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楼主: 喝茶渡日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绿茶知识帖(一帖顶版)

[复制链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3:49 | 只看该作者
江山绿牡丹又名仙霞化龙,因色泽绿翠,形似牡丹,产于仙霞岭而得名。相传明代正德皇帝(公元1506—1521年)朱厚照察访江南时,路经仙霞岭,品尝了仙霞茶,大加赞赏,命名为绿茗,并指定为御茶。据江山市志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任太守时,品尝了毛滂从江山捎来的仙霞茶更是赞不绝口,称之“奇茗极精”。苏东坡有《答毛滂书》中说:“……寄示奇茗极精,而丰南来未始得也,亦时复有山僧,逸民可与同尝,此外,但缄而藏之”。苏东坡之诗友毛正中(江山人)曾以仙霞茶相赠,苏东坡戏作一诗为谢,诗中:“禅窗雨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里,鱼蟹亦应快,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可见历史上仙霞茶早就扬名天下,列为贡品。 沧桑数变,“绿茗”绝迹。1980年江山特产公司组织力量恢复试制,一种体态潇洒自然,色泽翠绿诱人的江山绿牡丹问世,从此,仙霞茶从宫廷御茶发展到今天的全国名茶,载入了《中国土特产大全》史册。 绿牡丹产于仙霞岭北麓、浙江省江门县保安乡龙溪两侧山地,以裴家地、龙井等村所产品质最佳。这里山高雾重,漫射光多,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茶树生长。 绿牡丹采制技术精巧。早采嫩摘,坚持雨、露叶不采、瘦小叶不采,病虫叶不采,紫色叶不采,是牡丹茶采摘的特点,清明前采摘,谷雨后结束。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到一芽二叶初展,芽长于叶。炒制工艺主要分鲜叶摊放、杀青、轻揉、理条、轻复揉、初烘和复烘等几道工序。一人炒制,一人在旁摇扇是炒制牡丹茶的特点,尤其是利用扇风,迅速降低杀青叶、初烘叶、复烘叶的叶温,加速水分的蒸发,减少茶多酚等内含成份在湿热条件下继续氧化,是保证牡丹绿色泽格外翠绿、香气清鲜的关键技术措施。 绿牡丹的品质特点是,条直似花瓣,形态自然,犹如牡丹,白毫显露,色泽翠诱人,香气清高,滋味鲜醇爽口,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成朵,嫩嫩明亮。 目前,江山绿牡丹名震海内外,一直供不应求,为此,有关部门制定了发展绿牡丹的一整套措施,预计在1994年茶园发展到2000亩,年产量达4000公斤,届时,江山绿牡丹不仅是誉满海内外,且将清香飘四方。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3:49 | 只看该作者
南糯白毫,因产于世界“茶树王”所在地——云南西双版纳州勐州勐海县的糯山而得名。刨制于198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名茶。南糯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凤尾竹婀娜多姿,涌翠泻玉的茶树,沿山坡铺排到云际。这里终年云雾飘渺,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8—21℃,昼夜温差明显,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腐殖质层厚达50厘米左右,俗有海绵地之称。矿物质含量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适宜于茶树生长。南糯白毫采自云南大叶种,优良品种的芽叶肥嫩,叶质柔软,茸毫特多,富含茶多酚,咖啡碱等成份,为南糯白毫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南糯白毫属烘青型绿茶。一般只采春茶,3月上旬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主要工艺分摊青、杀青、揉捻和烘干四道工序。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有锋苗,身披白毫,香气馥郁清纯,滋味浓厚醇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经饮耐泡。饮后口颊留芳,生津回甘。难怪人们饮后吟诗道:“雾锁干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在一杯中。”
198#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3:49 | 只看该作者
遵义毛峰是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70年代初期创制的名茶,为贵州省名茶的后起之秀。素有“小江南”之称的湄潭境内湄江河横穿南北,溪水蜿蜒,纵横交错。 山高、雨多、雾重,昼夜温差明显,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无机养分和有机质含量丰富。茶园四周茶木荟蔚,古柯荫翳。优越的生态条件有利于茶树生长。遵义毛峰选用从福建引进和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的嫩梢为原料。该种具有芽壮叶肥,茸毛多的特点,鲜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丰富,为形成毛峰茶的色、香、味,提供了物质基础。 毛峰茶采于清明前后。采摘标准分三个级别,特级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或全展,芽叶长度2—2.5厘米;一级茶标准以一芽一叶为主,芽叶长度2.5—3.0厘米;三级茶标准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3—3.5厘米。鲜叶进厂后经2—3小时摊凉后再行炒制。毛峰茶炒制技术精巧。工艺的要点是“三保一高”,即一保色泽翠绿,二保茸毫显露且不离体,三保锋苗挺秀完整,一高就是香高持久。具体的工艺分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 杀青和揉捻:杀青锅温掌握先高后低的原则。当锅温120—140℃时,投入250—350克摊茶放叶。