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楼主: 梁权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普洱茶的制作、陈储、转化中迟早都会被人揭开的秘密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7-6-5 13:1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参考
32#
发表于 2017-6-5 15:21 | 只看该作者
Ivn77 发表于 2017-6-5 11:49
好文,但有部分观点不敢苟同。
一、“吊篮投茶加水让茶结团的方式”,传统普洱茶制作似乎并无此工艺,貌似 ...

给你手动鼓掌!你把我想说的大部分都说了。
如果说压茶饼破坏茶叶结构加快了变化,那么茶饼本身也阻碍了茶叶接触空气,减慢了茶的变化。
市面上100%纯料的普洱生茶还是有的,甚至有纯料的散熟茶。里里外外用同种质量的茶叶的茶饼也不是少得那么可怜。印级茶,铁饼之类本身就是拼配茶,有不同的料也就正常了。茶叶本身品质好的,经过压饼和长期存放后,泡出来的叶片也不会是烂的。

点评

有空多交流,认识你是我的荣幸, 本人对陈年(二十年以上)生普洱及六堡有一定认知,微信慶華  发表于 2017-6-10 06:23
你跟的第一个帖子无外乎就是想说你比我这个玩了20年普洱茶的职业商家更专业,见识的更多,是吧。有能耐的都自己去开拓了,没能耐的都跟在有能耐的后面找事做。  发表于 2017-6-5 16:19
33#
 楼主| 发表于 2017-6-5 16:17 | 只看该作者
Ivn77 发表于 2017-6-5 11:49
好文,但有部分观点不敢苟同。
一、“吊篮投茶加水让茶结团的方式”,传统普洱茶制作似乎并无此工艺,貌似 ...

好文,但有部分观点不敢苟同。
一、“吊篮投茶加水让茶结团的方式”,传统普洱茶制作似乎并无此工艺,貌似梧州黑茶有此工艺。
书是李佛一先生携写的,不是我写的。以前在微信里,拍照的是原图片,现在图片删除了,所以没办法给你看了。

二、“压制后的茶品方便运输、方便存储等概念我本人完全认同,但我也会附加四字概念,那就是:方便造假!”,不排除有不肖茶商有粗梗烂叶压于饼内以欺骗牟利,但市场上里外一口料的普洱还是很好找的,另,普洱国标中也分撒面、里料,不应一概而论(7542以细嫩茶撒面四级茶为主料,能说它作假?)。茶叶揉团或压饼在唐代就有,试将60kg的毛茶散料与同重量七子饼(也就是一匹马所驮重量)放在一块对比下体积,再试着自己想象下以这个体积爬山涉水千里,也许就能体会古人制作紧压茶的初衷了。
兄,烦请到勐海茶厂调查一下,改制前勐海茶厂出品,是7542贵,还是7532贵,还是甲级沱贵,还是宫廷普洱贵?为什么贵?贵在哪儿?下关的甲级贵,还是一级贵,还是丙级贵?为什么要分甲乙丙,为什么?你分清楚了,既不用我解释了。

三、“干茶蒸软后一如菜干蒸软后的效果,用百公斤的石头柱子甚至超过一吨压强的钢模压制后会变成啥?蒸软的菜干那么压一下会变成啥呢?茶叶被压僵了是必然的,茶品表面的纤维质结构必定被压断,叶表的细胞壁必定被压破,那叫什么?那叫强制破坏叶片结构同时让水作用导致茶叶提前后发酵。----------------压出来的饼茶和毛茶的味道基本上不一样了,孰之过?”,世间不止普洱,所有茶叶杀青后的揉捻,目的就是破坏叶表及内部细胞壁以利香味、滋味析出。毛茶经蒸压后有一段时间的低潮期,此时香气滋味都很差,干燥、通风环境中存放几月后山头特征就回来了。(另,传统石模重量为15公斤左右圆形石锁状)
调换概念吗?这么揉,剁碎了吧,肯定破,弄成袋泡,保证析出。后续存放无论是几个月还是几年,毛茶和压制品的味道都会有明显的区别,经历过的人都懂,这个我解释来有意义吗?15公斤??天,那就是我见到的全部都不是传统的,因为我见到的小号的那些,都有些笨蛋站上去的狠劲往下压,一个成年的男性笨蛋加上15公斤是多少公斤?那些站不上去的大石头柱子都不是传统的了?

