈,味甚浑厚,此头春茶耶?前瀹者是秋茶’。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遂定交。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瀹茶艺术,不是渴饮者所知,实力茶的一种鉴尚艺术,它讲究品茶的环境要幽静,所用茶具要古朴典雅,茶要名茶,水要好水,其中特别重要的一条是茶客要有涵养和风韵,要有品饮的工夫,如上讲的故事中的客人,连茶的采摘和季节都品出来了,其功力不浅。
    品茶到清代已发展成工夫茶,瀹茶要煮,工夫茶则是冲泡了,开今世泡茶之先河。如果说,瀹茶重在鉴赏,工夫茶则得在礼仪,以及那种品茶如禅定的艺术精神。
T恤与茶文化

    全世界的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喜欢穿T恤,这是一种短袖有领的针织上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对“T恤”与茶有种说法却中国茶有其渊源。
    传说它大约起源于在十八世纪中期。1773年在格林芬码头毁茶事件,激发了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后,在码头立碑纪念。此后,美国的码头工人,凡搬运从中国运来茶叶,为了识别有意义性的“特殊货物”,搬运工都得穿上印有TEA字样的短袖衫,大家简化称这种衣服叫“T恤”(恤字音xu,是音语shirt的音译,且是广东话发音)因此“T恤”两字成了中西合璧,约定俗成的专用名称,短袖衫以T恤之名传遍世界,现在已成为全球人民所喜爱穿着的“T恤”衫。——茶文化旅游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17:40 | 只看该作者
——连载之124


乌龙茶茶文化旅游


名山出名茶,乌龙茶产区的福建有名胜古寺鼓山、峰岩寺而太姥山山明景秀冠豸山、引人入胜清源山、海景奇观万石山;台湾有云海森林阿里山,避暑胜地日月潭;广东有飞瀑幽泉罗湖山,明媚风光白云山以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武夷山,这些名山都是名茶产地,旅游胜地,如今高幽典雅的茶文化已成为人们休闲品茗的最佳选择,名茶探源、游览生态茶园、品啜乌龙茶的韵味。茶文化旅游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颇具现代旅游新意。

                                             1、名茶探源

                                            茶中之王大红袍

武夷山九龙窠的幽奇深邃的峡谷。九座石骨嶙峋的岩峰,犹如九条将要腾空而起的游龙,蟠绕在它的两旁。谷中奇形怪状的岩石,横卧竖立,构成了大大小小的沟壑,而从岩缝中渗出的涓涓细流,则汇成喧闹的山涧,穿过乱石,曲曲折折地向东流去。这里布满了一片又一片、一层又一层的茶园,满谷春色,一片生机。然而,更为稀罕的却是一丛丛、一簇簇珍奇的名丛,或立岩凹,或倚水边,各异奇趣。而被誉为“茶中之王”的大红袍,就是其中佼佼者。
    在九龙涧深处一个砌在峭壁上的小石座里,四棵枝繁叶茂的茶树,频频向游人点头招手,它就是久负盛名的大红袍,凡到武夷山游览的人,无不以一睹大红袍茶树为快。
    大红袍母树生长在高崖石壁上,两旁岩壁矗立,日照不长,气温稳定,奇妙的是岩上终年有涓涓细流从岩顶滴落,滋润着茶树,随水而落的还有枯叶、苔藓等植物腐烂后形成的有机物质,为大红袍补充养分,这就是大红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民国年间,崇安县长吴石仙书刻“大红袍”三字,耀眼奇目,以后大红袍的神奇故事,后人越传越奇。
世界名茶铁观音