待芽叶杀透杀匀,不生不熟,失水约35%左右时,起锅揉紧、搓圆、理直三个过程。达到蒸发水分、造形、提毫的目的。锅漫的控制,手势的灵活变换是确保成形提毫的重要技术措施。锅温先高后低,开始时锅温80℃左右,随水分的丧失,做形用力的加重,锅温逐渐降低。茶叶干度五成左右,锅温50℃左右是做形的最佳条件,抓紧这一有利时机,运用相应的手势,将茶叶理直、差紧、搓圆。当茶条基本形成,有刺手感时,40℃左右的锅温,轻巧的翻动手势是显著、保持芽叶挺秀完整、足干的技术要点。当茸毫显露,手捻茶叶即成粉未,起锅摊凉贮藏。 遵义毛峰自1974年问世以来,曾连年获奖,在全国农恳、社队企业两大系统的特种名茶评比中,名列前茅。1981年荣获省科研成果奖,1983年荣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细圆直,锋苗完整挺秀,身披银毫,色泽翠绿,嫩香持久,汤色碧绿清亮,滋味鲜醇,叶底嫩绿鲜活。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3:50 | 只看该作者
古劳茶因产地而得名,是广东省的历史名茶。始于何朝何年,众说纷纭,没有明确的结论。相传,唐末诗人曹松守居西樵山,引入浙江长兴顾渚茶种于山中。古劳墟与西樵山隔水相望,且有宜茶山区,山区多为客家移民,喜欢植茶。由此推测,可能在宋、元年间,由西樵山引种茶树逐渐发展而来,至今约有1600多年历史。到了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年),古劳茶生产已进入全盛时期,“山埠间皆种茶”,近则自海口(古劳北属南海地)到城(今鹤城),毋论土著、客家多以茶为业”。出现“一望皆茶树,来往采茶者不绝”的景象(《鹤山悬志》)。古劳茶产于广东省高鹤县古劳镇的丽水、茶山、麦水、下陆等地。古劳镇之西有大云雾山,其南有古兜山,山岭海拔高约200—400米,最高的“高凹顶”海拔也只有500左右。这里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21.8℃,全年基本无霜,年降雨量达1800毫米左右,江面上的“高山气候环境”。茶园中楹树遮荫,茶地铺草覆盖,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丰富,极宜茶树生长。 古劳茶主要有“古劳茶”和“古劳银针”两个品类。古劳银针为古劳茶的珍品,以丽水所产的“翠岩银针”品质最佳。银针茶早在清初(公元1644—1735年)已负盛名,当时流传着“真好采,嫁丽水”的歌谣。到了光绪年间(19世纪70年代),古劳茶已濒临破产,银针茶几乎失传。直至本世纪50年代后,这一古老的历史名茶才获得重生,焕发出它的青春。 古劳茶采自当地的古劳茶树,古劳茶树分青芽型和红芽型两种类型。前者称青蕊,后者称红蕊。红芽型鲜叶制成的古劳茶香低,青芽型鲜叶制成的古劳茶香气清高。古劳银针多采用青芽型鲜叶加工而成。银针茶据品质的优次分为高级古劳银针、普通古劳银针和古劳青茶三个花色品种。高级古劳银针又称雀舌茶,采于春分前后,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芽叶长度1.5—2.0厘米,芽色黄绿,茸毛多,称之“雪谷芽”;普通古劳银针采于清明前后,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色泽深绿,称之黑蕊;古劳青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称之“劈蕊”。古劳银针为手工炒制。主要工艺分摊青、杀青、搓揉、烚炒、焙干五道工序。摊青:目的是散发芽叶的表面水分。经过短时薄摊,表面水丧失后再行杀青。杀青:当锅温150—200℃时,投入700克左右摊青叶,以扬炒为主。当叶质柔软,叶面光泽消失,折梗不断时,起锅摊凉。 搓揉烚炒:在锅内进行。目的是做形和蒸发水分。当锅温80℃左右,投入摊凉叶700克左右,将茶叶置于两手掌间,自上而下轻揉、轻搓,边节发水分,边将茶叶搓紧、搓直、搓圆。手势用力由轻到重。当茶条圆直形似针,茸毫显露,含水量为30~35%,降低锅温至50~60℃进行烚干。烚干时手势应轻,保持芽叶完整。当形状固定并发出沙沙响声时进入焙干过程。焙干可以直接在锅内烤干,也可起锅在烘笼内烘至足干。 历史上经炒揉好的古劳毛茶,放入温度高达300℃以上的滚筒中滚炒。当茶叶发出焦香味,手搓即成叶屑时为宜。正如《桐君录》中所说的“取为屑茶饮”。古劳茶因具有独特的高火香味,故又称之“火花香茶”。具有头泡火气味,二泡糖香生,三泡神怡然,再泡味尚醇的特色。元代耶律楚材称颂岭南茶诗道:“高人惠我岭南茶,烂尝飞花雪没车,玉屑三瓯烹嫩蕊,青旗一叶碾新芽。”古劳银针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圆直如针,色泽银灰显毫,香气高纯持久,滋味醇和回甘,汤色绿而明亮,叶底细嫩匀整。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3:50 | 只看该作者
南山白毛茶 白毛茶以满披茸毫,色白如雪而得名。相传,南山白毛茶为明朝建文帝卓锡手植并命名为白毛茶。《广西通鉴》中载:“南山茶,叶背白茸如雪,萌芽即采,细嫩类银针,色味胜龙井,饮之清芬沁齿,天然有荷花香气,真异品也。”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纪念巴拿马运河开航的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二等奖,继而又在南京商品陈列会上,获得二等奖。从此南山白毛茶声誉大著、扬名全球。 白毛茶产于广西横县的南山。茶园主要分布在南山寺及南山主峰一带,海拔高约800~1000米左右,这里山色秀丽,松木翠竹,绿荫浓郁,云雾弥漫,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左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茶树多为中叶种品种,芽壮毫密,叶薄而柔嫩,是适制白毛茶的理想原料。 白毛茶采于春分至清明期间。采摘标准是,特级茶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1~2级茶标准为一芽二叶。通常,制500克特级白毛茶需采4.5万个左右芽叶。鲜叶进厂后及时进行拣剔,剔去紫色叶、病虫叶及其他杂质,保持芽叶大小和色泽均匀一致。主要的工艺分摊放、杀青、揉捻、初干、足干五道工序。 杀青和揉捻:杀青在斜锅内进行,当锅温达180℃左右,投入摊放叶500~800克,以抖炒为主,结合闷炒,后期降温,继续翻炒,达到杀匀透的目的。当叶质柔软,折梗不断,起锅散热,揉捻成条。 初干和足干:初干是白毛茶紧条显毫的重要工序。初干开始锅温120℃左右。当干度达五、六成干时,降低锅温至70~80℃,开始做形。先将茶叶理直成条,再将茶叶置于双手掌心用力搓揉、抛散。如此反复数次。当茶条紧结,有刺手感,干度约七成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至60℃左右,轻轻地搓揉,使茶条间,茶条与锅面之间相互摩擦,促使茸毫显露,色白如银。当干度达八、九成干时起锅摊凉,摊凉后再行足干。 南山白毛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细微曲,身披茸毫,色泽银白透绿,香气清高,伴有荷花芳香,汤色绿而明亮,滋味醇厚甘爽,叶底嫩绿匀整明