四、“好简单的,在杀青的时候,低温盖上盖子,做几分钟的闷黄工艺,这样散茶基本上能够达到饼茶的蒸压发酵程度,在后续存储过程中出现酸腐味的几率也比进烘房的压制品低得多”,闷黄茶新茶时候漂亮又好喝啊,汤色橙黄透亮,香气高扬-------,但是是喝过经过数年陈放后的闷黄茶后就知道为什么有节操的茶人是不做闷黄茶的,闷黄是典型的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闷黄茶陈化是一个走下坡路的过程,经过闷黄,茶叶已经半熟,活性物质损较大还有存放意义吗?
熟茶、红茶、黑茶照样都泼水了照样可以存放。别说半熟,就算是全熟的照样可以存下去。90年代中期那些小厂中发酵熟料到今天一样很好喝。而且一样卖的很贵。

普洱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粗制农产品,以平常心待之以平常心喝茶,管它台地名山,任他吹个口吐莲花 ,对口就好。
梁权说:普洱茶不走精采精制这条路,只有死路一条。
小弟并非茶商、茶人,只是一普通爱茶者,以上为个人观点。

34#
发表于 2017-6-5 16:5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再学习!
35#
发表于 2017-6-5 16:55 | 只看该作者
kyledison 发表于 2017-6-5 15:21
给你手动鼓掌!你把我想说的大部分都说了。
如果说压茶饼破坏茶叶结构加快了变化,那么茶饼本身也 ...

回复梁版主:你这样回复也就是容不下“鼓掌,赞同”之外的意见是吧?开得论坛的就得准备好会有不同意见。我说错了那个点,你尽管提出,论坛本来就是要来讨论的。20年经验又如何?你不也在说某某老行尊的意见不敢苟同吗?高调,夸张之余,也请在内容上多些推敲!
36#
发表于 2017-6-5 17:08 | 只看该作者
请教老乔散茶如何科学的长期储存?是不是必须得用你存茶用的那种黑色的台湾产的密封排气罐?
散茶直接放在一个大陶瓷罐(不是紫砂罐)里面,给盖子盖墙上包裹一层锡纸,简单储存,可否?
37#
 楼主| 发表于 2017-6-5 17:09 | 只看该作者


我想你是不是又搞错了。
我是我这个门派的创始人,我这个门派的教义不抄袭别人东西的。而且我这个门派的教义除了在我的论坛就是在我的微信里发,我没有在你的地方发过吧?还有,我的观点跟你所谓的老行尊有个毛线关系?

你来到我论坛跟的第一个帖子不是你提出了什么更优质的论点,也不是有什么更精彩的对比论据来说明,而是跟着一些根本就没有认真调查过历史实际状况的调调后面调侃。你这是啥讨论?



38#
 楼主| 发表于 2017-6-5 17:12 | 只看该作者
coolfire 发表于 2017-6-5 17:08
请教老乔散茶如何科学的长期储存?是不是必须得用你存茶用的那种黑色的台湾产的密封排气罐?如果必须得用那 ...




那个罐子是台湾的专利,实际在苏州生产的,大中小号罐子的价格最贵的一个才15块钱。完全装满不使劲压碎的前提下,大概可以装200多克散茶。
我自己非常的喜欢用大的瓷器(非透气陶器)装普洱散茶。尤其是在南方湿度大的地方,瓷器缸绝对好用。
39#
发表于 2017-6-5 17:49 | 只看该作者
再来学习一边。
40#
发表于 2017-6-5 18:09 | 只看该作者
梁权 发表于 2017-6-5 17:09
我想你是不是又搞错了。
我是我这个门派的创始人,我这个门派的教义不抄袭别人东西的。而且我这个门派 ...