铁观音名茶发祥地西坪古称栖鹏,传说是大鹏鸟栖息的地方,后人取谐音名之。这里四面环山,连绵不断,山上山下皆茶园,满园绿色,是山的世界,茶的海洋。    安溪县西坪镇是乌龙茶佼佼者铁观音发源地,铁观音的来历有“王说”和“魏说”。如今各在遗址上摩崖石刻记之。
    “王说”:相传乾隆年间,尧阳南岩仕人王仕让制成,携赠侍郎方望溪,方转内廷。乾隆因其色泽乌润,沉重似铁,外形美如观音合掌,赐名铁观音。现存南轩遗址,沿山遍布奇石,有不同天然石洞数处,上山途中石墙上“南岩铁观音发源地”题字横亘在眼前,转过山门,就至南岩茗圣坊,恢宏华丽,气宇轩昂。牌坊下绿地间,岩石前,有历经沧桑的铁观音茶丛;右侧南轩书斋,为王仕让读书处。在茶艺接待室,热情好客的主人沏上一泡纯正铁观音茶迎接宾客,往南经数座凉亭,可达乌龙洞。
    “魏说”相传尧阳松林头老茶农魏荫,笃信佛教,天天敬奉观音。一夜,梦见自己荷锄出门,行过一溪涧边,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次日他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然于山间得一茶株,异乎寻常移植铁鼎中,采摘炒制,品质特优,奇为观音所赐,且叶重色泽如铁,故名“铁观音”。游人沿途小路弯弯,鸟声啾啾,屹立的“魏荫铁观音发源地”大石碑赫然夺目。石壁有“正丛发源地魏荫铁观音”的石刻,环顾四周,满山遍野茶丛春意盎然。在发源区建有下马亭挹秀园,茶叶茶具博览馆。只见一泓清泉飞泻直下观音池,池上有魏荫亭,沿石级而上经飞虹来到红墙碧瓦的代天府,有“松岩胜景”的牌坊。沿后山古道上五福石,仰望峭壁上,古老的铁观音茶树生机勃勃。
148#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17:41 | 只看该作者
——连载之125


武夷山“御茶园”

“闽中茶品天下高,武夷御茗标名异”。历史悠久的武夷茶,经萌芽、兴盛、衰落、复兴阶段,发展成今日“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品俊振寰宇”的声名。武夷茶以其得天独厚的小自然条件、精湛独特的制造技术,从培植、选育、采摘、制造、形制、斗茗、选贡、上品龙茶形成极为宝贵的武夷御茶园文化。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平章高兴‘羡芹思献’,谋冲佑道士采制石乳(茶)贡入朝廷。大德六年(132)诏创皇家焙局,寻建御茶园,制造‘龙团进贡’”。
    御茶园仿皇家建筑,雄伟壮观,盛极一时,取“仁凤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之意,命名仁凤门,门内主建筑拜发殿,亦称第一春殿、清神堂,四周有思敬亭、焙芳亭、宴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云桥诸景,又有通仙井复以龙亭,皆极丹陛之盛。泰定五年,又于园之左右各建一坊,匾曰茶坊。至顺三年在通仙井畔筑高台,名之喊山台,称井水为呼来泉,山上建喊山寺。元时旁列屋宇30余间,明代形成御茶一条街。
    明初,不贡闽茶,御茶园关闭,茶园荒芜,焙局圮毁,遗址上仅留一口井和道旁两株古老的枫树。每当深秋,枫叶红似火,象一对燃烧的蜡烛,俗称“朝天烛”。数百年以来,朝天烛傲然屹立在御茶园遗址上,守卫着“辉煌一时”的古代御茶园。御茶园遗址碑、喊山台碑是历史的见证。
    御茶园和武夷茶(明朝后应称武夷岩茶)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种植、加工、研究、发展的茶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建国后、武夷山茶科所入注,尚不能恢复其貌之一斑。
    为弘扬中国茶文化,武夷山御茶园茶业有限公司,在遗址上恢复御茶园计划,通过“武夷御茶园文化展示,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御茶园光荣史。又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武夷山丹山碧水的美景相合,复建了御茶园拜发殿(第一春殿),浑然天成的一个旅游品茗、赏艺、休闲、观景、商务洽谈的理想之地。
    御茶园大门,是元代御茶园旧址“仁凤门”,运用一块20多吨重的石雕巨龙雄踞在四根4米高的花岗岩石柱上。新近在“御茶园遗址”碑的入口处,新辟一条通道,左边巨石上刻乾隆手书“御茶园”三的摩窠大字,右边巨石上刻着“茶魂”实为茶的精神所在。在原第一春殿旧址建筑茶艺大楼,古朴大方,内部具有典雅华贵而且富有文化艺术情趣。茶艺大楼分上下两层,底层(大厅)为茶艺表演厅;二楼是十二间风格各异的贵宾品茗室。登上茶艺大楼眺望,武夷山36峰中的双乳峰、三仰峰、隐屏峰、玉女峰诸景尽收眼底,真是丹山碧水画卷中。
    御茶园字复建以来,以成功接待了许多中外领导人和贵宾及各界知名人士,这给御茶园提高自身品位,给予了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御茶园出自建筑名家的经典设计,以及独特的宫侯乙编钟古乐、茶艺、茶歌舞表演等精良服务,欣赏名家字画、茶叶著作、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风采于一体。游人至此,一定会令您心旷神怡,怡情悦性,留连忘返。