20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3:50 | 只看该作者
桂林毛尖是广西省名茶。产于广西风景如画的桂林尧山地带,80年代由广西桂林茶叶研究所创制而成。1985年和1989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农业部优质茶,并在德国试销,获得国际友人的好评。 毛尖茶区属丘陵山区,海拔300米左右,园内渠流纵横,气候温和,年均温度18.8℃,年降雨量1873毫米,无霜期长达309天,春茶期间雨多雾浓,十分有利茶树生长。 毛尖茶选用从福建引种的福鼎种和福云六号等良种的芽叶为原料。清明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 毛尖茶加工方法类同高级烘青茶。主要工艺分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干燥(毛火和足火)、复火提香等工序。复火提香是毛尖茶的独特工序,即在茶叶出厂前进行一次复烘。复烘在焙笼中进行,烘温100℃左右,达到增进香气的目的。 毛尖茶具有条索紧细,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醇和鲜爽,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的品质特点。
20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3:51 | 只看该作者
覃塘毛尖是广西省闻名“冒尖”名茶。创制于1971年,1973年被列为广西省级名茶,1978~1982年边续三次在全区名茶评比中夺魁。1982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89年在农牧渔业部的名、优产品评比会上,以优异的品质再次跻身于全国名茶之林。 覃塘毛尖产于广西省贵港市覃塘的平天山上,这里海拔高达1100米,山高林密,去雾缭绕,漫射光多、昼夜温差明显,溪水潺潺,空气湿润,紫页岩风化土深厚、肥沃、疏松,适宜茶树生长。覃塘毛尖选取从福建引进的福鼎大白茶嫩梢,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采回的鲜叶经过精心挑选,选择长短、色泽均匀一致的茶叶,剔除紫芽叶、病虫叶等夹杂物。保持芽叶完整和新鲜。覃塘毛尖炒制技术精湛,全凭掌握高超炒制技艺师傅的双手,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法炒制而成。炒制工艺主要有鲜叶摊放、杀青、清风、揉捻、理条、烘干、筛选、复香等八道工序。其中高温杀青是保证毛尖茶色泽翠绿的技术关键。条理、复香是毛尖茶成形和增香的重要工序。覃塘毛尖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纤细、挺秀,色泽翠绿,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醇和和清鲜,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绿黄明亮。
203#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3:51 | 只看该作者
瑞草魁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剖符虽俗史,修贡亦仙才”。这是唐代诗人杜牧《题茶山》诗中的精萃名句,以赞誉茶之佳品——瑞草魁。古宣州鸦山产茶,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五代蜀毛文锡《茶谱》记载:“宣城县有丫山,小方饼横铺苟牙装面。其山东为朝日所烛,号曰阳坡,其茶最胜,太守尝荐于京洛人士,题曰丫山阳坡横纹茶”。北宋梅尧臣《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诗云:“昔观唐人诗,茶韵鸦山嘉,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重以初枪旗,采之穿烟霞,江南虽盛产,处处无此茶,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竞收青蒻焙,不重  酒纱……”明代曹学  《名胜志》云:“鸦山在脊山北,产茶,充贡茶。经云:味与蕲州同。梅询有茶煮鸦山雪满瓯之句”。到了清代,记述鸦山茶的史料就更多了。瑞草魁因其茶树品种主侧脉交角偏大,形似横向纹理,故名横纹茶。又因产于鸦山,又称鸦山茶。早在千年前就名噪全国,实属我国历史名茶中的奇葩。鸦山为天目山脉一去南北走向的余脉,东与相华尖(广德县)并立,南与高峰山(宁国县)对峙,北与南漪湖相望,西连碧山龙泉洞(宣州市)旅游区。古属宣城县管辖,后曾几度变动,现处郎溪县姚村和宣州市水东之间的接壤地带。鸦山茶产于该山东面阳坡郎溪境内,据近人实地考察发现,郎溪县姚村乡永丰村境内有古鸦山寺和鸦山待遗地,他们认为,鸦山寺为当时鸦山茶创制地。清代宁国县张所勉在《鸦山辨》中写道:“按一统志,鸦山产茶旧常入贡,属建平,故辨之”。郎溪县古称建平县,始建于宋端拱元年(公元998年)。清代谈迁《枣林杂俎》和阿世坦《清会典》都记有建平县岁贡芽茶二十五斤,因郎溪县无其他历史名茶,这里的贡茶即指瑞草魁。又据清《宣城县志》记载:“阳坡山下,旧产佳茶,名瑞草魁,一名横纹”,“水东之东,有象山、狮山、石壁山、双峰山(古名丫山)产横纹茶。”这就把横纹茶产地,由鸦山阳坡向西扩展到水东以东的山区。据宣州市有关部门在水东镇碧山、汪村、前进等自然村调查,发现有树龄50年以上的横纹茶品种。综上所述瑞草魁作为古代贡茶,产于鸦山阳坡,应是无疑的。但由于自唐以来盛名不衰,其产区不限于鸦山也是顺理之事。至于水东横纹茶和鸦山横纹茶,孰先孰后,尚无史料可查证。而鸦山阳坡横纹茶之佳名,却是不能否定的史实。现今之瑞草魁即为1985~1986年间于郎溪县姚村永丰村境内的鸦山所创制。鸦山海拔446公尺,古树参天,林苍竹翠,溪水叮咚,云雾缭绕。