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查看: 334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传香茶叶:普洱茶的自然陈化(品质再造)-越陈越香的秘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8 2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普洱茶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普洱茶的身后有一个庞大的“存茶群体”。这个群体是由制茶企业、经销商和消费者构成。这其中,经销商与消费者是“存茶群体”的主体,占90%以上的比例。
 
   “存茶”最早始于云南,因为云南自古就有“爷爷制茶、孙子卖茶”之说,其后,在中国近代与现代,“存茶”的主体转移到香港,并向台湾扩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又成为“存茶”的主流区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普洱茶集散地。进入二十一世纪初,以广东为核心,“存茶群体”又呈几何状翻倍增长,并快速形成“南下北上”的格局。
   为什么普洱茶会出现独有的“存茶”现象呢?答案非常简单——即普洱茶存在着“越陈越香”的特质。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陈化过程的形象化描述,是普洱茶整体架构中的一个链条,它的核心内容是陈化的机理,也是普洱茶第三大价值——即陈化的价值。换句话说,“越陈越香”是普洱茶陈化机理的另一种语言表述。“越陈”是时间概念,“越香”是品质概念。普洱茶陈化的过程,是普洱茶最后的一道加工过程,是品质提高戓再造的关键。

普洱茶为什么需要陈化的过程

1、普洱茶工艺的要求----即后续发酵(也称后发酵) 
   我们知道,普洱茶在经过了特殊工艺加工后,直至包装的完成,实际并没有
   完成最终的产品的塑造。尚需一个陈化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普洱茶与白酒、葡萄酒有极为相似的一面。这些酒类在经过了蒸馏之后,立刻进入窖藏阶段,其陈化的时间有的达到十年、二十年之久才能上市,有的则时间更长。普洱茶的陈化,其时间要求比酒类更为严格,历史上出现的“爷爷制茶、孙子卖茶”习俗,证明普洱茶的陈化时间远远超过酒类。
   普洱茶之所以需要陈化,是因为普洱茶是发酵的产物,相对普洱茶生茶而言,其前期所有工序都是为发酵做准备的,而真正的发酵,是在陈化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也有人将陈化阶段称为自然发酵(或后发酵)阶段;相对普洱茶熟茶,虽然也经历了人工渥堆发酵,但在出堆后,仍需一段陈化时间,其品质才能进入佳境,只是陈化时间相对生茶缩短了很多而已。
   说得更直白一点,普洱茶是“变”的艺术。这与绿茶的“变”,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以普洱茶内含的叶绿素为例,普洱茶(生茶)生产的最初,其叶绿素的含量与绿茶一样都很高,但陈化过程中,茶叶中原有的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又将叶绿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脱植基叶绿素,并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不稳定的邻-苯醌类化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反应,聚合成为黑色素(melanin)。   
   这时,绿茶“变”了,是伴随大量有害物质的滋生,最终导致霉变——实际上是“变质”。普洱茶也“变”了。而普洱茶的“变”却是物质的转化,是酶促反应的结果,形成大量的衍生物质,出现难得的褐变现象。这是因为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能使空气中的氧气透过已经破坏了的茶叶组织(普洱茶晒青过程中的多次揉捻以及后来的紧压成形,都对茶叶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使多酚氧化酶能够顺利接触到茶叶的酚基低物而产生酶促反应,其涉及到的主要底物是黄酮类物质,如根皮苷、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基于表儿茶素骨架结构的一系列花青素配基低聚物(二聚体至七聚体)。
   这种状况也使普洱茶内含的茶多酚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发酵前,茶多酚含量很高,发酵后茶多酚指标则迅速衰减。这种发酵没有因茶多酚的衰减而使普洱茶走向霉变,而是将其大量的酚类物质在微生物及酶类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茶叶内含物质的降解与转化,并导致大量具备营养价值的衍生物的出现。
   这里需要附带说明一点,即社会上对茶多酚始终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茶多酚含量高的茶才是好茶。其实,茶多酚摄入人体后,尤其是进入人的肠道后,对人体内的微生物区系和代谢活体产生的影响,到目前都没有定性的结论。目前国际上,包括我们国家在内,只将茶多酚列为食品添加剂中的抗氧化剂,而不是食品营养强化剂,更没有被列入药典的原料药。茶多酚更多的价值除了它具备天然抗氧化功能外,更多的则是它在发酵后产生的衍生物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对红茶的青睐与台湾、香港对普洱茶的追捧,并不在于红茶和普洱茶内含的茶多酚指标有多高,而在于茶多酚降解的衍生物质所具备的营养价值。