149#
发表于 2009-7-27 08: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好文
150#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5:42 | 只看该作者
——连载之126


2.武夷茶文化旅游

    ○1九龙窠茶文化旅游,在天心路口,开了九龙窠茶文化旅游线,入口处有一组摩崖石刻群,重现了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褒扬武夷茶的赞词。有在云窝、天游、茶洞,茶禁碑等。

    ○2是武夷山永生岩茶厂他座落在畅流九曲的起程地,古代茶叶集散地星村,他拥有茶山3000亩,沿九曲溪畔下尾洲有省“绿色食品基地”及“复合绿色食品加工生产线”以及“武夷茶文化大观园”占地1300余亩的休闲娱乐城,参加自然、健康、绿色的茶苑胜地。

3.中国茶都安溪之游

    安溪自古有“闽南茶都”之称,茶树品种达65个,被誉为“茶树良种宝库”,现有茶园30多万亩,年产茶1.5万吨,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

    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依山傍水,典雅秀丽,兼有欧式气派和侨乡风格,是茶乡标志性商住两用小区,还有六百多套商住两用店面,建筑面积七万多平方米。

    市场大楼设有大型茶叶交易厅、茶叶展销厅、茶文化活动中心、茶史馆、茶艺馆、品茶楼等,是中国乌龙茶最大的集散地,也是展示全国名茶的窗口,更是经销全国各地茶具、茶叶包装品,制茶机械以及各类涉茶产品的大舞台。可以通过Internet网点、中介服务,把握商机,这里还是茶文化交流,茶技术研讨,茶叶保健宣传,茶文化旅游的新天地。

    溪茶叶大观园位于凤冠山之麓,是一座依山而具有时代气息的仿古兴建的园林,内有茶叶品种园,种植着福建、广东、浙江、云南、武夷山、安溪、苏州、台湾、和日本等地50多种中外名茶品种。设有对歌台、茶叶作坊屋、民俗馆、茶叶博览厅、茶艺表演厅、茶餐厅,步入其园,迎面就是茶圣陆羽在喜说《茶经》塑像。可以倾听古朴醇厚的茶歌对唱,观看乌龙茶制作流程、欣赏唐代以来的安溪茶艺及日本、韩国、台湾、广东、武夷山等中外茶艺表演,观赏园内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等各类茶叶。市场上除购买各品牌茶叶外,还可购买各式茶具及各种茶文化旅游商品,同时,还可以品茶谈心,贸易洽谈,俯瞰全城。

    茶叶公园地处安溪城郊,是一座集文化古迹、休闲、娱乐、茶园观光为一体的茶叶生态观光园林。内有茗山茶亭,三和茶壶,名将刘琦陵园,近百亩生态茶园以及设有钓鱼、划艇等水上公园项目,还有集品种、科研、生产为一体的茶叶科学研究所。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5-22 20:25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