我想梁老大这个帖子是回复我的,好。

第一,这个论坛是网上无意中找的,没想到是擅闯了您的私人空间。好,这次回复完,我不再参与贵宝地的私家讨论了。

第二,您回我的:“你跟的第一个帖子无外乎就是想说你比我这个玩了20年普洱茶的职业商家更专业,见识的更多,是吧”. 我的理解你想表达得是两个意思,一是你喝茶年资很长,资格很老。二是凭这么老的资格就比一般茶客更专业,见识更多。您在去年年头的另一个帖子里面把某“老行尊”的论点一条条批判了一遍,这“毛”关系就在这里了。我以为您是喜欢就事论事,不爱倚老卖老。又是我错,判断错误。

第三,我的确是第一天发言。我原本只是来学习看看的,没想过要发言。只是您这篇东西的主观程度又上了个台阶,而偏偏有位老兄不识趣,给您评论了一下,而他写的东西又恰恰是跟我在反复拜读大作的时候想到的东西非常接近,表述得还比我好,我忍不住表达一下认同而已。既然您定义这是私人地方,必须顺着说话,那我也理解了。

第四,您在这个论坛上的好多文章我都仔细看过,包括这一篇。无意起哄,只是这篇的确感觉特别别扭。纯料茶,整块茶饼都是相同质量的原料的,我见过,买过,喝过的都有很多,您20年里面接触过不到5款。。。我觉得匪夷所思。当然,您会说我都是被骗的,我只想说一句,世事无绝对。并不是所有人喝茶都是由便宜货开始的,踩在高人肩膀的大有人在。茶叶的转化过程并不是一条简单直线的,越来越好,或者越来越差。好的原料处理得当的话,茶味每年都会有变化。我猜您是迁就我这类门外汉,特意把事情简化了让我们容易明白吧。其他一些点我也就不逐一说了,反正您也不在乎。


好了,最后澄清一下。我只是一个普通爱喝茶的人,没有做过任何茶叶生意,没有在茶叶身上赚过一分钱。亲自去版纳从采叶子到做成饼的全过程倒也亲身经历过几回,勐海那么多寨子也留了不少脚毛。只是茶叶的水太深,能保证自己不喝垃圾茶就够了,的确不该来您这边说话。

顺祝 生意兴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1#
发表于 2017-6-5 22:07 | 只看该作者
漂亮
42#
 楼主| 发表于 2017-6-5 23:01 | 只看该作者
kyledison 发表于 2017-6-5 18:09
我想梁老大这个帖子是回复我的,好。

第一,这个论坛是网上无意中找的,没想到是擅闯了您的私人空间。 ...

我想梁老大这个帖子是回复我的,好。

第一,这个论坛是网上无意中找的,没想到是擅闯了您的私人空间。好,这次回复完,我不再参与贵宝地的私家讨论了。
这么说吧,自2003年至今,互联网上写类似茶文的人,数量或者内容丰富程度超过我的,好像没几个人。但每一次我写出的东西,都会戳到同行的痛处,总有同行私下指桑骂槐的。说白了,我是影响到了别人的生意。这不是私人空间的讨论问题,有理有据的话,早就开个主题做气氛和谐的对比讨论了。

第二,您回我的:“你跟的第一个帖子无外乎就是想说你比我这个玩了20年普洱茶的职业商家更专业,见识的更多,是吧”. 我的理解你想表达得是两个意思,一是你喝茶年资很长,资格很老。二是凭这么老的资格就比一般茶客更专业,见识更多。您在去年年头的另一个帖子里面把某“老行尊”的论点一条条批判了一遍,这“毛”关系就在这里了。我以为您是喜欢就事论事,不爱倚老卖老。又是我错,判断错误。
我向来喜欢就事论事,但论事不是提论点或者结论,而是有论据有根据有道理的。不但是我,盟友们写的对的,兄跟帖支持过吗?其他盟友写的有失偏颇,兄有善意提示过吗?好像没。是肯定没!那这次来,是否有目的,不得而知了。我是在帮人,您是吗?