2、普洱茶的陈化是品质再造的过程。
   普洱茶的陈化是缓慢的发酵过程。我们之所以说普洱茶的陈化是品质再造,是因为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品质提高,而是“脱胎换骨”的改变。
   以普洱茶陈化过程含氮化合物变化为例,普洱茶在最初的加工过程中,由于采用忌高温的手段,使茶叶氨基酸含量较高(普洱茶特殊品种----月光白,是目前已知内含氨基酸总量最高的茶品),但普洱茶的发酵,又使这些氨基酸成为微生物的氮源,发酵过程又使部分氨基酸,如茶氨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急剧降低。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微生物对茶叶内含物质的降解,又合成了茶叶中原来含量较低的一部分氨基酸,如赖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缬氨酸等,其含量比陈化前都有明显提高,形成了此消彼长的格局。而且,这些氨基酸又都是人体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
 
   将普洱茶的陈化过程定性为品质再造,是因为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自始至终体现“活”的产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酵过程的渐进,又体现出“变”的特性。这种“变”,不是数量的增减,而是“质”的改变。这其中,体现最明显的是茶的颜色的变化。
    普洱茶含有大量的(达干物比重30%)儿茶素,它是一种易于被多酚氧化酶(P和过氧化物酶作用的多酚化合物。在完整的叶片中,我们可从细胞的液泡中分离得到这种多酚氧化物。但当液泡破裂时,儿茶素迅速氧化,产生两种主要的色素基团,即茶红素和茶黄素。多酚氧化酶主要作用于儿茶素,产生茶黄素,而过氧化物酶主要产生茶红素。陈化后的普洱茶,其品质受茶黄素和茶红素比率影响极为明显,茶红素比值越大,普洱茶品质越好。
    以普洱茶自然发酵的生茶为例,其冲泡后的茶汤颜色(以第七泡汤色为基准),由最初的黄色(一至五年)——橘黄(五至十年)——玫瑰红(十至十五年)——褐色(十五至二十年)——葡萄酒红(二十至二十五年)——宝石红(二十五至三十年),其汤色变化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链条。
当然,普洱茶陈化过程所产生的品质“飞跃”,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如皂甙与单糖的增加,他汀类药用成分的出现,儿茶素与咖啡碱缔结作用的产生,茶红素络合物的出现等等。都是普洱茶陈化过程的产物。这里由于文字的限制,不能一一表述。
3、普洱茶陈化过程中香气的有续变化

  普洱茶的香气,是学术界涉及最少、学术成果最少,也是最难分析的一个领域。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三个原因促成:
   一是茶叶的香气类型或香气的高低,决定于香气前体物质。香气前体物质是指茶叶中含有的萜烯类、芳香烃及其氧化物、类胡萝卜素类、氨基酸类、糖类等物质。云南普洱茶产区众多,其内含物质的种类及其含量有一定的差异,自然形成一山一茶、一茶一味。虽然普洱茶界一直将普洱茶的香气分为四种,即樟香、兰香、荷香、枣香。但这种划分的依据基本是源于感官审评,缺少化学分析手段的认证,或者说“证据”不足。就云南普洱茶产区和种类而言,也绝非四种香气类型能够概括。到底是多少,目前还是个迷。有待学术界深入的研讨;  (转载请注明来源传香茶业网 www.puercool.cn
   二是普洱茶缺少高温提香的过程和工艺。几乎所有的茶叶都内含多种香气物质,但很多香气物质必需在高温状态下才能生成(如吡嗪类物质的生成就是在100℃以上)。因此,绿茶的高温提香基本都在110℃以上。而普洱茶则不同,它的所有过程几乎都是在常温下完成,其最高温度也不超过60℃,大量的香气物质因缺乏高温的条件没能生成。这就造成普洱茶的香气相比绿茶而言,高香类的物质不如绿茶;
   三是绿茶在经过高温提香后,其香气可基本固定,并保留一段时间。但普洱茶的香气则不同,普洱茶在自然发酵中,伴随大量酚类物质的降解、络合和转化,其原有的香气也产生改变。普洱茶存在的樟香戓兰香、荷香、枣香等香气,在普洱茶陈化过程中只能是“间段存在”,不可能持久。换句话说,你今天喝的普洱茶可能是樟香,但将这饼茶存放二十年后再品尝,可能又转变成枣香。因此,不同年份的普洱茶其香气不同,不同陈化条件或陈化方式的普洱茶,其香气也各不相同。