年平均温度16℃,年平均降雨量1290毫米,成土母质为石英质砂岩,土壤为含砂粒黄棕壤土,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5.5~6左右,昼夜温差较大,是茶树生长的良好环境。瑞草魁于清明至谷雨间开采,开始采一芽一叶,芽长于叶,制一等茶;中期采一芽二叶初展,芽叶基本等长,制二等茶,后期一芽三叶,制三等茶。要求不采鱼叶,不采病虫为害叶,不采紫色芽叶,不采不符标准的芽叶。采茶时应轻采轻放,防止损伤芽叶。一般上午采,及时送回,摊放4~6小时即可付制。瑞草魁的制造分杀青、理条做形、烘焙三道工序。杀青:锅温120℃左右,每锅投叶量0.25公斤,炒时动作轻快,要捞净扬高抖开,切忌用力过重,避免茶叶在锅中磨破,造成叶色暗黑不翠绿。炒到叶色深绿无光泽,青气消失,嫩茎折而不断,茶香透露,为杀青适度。一等茶出锅后直接上烘,2——3等茶要理条做形。理条做形:锅温70~80℃,开始以抖为主,适当失水,约炒2分钟,含水量下降到40%左右,茶条不粘手时,边理边搓边抖散,三种手势交替进行。搓条手法以双手合抱茶叶向前单向搓滚,搓滚数次,随着茶条逐渐干燥,理条、搓滚用力应灵活掌握,保持茶条完整、挺直、带扁。当茶叶含水率降到25%左右,即可出锅烘焙。烘焙:分头烘、二烘。头烘要求一只锅配四只烘笼,烘温由90℃→80℃→70℃→60℃依次降低,每只烘3~4分钟,全程约12~16分钟。烘到茶叶刺手,即可下烘摊凉,剔除劣异,再行二烘。二烘采用文火低温慢烘。以发展茶香,烘温60℃左右,投叶量0.5公斤,烘到足干,即中摊凉,即可摊凉装罐。瑞草魁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挺直略扁,肥硕饱满,大小匀齐,形状一致,色泽翠绿,白毫隐现,香气高长,清香持久,汤色淡黄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回味仪隽厚,叶底嫩绿明亮,均匀成朵。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3:51 | 只看该作者
金坛雀舌雀舌茶因形状似雀舌而得名,为江苏省新创制的名茶之一。80年代开始试制,1985年在江苏省名茶评选会上,名列前茅。同年,在农牧渔业部、中国茶叶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名茶评展会上,茶获得部优质茶称号。雀舌茶产于金坛方麓茶场,在总结名茶采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属扁形炒青绿茶。雀舌茶采于谷雨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芽叶长度3厘米以下,通常加工500克特级雀舌茶需采4.0~4.5万个芽叶。要求芽叶嫩度匀整,色泽一致。不采紫芽叶、雨水叶,防止芽叶红变。采回的芽叶进厂后均匀摊在竹匾上,经3~5小时的摊放,方可炒制。炒制工艺分杀青、摊凉、整形三道工序。炒制雀舌茶用双手在洁净光滑的铁锅内进行,当锅温达80~90℃时,在锅面涂上少许乌柏油,特青烟消失后,投入250~300克摊放叶,采用抖、捞手法,将茶叶捞起抖散,散发部分水分后,锅温降至60~50℃,开始采用以搭为主结合抖、捞的手法做形。当芽叶形呈扁直,稍有触手感,含水量约25~30%时,起锅摊凉回潮约1小时左右,进行整形。整形:目的是进一步做形并达到足干。锅温掌握高、低、高的原则。下锅锅温60℃,随芽叶含水量减少,锅温降低(40℃)。将起锅时,锅温略升(50℃)。每锅投叶量约300~350克,以搭、压和抓的手法为主,结合理条手法,当茶叶达到扁、直、平、滑、形似雀舌,含水量6%左右,即起锅摊凉,冷却包装。贮藏在装有块状石灰的铁桶或缸中,以防茶叶受潮变质。金坛雀舌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挺直,条索匀整,形似雀舌,色泽绿润,香气清高,滋味醇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明亮。内含成份丰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较高。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3:51 | 只看该作者
前峰雪莲是江苏省80年代新创新的名茶之一。1985年在农牧渔业部、中国茶叶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名茶展评会上,被评为部优质茶。198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茶获全国名茶称号。江苏溧阳县社渚农场是前峰雪莲的诞生地,它位于天目山余脉伍员山下的前峰山麓。这里地势、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良好,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多生长在丘陵的坡地上,为自福建引进的优良品种——福鼎大白茶。每年清明前后开始采摘,采摘标准为新萌发未展开的芽苞,芽长2.5厘米左右,芽粗0.2~0.3厘米。通常制500克高级雪莲茶需采6.0~6.2万个茶苞。幼嫩的芽叶,丰富的内含成份,为形成雪莲茶的品质风格提供了先天条件。采回的芽苞必须经过拣剔,剔除鱼叶、单片等夹杂物,以保持原料的匀整度。拣好的芽叶薄摊在竹匾上,摊放1~2小时,待表面水分蒸发后方可炒制。炒制的主要工艺是:杀青、揉捻、搓揉显毫、干燥四道工序。杀青:高温杀青,以抖为主,结合闷炒,适当旋转抖炒,达到失水、钝化酶化性,停止内含物质发生变化的目的。杀青锅温控制在150~180℃,投叶量200~250克,历时5分钟左右。起锅后的杀青叶,放置在竹匾内抖散冷却后进行揉捻。揉捻过程应注意解块散热,以防止叶色闷黄,香味欠爽。揉捻历时5分钟左右。揉捻显毫:目的是促使外形条索卷曲,茸毫显露。锅温掌握低、高、低的原则,下锅锅温60℃左右。开始采用抖、搓手法,将茶叶置于双手掌心,顺同方向搓揉,时而搓揉,时而抖散解块,防止茶叶结块。搓团用力由重到轻,开始芽叶韧性较大,易做形,必须用力搓揉,使其条索紧结卷曲,茸毫逐渐显露,条索完整不碎,随着芽叶含水量的减少,叶质逐渐转硬,用力应轻,以防损伤茸毫、搓碎茶叶。当芽叶达七、八成干时,进入文火干燥工序。搓揉历时15分钟左右。文火干燥:锅温50℃左右,通过均匀翻炒,达到固定形状,增进香气,蒸发水分的目的。当茶叶有触手感,捻之即成茶末,含水量6%以下,起锅摊凉。炒制好的雪莲茶极易吸潮变质,必须妥为贮藏。最简便的贮藏方法,是块状石灰吸潮法,即将茶叶用红包好,放在具有块状石灰包(布袋装)的缸内或铁桶内,加盖密封贮藏。雪莲茶包装采用盒装,每盒50~100克。包装盒内衬铝塑袋封,外套设计别致的纸盒,再用透明纸封包,放在干燥通风处。这种包装的茶叶,当茶叶含水量在6%的条件下,通常可贮藏5~6个月,成品色、香、味不减。雪莲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细卷曲,满披银毫,形似雪朵,银白隐翠,清香幽雅,滋味鲜爽甘醇,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匀肥壮。用70~80℃沸水冲泡,芽芽竖立,时而翻腾,犹如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工作之余,沏泡一杯,顿觉心旷神怡,身心倍爽。