第三,我的确是第一天发言。我原本只是来学习看看的,没想过要发言。只是您这篇东西的主观程度又上了个台阶,而偏偏有位老兄不识趣,给您评论了一下,而他写的东西又恰恰是跟我在反复拜读大作的时候想到的东西非常接近,表述得还比我好,我忍不住表达一下认同而已。既然您定义这是私人地方,必须顺着说话,那我也理解了。
您是来学习的?恕我眼拙,没看出来,兄像是来教授的,但可惜没有论点论据。您的论点只是指出我的论点不对。但毫无任何依据。

第四,您在这个论坛上的好多文章我都仔细看过,包括这一篇。无意起哄,只是这篇的确感觉特别别扭。纯料茶,整块茶饼都是相同质量的原料的,我见过,买过,喝过的都有很多,您20年里面接触过不到5款。。。我觉得匪夷所思。当然,您会说我都是被骗的,我只想说一句,世事无绝对。并不是所有人喝茶都是由便宜货开始的,踩在高人肩膀的大有人在。茶叶的转化过程并不是一条简单直线的,越来越好,或者越来越差。好的原料处理得当的话,茶味每年都会有变化。我猜您是迁就我这类门外汉,特意把事情简化了让我们容易明白吧。其他一些点我也就不逐一说了,反正您也不在乎。
所以啊,我又做茶,又指导人做茶,又收茶卖茶.....我说嘛,好多文章都看过了,对或不对从未见和谐指出或对比更妄谈什么交流了。看了那么多篇,终于忍不住了是吧?我不是之前也写了吗,最快出名的办法,就是去给别人找点事,争取曝光率。


好了,最后澄清一下。我只是一个普通爱喝茶的人,没有做过任何茶叶生意,没有在茶叶身上赚过一分钱。亲自去版纳从采叶子到做成饼的全过程倒也亲身经历过几回,勐海那么多寨子也留了不少脚毛。只是茶叶的水太深,能保证自己不喝垃圾茶就够了,的确不该来您这边说话。
做不做生意不会影响本质的。心里想着什么,大家都会明白的。

顺祝 生意兴隆!

43#
发表于 2017-6-5 23:16 | 只看该作者
梁权 发表于 2017-6-5 16:17
好文,但有部分观点不敢苟同。
一、“吊篮投茶加水让茶结团的方式”,传统普洱茶制作似乎并无此工艺, ...

兄,烦请到勐海茶厂调查一下,改制前勐海茶厂出品,是7542贵,还是7532贵,还是甲级沱贵,还是宫廷普洱贵?为什么贵?贵在哪儿?下关的甲级贵,还是一级贵,还是丙级贵?为什么要分甲乙丙,为什么?你分清楚了,既不用我解释了。
小鲜肉固然养眼,但看戏还是得看老戏骨的,普洱茶4-6级茶质最为丰富,我喝茶当然找有品饮价值的,卖茶另说。
调换概念吗?这么揉,剁碎了吧,肯定破,弄成袋泡,保证析出。后续存放无论是几个月还是几年,毛茶和压制品的味道都会有明显的区别,经历过的人都懂,这个我解释来有意义吗?15公斤??天,那就是我见到的全部都不是传统的,因为我见到的小号的那些,都有些笨蛋站上去的狠劲往下压,一个成年的男性笨蛋加上15公斤是多少公斤?那些站不上去的大石头柱子都不是传统的了?
我不知道兄从那句话看出我调换概念,我觉得我表述已经很清楚。
熟茶、红茶、黑茶照样都泼水了照样可以存放。别说半熟,就算是全熟的照样可以存下去。90年代中期那些小厂中发酵熟料到今天一样很好喝。而且一样卖的很贵。
我是不是应该说调换概念?我们先弄清楚普洱茶陈化的意义是简单储存以备后用,还是转化出陈香甘甜之味?,熟茶、黑茶的生物酶仍具有活性故有继续转化之可能,这就是“后发酵”,只要毛料前期制程与发酵没有问题,别说90年代,七十年代的熟茶至今仍然好喝。另外,兄好像列举了红茶,这已经远超小弟对普洱、对后发酵的认知。
梁权说:普洱茶不走精采精制这条路,只有死路一条。
精采精制这条路十余年前在云南已有不少人付诸行动,兄重复了。小弟04年接触普洱至今存茶400多公斤,人也恰好生在云南,工作之故,经常边远贫困地区上山下乡,托人拿到单株易如反掌,当今炒到爆的冰岛06年也就800/公斤(那时候我追班章、追麻黑,这冰岛原本是看不上的,所以只买了十公斤)。喝茶喝到一定程度,名山单株带来的愉悦感并没有比当初交学费乱买的小厂台地多多少。
术有专攻,紫砂我是完全不懂的,从联盟、从梁版处学习了很多。