但有两点,是我们必需了解的:
   一是普洱茶的香气类型主要由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组成。芳樟醇(linalool):又名沉香醇。它的含量和茶树品种的关系密切,云南大叶种含量最高。它在茶树体内以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茶叶采摘后葡葡萄苷酶水解而呈游离态。未发酵的普洱茶其内含的芳樟醇呈兰花香气,是普洱茶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之一。
   二是普洱茶的后续发酵,即陈化的过程,对普洱茶香气的产生与转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不同年份普洱茶芳香类物质检测中,发现了多种甲氧基苯类物质,这是因为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乙-甲氧基-4-乙基苯等由微生物转移甲氧基阳形成的,是微生物发酵和氧化而形成的物质。同时,普洱茶的香气也随普洱茶陈化的过程产生有续变化。以普洱茶生茶自然发酵为例,其发酵度在20%----30%,普洱茶的香气多以樟香、荷香、兰香等为主;发酵度在40%----50%,其香气偏重于栗香戓木香等;当发酵度处在60%----70%时,则会体现较明显的枣香或浓郁的果糖香;在发酵度达到80%----90%时,会出现淡淡的中药香,香气快速减弱;当发酵度达到100%时,只剩下淡薄的焦糖香。所谓普洱茶最高境界----“无味之味”,并不是一点香气和味道都不存在。焦糖香的出现,证明普洱茶的发酵走到了尽头,再向后延伸,不是发酵的持续,而是碳化和变质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讲,普洱茶的陈化过程是有时间概念的,并非没有终点。同样,普洱茶的“越陈越香”也有时间范畴,不会“持续到永远”。
   由于普洱茶的香气是一个繁杂庞大的体系,我们目前对这一体系还知之甚少,更缺少大量的化学分析做为依据。还有待普洱茶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才能解决。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8 23:06 | 只看该作者
请大侠们评价这篇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3#
发表于 2011-6-28 23:17 | 只看该作者
仔细看过一遍之后,这篇文简直就是.................这故事讲的相当的神话

烘青、蒸青、台地茶、小乔木、大树、古树茶、春茶、夏茶、秋茶、农残超标、雨水茶、滚筒杀青、机器揉捻、不同茶区茶才混拼,广东仓,西北仓,香港仓,台湾仓,北美仓,茶叶是散料还是压制品,是混放还是单独存放,是密封保存还是透气保存?湿仓?轻中重?烧心?
一个标准都没有提到.........难道只要是采摘下来之后做出来的茶都是一个陈化标准??

我接触到一切汤色葡萄酒红的生茶都是湿仓的,能写出这篇文章的相信说的也是湿仓茶,文章里面还有30年的宝石红,这玩意目前只在幻想中。文革砖见过,据勐海茶厂里工人透露,正品文革砖要是有存放至今纯干仓的,喝起来一定是酸的,因为文革砖里面有红茶调配进去,谁喝过红茶超过15年完全不酸的,可以高价卖点给我。

什么导致口感涩,什么会品感发苦,什么会导致酸,在什么环境下放能保证出上面的效果

如果是云南茶科所实验室里面出来的数据,基本上可以拉出去填海了
4#
发表于 2011-6-28 23:18 | 只看该作者
顺便说一道,俺喝过的荷香味的茶,都进过港仓。莫非这篇文的作者也不排斥港仓茶?

如果把港仓茶的转化都列入了检验范畴,那就太搞笑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1-6-28 23:41 | 只看该作者
乔大回复的好快!谢谢乔大!不过我看得有点晕,乔大是回复我这个转贴吗?我没看明白的。
6#
发表于 2011-6-28 23:46 | 只看该作者
春风秋水 发表于 2011-6-28 23:41:30
乔大回复的好快!谢谢乔大!不过我看得有点晕,乔大是回复我这个转贴吗?我没看明白的。

俺说的就是这文中内容啊。如果把这个作为标准的话,那就完蛋了
7#
发表于 2011-6-28 23:54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土匪的回帖,基本省去看正贴的时间
8#
发表于 2011-6-28 23:57 | 只看该作者
无我 发表于 2011-6-28 23:54:15
看了土匪的回帖,基本省去看正贴的时间

说白了写这篇文章的就是让人多买台地料存起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00:05 | 只看该作者
喔,我本意是想请教大家作者论述的转化机理有没有科学性,我看着挺蒙人的。
10#
发表于 2011-6-29 00:11 | 只看该作者
春风秋水 发表于 2011-6-29 00:05:23
喔,我本意是想请教大家作者论述的转化机理有没有科学性,我看着挺蒙人的。

一些对茶品本质并不了解的,看完了这篇文之后,会以为不管买什么茶回家,都能按照文中数据“很自然”的陈化出来

大兄弟,你觉得可能吗??

萝卜放一年之后就是榨菜了, 人参放100年之后,那可是百年人身啊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00:20 | 只看该作者
乔大说的我明白!通俗易懂,我只是想知道作者论述的这些机理错在哪里?该如何批驳!好多有机化学的东东,我搞不明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00:26 | 只看该作者
是不是我存的是人参按这篇论述的转化机理就对了?我存的是萝卜那这篇就很害人?
13#
发表于 2011-6-29 09:39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越陈越香不成立,那"人参"存下去会变萝白的,纠结啊
14#
发表于 2011-6-29 09:51 | 只看该作者
“越陈越香”,这个传说和故事还能讲多久?“越陈越香”不知有没有依据可言,还是茶商杜撰和希望得。
15#
发表于 2011-6-29 10:33 | 只看该作者
新角度的论证
论据很专业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6-2 21:48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