206#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3:52 | 只看该作者
南山寿眉产于江苏省溧阳县李家园茶汤。1985年开始创制,1986年通过技术鉴定,1989年在西安农牧渔业部召开的名茶评比会上荣获全国名茶称号。李家园茶场地处江苏、安徽二省交界的山区,这里山势不高,丘峦起伏,林木翠竹,郁郁葱葱,溪流纵横,空气湿润,土壤肥沃,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南山眉茶的采制技术特点是:嫩采精炼,工艺不繁,技术精湛,连续操作,一气呵成。主要工艺分摊放、杀青、搓条显毫、焊锅四道工序。清明至谷雨前是寿眉茶采摘的黄金季节。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芽长1.5~2.0厘米,通常,炒制500克特级干茶需要采6万个左右芽叶。采回的芽叶必须经过精拣细剔,达到嫩、匀、净的目的。拣剔后的芽地放置在竹匾上摊放2~4小时后再行炒制。杀青:在锅径60厘米的远红外线平锅内进行。锅温120~140℃,投叶量300~400克,采用抖、翻、理手势,将茶叶杀透杀匀。当叶质柔软、色泽转暗即进入搓条显毫工序。搓条显毫:是寿眉茶成形的关键工序。通过搓条,达到失水、搓紧成条、显毫的目的。锅温70~80℃,采用抖、理、搓、抓手法,先理直茶条,再用双手掌合拢搓条。理、搓、抖、抓各种手法灵活掌握,变换进行。用力程度掌握轻、重、轻的原则,即含水量高或低时,动作应轻,避免茶叶结块和断碎。当茶条圆而略扁,茸毫显露,干度达七成干左右,降低锅温至50~60℃,转入焊锅工序。焊锅:目的是进一步理条整形,达到定形、足干的要求。采用慢速翻炒的手法,促使水分蒸发、理顺茶条,固定形状。炒至茸毫披露,锅温略升10℃左右。当发出持久的清香,捻茶即成粉末,含水量约6%以下时,起锅摊凉贮藏。全程历时35~40分钟。南山寿眉茶的品质特点是,紧圆略扁、匀整,形似扁眉,披毫,色泽翠绿,香高清鲜,滋味醇厚爽口,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
207#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3:52 | 只看该作者
九华毛峰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游九华山时吟诵的千古绝句。九华山原名九子山,以“九子战妖”的神话传说而得名。李白游九子山后,写下“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文,芙蓉是花,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花)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九华山产茶历史悠久。《青阳县志》记载:“九华为仙山佛地,竹卉鱼禽间为他方所未有。………所产金地源茶,为金地藏自西域携来者,今传梗空筒者是,茗(闵)地源茶,根株颇硕,生于阴谷,春夏之交,方发萌,茎条虽长,旗枪不展,乍紫乍绿,天圣初,邵守李虚己,太史梅询试之,以为建溪顾渚不及也。” 南宋周必大遍游九华,后撰写《九华山录》,说他游“至化城寺,……谒金地藏塔,……僧祖瑛独居塔院,献土产茶,味敌北苑”。北苑茶产于建州(福建省建阳县),是当时最脍炙人口的名茶,周必大以此来盛赞九华山茶。九华山茶始于唐,兴于宋,初时为僧人所栽,寺院独享,供坐禅驱睡和招待香客、游人、佛山、古刹、名茶,三者相得益彰。古诗云:“仙铛气味冷芝耳,僧碗芳香点茗芽”。清代刘銮《五石瓠》说闵茶有二。一为休宁闵茶,万历末年闵文水所制;一为九华山闵园茶,即“唐闵,长者地也,产茶不多,僧焙之,岁数斤耳,用山中之泉烹之,色味殊绝。有闵茶引,不知何僧作,其词亦腾空而去云。今所称闵公是也,其宅今为梵殿,其畦今号闵园,茶出于此,故以名之。园在九华之颠,东岩之侧,一坞半弓,四周峭壁,数百丈危峰之,复有山焉,下瞰龙池,上疏石涧,林蔽石流,交映终日,沉雾团风,不见山麓,人仰视之,恍然一混沌也。其钟气于胜地者既灵,吐含于烟云者复久,一种幽香,自尔迥异。且此坞方圆径尺许,所产更佳,过此则气味又别矣。然盛必锡器,烹之清泉,炉必紧炭,怒火百沸,待其沸透,急投茶于壶,壶以宜兴沙注为最,锡次之,又必注于头青磁钟,产于天者成于人,而闵茶之真味始见。否则水火乖宜,鼎壶不洁,虽闵公所亲植者,亦无用矣。有识者知其味淡而气厚,瓶贮数年,取而试之,又清凉解毒之大药云。”这是三百多年前,对九华云闵园茶的详细记述。九华山茶花色品种繁多。据1933年李洁非《青阳风土志》记载:“茶,则沙土之地,至为适合,为气候润泽,亦所至宜,产九华山、黄石溪、十宝山、乌株山、宋冲等地。……种类为龙眼茶、云雾茶、雀舌茶、毛尖茶、旗枪茶。中以龙眼、云雾为上品,毛尖、旗枪为中品,雀舌为下品,……用手采摘,置于锅内以火炕干。由各乡所产,用蔑箩或布袋装好,舟运至县城,再运往大通、南京等地销售。……青阳产茶无多,唯九华山绿茶龙眼为珍品,色碧青而味香浓;黄石溪云雾,色淡黄而味香;十宝山、宋冲之毛尖、旗枪,色茸绿而味微香;乌株山雀舌,质青味香,制法皆以火锅炕干,用手炒制而成,产量甚少,茶厂曾无统计,……”。据《九华山志》记载,九华山历史名茶还有“天台云雾”、“龙池云雾”、“东岩雀舌”、“九华龙芽”、“南苔空心”、“肉身仙茗”等。据考证“天台云雾”即现时的“黄石溪毛峰”,“龙池云雾”即现时的“闵园毛峰”。黄石溪毛峰和闵园毛峰曾于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同获金质奖章。而其他名茶即在“物竞天择”中,历经世道沧桑而失传,但其美名仍在山僧和村民中广为颂传,且带有种种佛山仙境的神奇色彩,妙趣横生,亦可属中华茶文化之凤毛麟角。九华毛峰产区九华山脉,位于青阳县城南,北临长江,南连黄山,方圆约200华里,主峰十王峰海拔高度1342米。此外千米以上的高峰还有莲花峰、天华峰、翠峰、独秀峰、天柱峰、沙弥峰、五老峰、罗汉墩、云外峰、七贤峰、岔泉岭、仙姑尖、三根尖、北家岭等。其母质为花冈岩,山间多奇峰、怪石、山泉、瀑布,层峦迭嶂,林木茂密,竹海连绵。