点评

陈年生普,懂得自然懂。  发表于 2017-6-6 19:05
44#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0:24 | 只看该作者
Ivn77 发表于 2017-6-5 23:16
兄,烦请到勐海茶厂调查一下,改制前勐海茶厂出品,是7542贵,还是7532贵,还是甲级沱贵,还是宫廷普洱贵 ...

兄,烦请到勐海茶厂调查一下,改制前勐海茶厂出品,是7542贵,还是7532贵,还是甲级沱贵,还是宫廷普洱贵?为什么贵?贵在哪儿?下关的甲级贵,还是一级贵,还是丙级贵?为什么要分甲乙丙,为什么?你分清楚了,既不用我解释了。
小鲜肉固然养眼,但看戏还是得看老戏骨的,普洱茶4-6级茶质最为丰富,我喝茶当然找有品饮价值的,卖茶另说。
您和我之间就茶的选择方向性有本质上的不同,如一楼所说,我喝茶最起码要选出我要的茶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为什么好喝,是什么条件导致茶好喝我才会去选。白茶、绿茶、黄茶选什么等级的喝?应该是芽或嫩叶。铁观音呢?现在多是采3-4叶,因为什么,因为只有具备厚纤维质的结构,才能禁得起多个小时的焙火。黄片长久焙火就碳化了,成灰分了。但是80年代的铁观音最贵的是什么?我告诉兄,那个品种叫K-100。是用铁观音的嫩芽嫩叶做的。省茶叶公司一般是一个货柜的粗料只能配四箱K-100,单买是不卖的。到一般茶叶店能买到的价格是一般粗料的N倍。那最近这两年连湖南的黑茶都开始精采精制了,兄听说过天尖的。对,还有六堡茶,以往贵的是啥?都是嫩芽嫩叶。我更建议兄认真的依据植物科学去判断茶等级的优劣。1-3级和4-6级茶材中内含物质多数是什么。这玩意的确存在爱屋及乌的概念,强求不得。


调换概念吗?这么揉,剁碎了吧,肯定破,弄成袋泡,保证析出。后续存放无论是几个月还是几年,毛茶和压制品的味道都会有明显的区别,经历过的人都懂,这个我解释来有意义吗?15公斤??天,那就是我见到的全部都不是传统的,因为我见到的小号的那些,都有些笨蛋站上去的狠劲往下压,一个成年的男性笨蛋加上15公斤是多少公斤?那些站不上去的大石头柱子都不是传统的了?
我不知道兄从那句话看出我调换概念,我觉得我表述已经很清楚。
这么说吧,我在茶区看到的,甚至我拍到的照片,实在不好意思发上来,免得影响朋友的形象。也就是说,15公斤的我见过,但压制时上面多数站个人,其他的,要么是百公斤的大柱子,要么就是钢模。兄提到的7542,那就7542,这茶怎么压的,兄去打听下。压强是多少,玩大益的人都懂。

熟茶、红茶、黑茶照样都泼水了照样可以存放。别说半熟,就算是全熟的照样可以存下去。90年代中期那些小厂中发酵熟料到今天一样很好喝。而且一样卖的很贵。
我是不是应该说调换概念?我们先弄清楚普洱茶陈化的意义是简单储存以备后用,还是转化出陈香甘甜之味?,熟茶、黑茶的生物酶仍具有活性故有继续转化之可能,这就是“后发酵”,只要毛料前期制程与发酵没有问题,别说90年代,七十年代的熟茶至今仍然好喝。另外,兄好像列举了红茶,这已经远超小弟对普洱、对后发酵的认知。
兄,那我就真的烦请兄认真的解释一下:陈香是什么物质?或问,陈香是什么香型?为什么会出陈香味?茶品在后续存储时间段内,内含物质究竟是增加还是减少?是挥发还是递增?甘甜之味没法谈,全新的新茶甘甜之味岂是老茶可比?莫非要等到茶物质存放到接近挥发消亡没留存多少东西的时候再喝?我可以理解您说的意思,那时将苦茶和难喝的茶存一段时间等工艺层营养层流失弱化后没那么难喝了再喝,但如果新茶真的很棒,为什么要存几年或者更久?

