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查看: 159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求甚解 但求常识之七:传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5 1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opolo 于 2012-1-5 16:57:45 编辑

序言
      传炉是紫砂壶的一个经典器形,其制造型取材于青铜器。民国紫砂艺人俞国良的传炉曾以传炉壶参加1927年巴拿马国际赛会和1932年芝加哥博览会,并和程寿珍的掇球壶同时获奖,首创紫砂陶器在国际赛会获奖的先声。

  下边我们就从传炉壶的起源、造型特征、装饰手法、制作名家来介绍!
起源
      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中,纵然有些器形是由历代能手别出心裁,独力创制出来的,但绝大多数的器形仍是由前人遗器中,慢慢改良、演化而来。前者如清代紫砂名手邵大亨自传统故事中创作出来的“鱼化龙壶”及从自然界所启发的“风卷葵壶”,这些均成为后人广泛沿用制作的经典形制;后者如明人徐友泉“仿古提梁牺尊壶”、陈仲美“仿古凤盉壶”之属,俱是延制青铜器的形制。

  四方传炉壶的形制到底是滥觞于那一时期,甚或是首创于那位高人,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妄发谬论。不过,在制作本专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持清朝紫砂巨匠陈鸣远的“四足方壶”,此器敦厚朴实,寓圆于方,确是鸣远光素器的代表力作。令人感到兴趣的是,此器的壶腹外鼓,底有四足呈圆柱状,在神态上与四方传炉壶十分类似,不禁让人怀疑两者的血缘关系。另有一种“四方炉壶”,其上半身结构与四方传炉壶几无二致,只是在下半身并未收敛,而是直落至底,形成四个假足,这可说是“四脚猪”的近亲。
造型特征
       就造型而言,四方传炉壶属于紫砂光素器的范畴,器身形状以方器为基本形,但方中寓圆,比一般方器多了一份圆润之美。就制作的难度来看,四方传炉壶的成型难度相当高,甚至可谓是紫砂陶器中,最具挑战性的几个器形之一。陶手一般多采镶身筒技法作成粗坯,再将上下左右逐一拍圆,所以从纯手工制作的四脚猪内部四侧,一般都可看出四条泥片相接的突起接线。而壶嘴的造型难度亦高,方中带园,圆里寓方,再加上多为三弯流式(当然亦有一弯流及二弯流者),在处理上倍增挑战。况且壶嘴攸关全壶气势、整体造型,更涉及实用层面(如出水是否顺畅有力、断水是否果断不留茶涎),所以四脚猪的壶嘴最能看出陶手的技艺修为与美学涵养,亦往往是鉴赏陶手制器真伪的重要参考。

  四脚猪的壶盖延续了全器造型特微,所以多为方型圆角,一般多采压盖形式,制作精良的壶盖要能四面通转无碍,且面面俱到,能接续全壶气韵。至于壶钮的处理则有桥型、笠型、圆方型等形式,取决的标准除了要能便于掀盖、隔热,更需顾及与器身的整体搭配协调与否。

  四方传炉壶既俗称四脚猪,其“猪脚”自然是最明显的特徽。几乎所有的传炉壶式的底足皆采“钉足”形式,且多属短柱型,其它如石瓢壶常用的圆钉型或如意云头型则未见使用。即使是小小的钉足,各家作法亦见差异,有的耿直如圆柱,有的则呈倒梯形,更有的尖削如粽角,各见特色。