峰顶悬崖上一座座琼楼仙馆,在云雾中时隐时现,烟涛云海,变幻万千,它与黄山如同两颗光灿夺目的明珠,一又璀璨的玉壁。九华山区和黄山山区为安徽省两个主要毛峰茶产区,九华毛峰品质仅次于黄山毛峰,为安徽省主要历史名茶。九华毛峰主要产地除九华山外,还包括九华山区的柯村、杜村、庙前、朱备、陵阳、南阳一带,其品质最优者为十亚峰南麓道僧洞的黄石溪毛峰和十王峰北麓下闵园的闵园毛峰。九华山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542毫米。土壤为黄棕壤,土层深厚肥沃、透水性好,PH值为5.5~6.0。茶园多分布在500~700米的高山峡谷之中,生态环境良好。根据安徽农学院茶业系调查研究资料,下闵园海拔500公尺左右,道僧洞海拔870米左右,4月下旬下闵园与道僧洞相比,气温高2~3,地温高4℃,空气相对湿度低2~4%。下闵园茶园土壤水解氮略高于道僧洞,而速效钾则稍逊。黄石溪毛峰以外形匀细、香气高长著称,闵园毛峰则以外形壮实、滋味浓醇显优。从1984~1986年三年的化学分析资料看,黄石溪毛峰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而闵园毛峰的多酚类、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占魁。由于生态环境等影响,形成山南山北两种毛峰茶天然风味和化学组分的差异。独树一帜,各有千秋,而采制技术却大体相同。九华毛峰于4月中、下旬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初展,按鲜叶芽叶组成分三等。一等:一芽一、二叶占80%以上,基本上无对夹叶;二等:一芽一、二叶占60~80%,有少量对夹叶;三等:一芽一、二叶占40~60%,有少量初展的一芽三叶。同时要求无表面水,无鱼叶、茶果等杂质。采回的鲜叶摊放待制。九华毛峰制造分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杀青:杀青用桶锅,投叶前锅温上升到150~160℃,要求锅温稳定,先高后低,出叶时保持125~135℃左右。投叶量0.5公斤左右,嫩叶适当减少。杀青时间约6~7分钟。杀青以抖为主,抖闷结合,要杀透杀匀,无焦叶红梗。杀青过程减重率35~40%。杀青叶出锅后放在小簸箕内,撼簸二三下,散热去湿,簸除焦叶、碎片。揉捻:轻揉1~2分钟,待茶汁溢出,有粘手感,基本成条即可。揉捻时,结合解决散热2~3次。每锅杀青叶,单揉单烘,及时烘焙。烘焙:烘干分毛火和足火。毛火用三只烘笼,接温度90℃、80℃、70℃,先高后低,顺序移动。第一、二只烘笼投叶量为一锅杀青叶,第三只烘笼为二锅杀青叶。掌握高温、勤翻,翻匀摊平的原则。毛火叶含水率不低于8~10%,下烘后摊凉。足火文火慢烘,温度60~50℃,每烘笼投叶3~4公斤,烘6~8小时,干茶含水率3~5%,下烘后趁热装筒。九华毛峰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稍曲,匀齐显毫,色泽绿润稍泛黄,香气高长,火功饱满,汤色绿黄明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柔软匀亮成朵。为了恢复九华山历史名茶,安徽农学院茶业系与九华山管理处共同研制恢复了“东岩雀舌”和“南苔空心”,并已投入批量生产。东岩雀舌为选采一芽一叶初展的肥壮芽叶,炒制方法与九华毛峰基本相同,只是杀青后期理直茶条,直接上烘,采制比九华毛峰更精细,形似雀舌,应属九华毛峰之极品。南苔空心为选采一芽二叶,要求梗壮芽肥,嫩度好。杀青程度偏嫩,后期结合理条,不经揉捻,高温烘焙,促进嫩茎膨胀,形成“梗空如筱”,成茶具有高火焦香,冲泡时,梗蒂朝上,旗枪倒挂,似尼拜佛,颇有九华佛茶之炒趣。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3:53 | 只看该作者
舒城兰花安徽省舒城、桐城、庐江、岳西一带盛产兰花茶。兰花茶的生产源于何时,尚未查到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据有关史料的推测和当地的传说,早在清代以前,当地就有兰花茶生产。清光绪年间,舒城晓天和山七里河为兰花茶主要产区,年产茶叶千余引(每引折合旧秤一百二十斤)。据《桐城风物记》有“龙眠山孙氏椒园茶”记载,孙氏即孙鲁山,明朝人,相传他家的椒园中种有茶树,制出的茶“碧绿清汤,形似兰花,开汤后有雾象一柱香火升腾,并有兰花馨香”。被封为“贡品”,这就是后来的桐城小花。兰花茶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说,芽叶相连于枝上,形状好像一枝兰草花;二是说,采制时正值山中兰花盛开,茶叶吸附兰花香,故而得名。以前兰花茶有两种。舒城晓天、山七里河、梅河、毛竹园等地,主产大兰花,舒城南港、沟二口和庐江的汤池、桐城大关等地,主产小兰花。本世纪50年代后因改制“舒炒青”,兰花茶产量减少,且都为小兰花。大兰花现已再生产了。舒城兰花茶的产地有舒城、庐江、桐城、岳西。生产地区较广,以舒城晓天白桑园的产品最著名,为兰花茶之上品,舒城、庐江交界处的沟二口、果树一带所产兰花茶也久负盛名。桐城龙眠山所产称桐城小花,品质优异,独树一帜。然其采制技术和品质特点,则大同小异。舒城晓天一带地处大别山支脉,属大别山腹地,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高耸云霄。老虎岗、朝天淌、小麦淌等处,千钧巨石,争相崛起,重岩迭垒,万态千姿。土壤属山地乌沙土,肥活疏松,通气透水性好。茶园处于高山密林、芳草山花之中,层峦苍翠,叠嶂连云。茶树常年在云烟飘渺、雾露笼罩下生长,加上精细培育管理,故而根深枝繁,芽叶肥壮。兰花茶采摘从谷雨前后开园,一芽二、三叶制小兰花茶,一芽三、四叶制大兰花茶。采回的鲜叶晾干表面水后,及时付制,力求现采现制。兰花茶采摘从谷雨前后开园,一芽二、三叶制小兰花茶,一芽三、四叶制大兰花茶。采回的鲜叶晾干表面水后,及时付制,力求现采现制。兰花茶初制技术分杀青、初烘、足烘三道工序。杀青:杀青用斜锅,二口或三口一组,砌成一灶。炒茶的竹丝帚分大、中、小三种,大帚竹丝较粗硬,小帚竹丝较细软,竹丝和把柄各长尺余,径粗三、五寸,依鲜叶老嫩程度不同而选用。杀青温度,第一口锅底见微红,其余锅温依次下降。投叶量100~150克,不得超过250克。鲜叶下锅后,用竹丝帚回旋翻炒,抖散水汽,动作先慢后快。待叶质柔软时,改“紧把”,将叶子旋入竹丝之间,起揉条作用。“紧把”和“松把”结合,叶子在竹丝帚内吞吐,即“紧把”揉、“松把”透。两种炒法巧妙结合起来,使叶子既搓卷皮条,又翠绿色泽,香味鲜爽。杀青用三口锅,要求“一锅炒瘪、二锅炒熟、三锅炒细成条”。杀青若分二口锅,则要求第一锅炒的时间适当延长,以保证时度一致,作业协调。杀青适度后,出锅上烘。初烘与足烘:初烘温度高,投叶量少,足烘温度低,而投叶量多。边烘边翻,轻翻勤翻,防止断芽碎枝。