梁权说:普洱茶不走精采精制这条路,只有死路一条。
精采精制这条路十余年前在云南已有不少人付诸行动,兄重复了。小弟04年接触普洱至今存茶400多公斤,人也恰好生在云南,工作之故,经常边远贫困地区上山下乡,托人拿到单株易如反掌,当今炒到爆的冰岛06年也就800/公斤(那时候我追班章、追麻黑,这冰岛原本是看不上的,所以只买了十公斤)。喝茶喝到一定程度,名山单株带来的愉悦感并没有比当初交学费乱买的小厂台地多多少。
不是十余年,是十年整,也就是说2007年才开始有,第一个在互联网上提出精采精制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的人,是我,不是其他任何人。06年那个时候只有“班章概念”而非老班章,当时在圈内一统天下的所谓班章标杆叫大白菜,但后续经过查询,当时做这批茶的茶材是勐海茶厂在布朗茶区的一个生态茶园,并非老班章。如果有人在当时就很牛逼,很自信,而且很不怕,就应该在2006年指出大白菜根本就不是老班章村的茶。可惜除了我之外,没见过其他人这么说过。兄说的易如反掌......兄以前发表过啥特殊的论点?兄06之前就玩老班章了,那兄怎么看待大白菜和班章的概念?06年有没有就此问题提出过质疑?又为何今天提出对我的质疑?





45#
发表于 2017-6-6 12:17 | 只看该作者
梁权 发表于 2017-6-6 10:24
兄,烦请到勐海茶厂调查一下,改制前勐海茶厂出品,是7542贵,还是7532贵,还是甲级沱贵,还是宫廷普洱贵 ...

不是十余年,是十年整,也就是说2007年才开始有,第一个在互联网上提出精采精制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的人,是我,不是其他任何人。06年那个时候只有“班章概念”而非老班章,当时在圈内一统天下的所谓班章标杆叫大白菜,但后续经过查询,当时做这批茶的茶材是勐海茶厂在布朗茶区的一个生态茶园,并非老班章。如果有人在当时就很牛逼,很自信,而且很不怕,就应该在2006年指出大白菜根本就不是老班章村的茶。可惜除了我之外,没见过其他人这么说过。兄说的易如反掌......兄以前发表过啥特殊的论点?兄06之前就玩老班章了,那兄怎么看待大白菜和班章的概念?06年有没有就此问题提出过质疑?又为何今天提出对我的质疑?
别的多争无益,见仁见智吧!说老实话,很佩服兄的这份自信,词语间一种满满的茶届泰斗语气,恕我孤陋寡闻,不上紫砂联盟还真不知道这隐藏着一位集诸多“第一人”头衔为一身茶届泰斗。
玩单株的一般不接触厂牌,特别是打上山头的厂牌,明明吃得到好的干嘛还弄差的?班章不是概念,实实在在有那么个寨子叫班章老寨,大白菜推出之前已经有人做班章纯料。再次说明,我喝茶不卖茶,这只是一玩物,自己积累的茶叶知识自己清楚别被无良茶商骗了就好,又不靠这玩意吃饭,没必要四处发表“特殊言论”吧,如同喜欢大保健的,没必要非得自己开个桑拿。
事先不知道兄是普洱卖家,所以抱着讨论的心态回的贴,恕小弟直言冒犯:兄除了掌声似乎容不下相左观点,普洱由于其特殊性,现在很多观点还待茶人共同努力正本清源。这个争论就此打住,祝兄生意兴隆!

点评

真心不希望梁大用这种身份与态度,误导现在学习的人。 而将真正普洱生茶存放、转化、陈香等等正确的方法与真实知识一一否定。  发表于 2017-6-6 19:14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6-1 01:03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