初烘到七成干后,摊凉拣剔后,进行足烘,足干后即装桶贮藏。兰花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细卷呈弯勾状,芽叶成朵,色泽翠绿匀润,毫峰显露,兰花香型,鲜爽持久,滋味甘醇,汤色嫩绿明净,泛浅金黄色光泽,叶底匀整,呈嫩黄绿色,梗嫩芽壮,叶质厚实,冲泡时形似兰花绽开。岳西县与舒城晓天毗邻的头陀、主簿等地,近年来又在小兰花的传统工艺基础上,创制出“岳西翠兰”。其鲜叶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先用竹帚翻炒杀青,继而用手工整形,再用炭火焙干。外形较兰花茶稍直,自然舒展,品质优异,风格上也有独特之处。1985年参加南京全国名茶评比,被正式定为国家优质名茶。 63.天柱剑毫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唐代李白《江上望皖公山》)。天柱山雄奇灵幽,巍峨秀丽,是江淮大地的第一名山,唐代道教称之为“第十四洞天”,自古以来为游览胜地。天柱茶也久享盛名。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城之西北。群峰之巅,耸拔仞,如“孤立晴霄,中天一柱”,海拔1485公尺,天柱山因此得名。天柱山历有潜山、皖山、皖公山、万岁山诸名。天柱峰深踞群山之中,峰顶拔尖,故称“潜(尖)山”。西周时天柱山一带册封过一个由皖伯作领主的皖国,故改为“皖山”,原有美好、明媚的意思,安徽省简称为皖,亦由来于皖山、皖水。相传皖伯执政时,体察民情,施以德政,后人为纪念他,又改皖山为“皖公山”。旧传,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汉武帝南巡,亲临皖山设台祭岳,百姓高呼万岁,故也有“万岁山”之称。后来汉宣帝又敕封天柱山为“南岳”,从此名声远扬。至于湖南的南岳衡山则是以后的事了。唐代陆羽《茶经》有舒州太湖县潜山产茶的记载。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有“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遵劲,亦甚甘美,良可重也”的记述。唐代《玉泉子》中有一个南唐尉迟3人中朝故事:“昔有人授舒州牧,李德裕谓之曰,到彼郡日,天柱峰茶可惠三角,其人献之数十斤,李不受还,明年罢郡,用意求精,获数角投之,德裕阅而受曰,此茶可以消酒食毒,乃命烹一瓯,沃于肉食内,以银合闭之。诘旦,因视其肉,已化为水,众服其广识”。作者用极为夸张的手法,阐述了舒州天柱峰茶能解酒消食的功效。北宋乐史《大平寰宇记》记载:“舒州土产开火茶,怀宁县多智山,……其山有茶及蜡,每年民得采掇为岁贡。”当时潜山尚未建县,归杯宁管辖,开火茶为潜山所产。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说明天柱茶在北宋以前,就与阳羡茶、顾渚茶、蒙顶茶并列,可知名气之大。南宋王观国《学林》记述:“薛能谢刘相公寄茶诗曰,两串春团敌夜光,名题天柱印维扬。茶之佳品,珍逾金玉,未易多得,……以两串寄薛能者,皆下品可知也。”薛能是唐代诗人,王观国在引用他赞誉天柱茶的诗句后,又说好茶茶珍贵不易多得。又据《潜山县志》载:“茶以皖山为佳,产皖峰,高矗云表,晓雾布蔓,淑气钟之,故其气味不待熏焙,自然馨馥,而悬崖绝壁间,有不得自生者尤为难得,谷雨采贮,不减龙团雀舌也。” 天柱茶在唐、宋时,即美名远扬,而后却销声匿迹,湮没失传。其原因无以考证。为了开发天柱山茶叶资源,适应天柱山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经过六年的研究、试制,终于在1985年成功地创制出名茶“天柱剑毫”,使天柱名茶重放异彩。天柱剑毫产于潜山县城西北20公里的天柱山区,属大别山余脉地带,西北有高山屏列。主产地位于天柱峰西南麓的天仙庵、镇国庵、马祖庵、茶庄、横冲、五庙、下河村等地,其中尤以天仙庵、镇国庵、马祖庵所产之茶品质最佳。这里群峰争秀,幽谷竞奇,苍松涛涌,翠竹遮天,自然景观神奇,为皖中著名的旅游胜地。茶园分布在海拔500~900米的中山区,年平均温度15.3℃,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1800毫米,土壤母质为花冈岩,土壤为砾质壤土,透气排水性好。因地处大别山区南麓,冬季寒流不易侵袭,加之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生长旺盛。天柱剑毫于清明后开园采摘,选择阴天或晴天上午11时前、下午3时后采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要求芽头肥壮、匀齐、多毫、节间短,色泽黄绿。天柱剑毫制造分杀青、做形、提毫、烘焙四道工序。杀青:锅温160~130℃,每锅投叶量250克。先抖炒,当清香透发时开始理条。杀青时间6~8分钟。做形:是天柱剑毫成形关键工序。锅温90~80℃,时间15~20分钟。前期以理条为主,中后期结合翻、抖、理、捺、搭等手法,使茶条形成直、扁、平的剑状。待炒至六成干,茶条基本固定即可提毫。提毫:白毫显露是天柱剑毫主要特征之一。在做形后期,锅温稳定在50℃左右,将茶条理顺置于手中,双手轻轻均匀用力搓揉,而使白毫显露。全程时间约15分钟,待炒至八成干时,起锅摊凉半小时待烘。烘焙:分初烘、复烘、足烘三次。初烘温度80℃左右,两锅杀青叶并一烘,烘5~10分钟。足火温度50℃左右,叶量为两笼复烘叶,烘60~90分钟,至足干。经拣剔,即可包装。天柱茶的品质,在唐代是常为诗人们所吟咏的,如薛能《谢刘相公寄天柱茶》诗曰:“偷嫌曼倩桃无味,捣觉嫦娥药不香,……”。又如秦韬玉《采茶歌》云:“天柱香芽露香发,烂研瑟瑟穿荻篾,……老翠香尘下才熟,搅时绕箸秋云绿,……”。天柱茶为历史名茶之佳品,香味不凡,品饮后顿觉桃也无味,“药”亦不香了。天柱剑毫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挺直似剑,色翠匀齐毫显,花香清雅持久,滋味醇厚回甜,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匀整嫩鲜。天柱剑毫新产品一问世,参加1985年南京全国名茶评比,就被正式定为国家优质名茶
209#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3:53 | 只看该作者
岳麓毛尖岳麓毛尖产于湖南省长沙市郊的岳麓山。这里自古产茶。明清年间,岳麓山已是著名的茶和水的产供之地。岳麓山上的茶,白鹤泉的水,都是当时有名的贡品。早在唐、宋时代,就在岳麓山上建立了麓山古寺,200年前已有岳麓书院,本世纪50年代以来,又在岳麓山下相继建立了湖南大学、中南矿冶学院、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外贸学院等近50所大专院校及科学研究单位。相传这里白鹤泉的水冲泡岳麓山的茶,所发热气,形似白鹤,停立杯上,别有情趣。地处长沙市郊的岳麓山,海拔300米,这里森林繁茂,古树参天,茶园遍布山腰山脚。现在已将岳麓山辟为长沙岳麓公园,游客前来欣赏岳麓山风景名胜,到茶室饮一杯香高味甘的岳麓毛尖,更是心旷神怡,劳倦顿消。岳麓毛尖,采摘细嫩,制工精致。清明至谷雨节前为采制时期,芽叶标准以一芽二叶为主。鲜叶经适当摊放,经过高温杀青,并经二揉、三烘和整形等工序而成。岳麓毛尖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整齐,白毫显露,深绿油润、香气清高持久;汤色浅绿微黄,清澈明亮,滋味甘醇;叶底肥壮、匀嫩。 65.东湖银毫东湖银毫自从1982年起,多次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名茶。产于湖南省长沙东郊,浏阳河畔,东湖之滨。具有“色碧绿,毫闪光,香鲜嫩,汤清澈,味醇爽,形优美”的品质特点。东湖银毫的鲜叶十分细嫩,清明正是采制银毫的时节,一般采自福鼎大白茶、东湖早、毛蟹、梅占等优良品种,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芽叶高度为3厘米,十分匀齐。采摘的口诀是:“两叶一心,身长九分,枝枝一样,朵朵匀净”。加工工艺分为杀青、清风、揉捻、做条、摊凉、整形、提毫、烘焙等八道工序。杀青在平锅内进行,杀青叶出锅后,及时薄摊在篾盘内,并用扇扇凉,以祛热气;揉捻在竹盘内进行,揉至芽叶初步成条即可。做条工序对东湖银毫优美的外形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其法开始是用双手将茶坯捞起扬炒,然后边翻边搓,反复进行,待茶坯初具条形,达六成干时出锅。稍经摊凉,进行“整形”操作,边翻边炒,边搓条,边理条,反复交错进行,直到茶条紧直,达八成干时出锅,再经“提毫”和“烘焙”后,即包成0.5公斤装的小包,置于块状石灰缸中贮藏候用。东湖银毫之所以“毫闪光”,除鲜叶的茶树品种多毫外,与制作时的提毫工序分不开。提毫工序是紧接在整形工序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破坏茶条外表接在整形工序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破坏茶条外表的胶结状态,使芽叶上的茸毛显露。成茶分一号、二号和三号三个等级。一号银毫的品质特点是,外形茶条肥硕匀齐,银毫显露闪光,色泽鲜绿油润;香气鲜嫩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爽口;叶底鲜嫩软匀。如用玻璃杯冲泡,芽叶成朵,两叶一心,栩栩如生。正是:“东湖银毫茶,两叶抱一芽,味醇香持久,形色美如画”。 66.桂东玲珑茶桂东玲珑茶产于湖南省境内罗霄山脉的桂东县铜罗村。这里海拔300米,山峦重叠,林木茂盛,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6℃左右,雨量充沛,经常日晴夜雨,终年云雾缭绕,十分适宜茶树生长。玲珑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细,状如环钩,色泽绿润,银毫披露,香气持久,汤色清亮,滋味浓醇,叶底嫩绿明亮。饮后甘爽清凉,余味无穷,一经品尝,无不交口赞美。多次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名茶。桂东铜锣村产茶历史悠久。相传在明末清初年间,玲珑山上有一位山母仙怜悯远道求生之客,一夜,新自骑马到村授以制茶仙法,各农户皆教三遍至拂晓,来不及喂马,就匆匆腾云离去。至今玲珑山顶上还有一处称为马旧槽的地方,形如马槽,终年蓄水不竭。从此玲珑茶以采摘细嫩,制工精巧而蜚声各地。近年来制茶工艺又经科学改进而更臻完善。玲珑茶产地的茶树品种,具有萌芽早,叶色绿,白毫多,芽叶细长等特点。以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叶为原料,经过选芽摊放、杀青、清风、揉捻、初干、整形提毫、摊凉回潮,足火八道工序制成。鲜叶采回后,略轻摊放,进行杀青,杀青叶经过“清风散热”,进行揉捻。初干工序后,茶坯不粘手,白毫初显,转入复揉整形。做法是双手轻握茶坯,朝反方向作缓慢旋转,再将成团的茶坯轻轻抖散,反复进行多次,茶坯达八成干,转为提毫动作,其手法是合掌握茶缓缓转动,供茶条相互摩擦,白毫即逐渐显露出来。最后足火烘焙,至茶叶足干后,用毛边纸包装,每包一斤,置罐中密封贮存。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3:53 | 只看该作者
雪水云绿茶产于浙江桐庐县,境内天堂峰、雪水岭一带山峰连绵,主峰龙涎顶、山桑尖,海拔均在900米以上,故此茶有“深山奇葩”之喻。桐庐县有“瑶琳仙境”、“严子陵钓台”、“桐庐江飘流”、“红灯笼外婆家”等著名的旅游景点,常年游人众多。桐庐县产茶历史悠久,明清以来《浙江名茶录》中记载著名于时的品目有“分水天尊茶、桐庐黄芽茶”。清朝桐庐知县陈苌的《桐庐竹枝词》:“谷雨村村摘嫩芽,纷纷香气出篱笆。山家客到无供给,泉水新烹自焙茶。”道出了农家客来敬茶的朴质之心。在这古老的茶乡,曾流传着“桐庐云山探雀舌,富春碧水煮龙团”;“君山凝成云雾质,仙庐飘出万里香”之联语,把爱慕桐庐山水之意寓于茶情之中,引人冥思遐想。 雪水云绿茶,外形紧直略扁,芽峰显露,色泽嫩绿,清香高锐,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匀完整、绿亮。若用透明无色玻璃杯冲泡,观其芽芯上下沉浮,始若雀嘴嬉珠,后似水底千峰、亭亭玉立,芽碧汤澈,清香袭人,饮之齿郏生津。浙江农业大学庄晚芳教授品评雪水云绿茶后,挥毫写下了“瑶琳钓台客欢游,品尝贡芽神更幽;气味清香别有格,名茶四美永传流。”的诗篇。1990年3月,年近八旬的知名人士洪燧卿先生,写下初品雪水云绿有感:“天堂云雾绿,莲芯茸露霜。水底千峰立,清香隔岸芳。鲜醇心旷怡,错以玉液量。”1991年5月,钟永水先生写了贺雪水云绿茶:“白玉盘中碧螺堆,云烟上面雀舌栽。汤清味醇堪称绝,妒煞卢仝七碗才”的赞诗。同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当代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为雪水云绿茶亲笔题写“雪水云绿”、“天堂莲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5-22 07:03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