  至于壶把的形式则千篇一律为“端把”形式,未见有提梁或横把者。其端把均为上粗下细的“正耳把式”,常见于方器的方形端把因线形不搭,故未见采用。

  以上是四方传炉壶在造型上的特徽。不过,尽管四脚猪的造型讨喜,但它在“性别属性”上仍偏向于男性用壶(如西施壶、思亭壶则偏属女性适用)。主要的原因是,这种矮胖的端把壶式在装满茶水时显得十分凝重,从力学角度来看,单凭姆指与中指捏把,食指压盖的“优雅执壶”手势是几乎不可能操作的。较常见的使用方式是将大拇指轻压壶盖(以防倾壶注水时落盖之险),再将其余手指视把圈大小,适度扣住壶把,来进行茶事操作。
装饰手法
        紫砂史上,四方传炉壶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当在清末民初,其后渐渐减少,直到现代除了偶见几把之外,似乎不易再见新作(大批货除外)。由于民国初年,紫砂陶器盛行以陶刻装饰,加上四脚猪的壶身宽广,提供了书画铭刻的最佳空间,所以传世的民初四脚猪几乎有七成以上,器身都饰有书画铭刻。常见的手法是一侧刻上人物、花鸟、山水等《芥子园画谱》中的国画图案,另一侧则刻上行书、草书、隶书等诗词、短句,或刻以钟鼎石刻拓本、博古图录等古趣盎然的图样。执刀者如东溪、跛陶、岩如、石生、缶硕等,相信都是老壶友熟悉的民初紫砂陶刻名手。

  另有一种善用泥料色相变化的装饰手法,便是先以紫砂或红泥为本色制坯,外层再裹以一层蓝绿泥。如此一来壶身内外便有了两种泥色,更妙的是此种组合一经刻刀刻划后,自然露出裹层胎色,色系对比醒目却不显突兀,确是一种十分具有巧思的装饰手法,不但达到融书画于砂壶的艺术效果,更藉由以泥饰泥,充分体现紫砂的纯朴本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图版中有两件“愙斋”订制,俞国良制器的四方传炉壶,它们不但壶身两侧都饰有书画铭刻,更别出心裁地在底足涂上彩釉,相当罕见。我们知道,紫砂壶的彩釉装饰在清朝曾盛行一时,不过由于它掩盖了紫砂纯朴的本质,所以到了晚清便渐走下坡,至民国初年更见式微。“愙斋”即为紫砂名人吴大澄,他或许同感于彩釉装饰过于冶艳,所以授意俞国良将其饰于底足,如此既收装饰之功,更不掩紫砂本来面目,不失为一种颇具创意的手法。

  在此顺带提一下吴大澄其人其事,他生于清道光年间,为江苏吴县人氏。初名大淳,字清卿,号恒轩。历官广东、湖南巡抚,他擅于金石书画,更热衷于收藏书画、碑版、泉币、钟鼎之类的古董,后来他偶然收得一件古铜愙蹲,欣喜之余便自号“愙斋”。吴大澄亦是紫砂陶器的爱好者,常至宜兴延聘高手订制砂壶,用以馈赠友朋。他所订制的砂壶底部多钤有一枚阳文篆印“宪斋”,其篆法十分精妙,为凡印所不及。受聘的制壶者则落款于壶盖内侧,一般多为作者名章,如本文两件愙斋砂器便是典型范例。
擅制传炉的名手
       由于四方传炉壶出现的频率在清末民初较为密集。所以擅制四方传炉壶的高手亦多产生于此一时期,如俞国良、李宝珍、冯桂林、汪宝根及吴云根等均有佳作传世,其中又以俞国良堪称个中高手。他生于1853年,其制作技艺十分精巧细腻,且不喜拘泥于既有形式,常凭巧思将旧制加以修改而产生另一番意趣,吴大澄便常延聘他代为制壶。当时的紫砂陶手普遍认为传炉壶最为难做,但俞国良所制传炉壶不但匀挺有力,气势浑成,甚至曾以传炉壶参加1927年巴拿马国际赛会和1932年芝加哥博览会,并和程寿珍的掇球壶同时获奖,首创紫砂陶器在国际赛会获奖的先声。现今宜兴紫砂工艺厂藏有一件俞国良以罕有的大红袍泥制成的传炉壶,此器泥色光润,朱红鉴人,火度极佳,堪称为俞国良的代表性传器。

  其它擅制四方传炉壶的陶手尚有:

  李宝珍,清末民初人,善搏砂壶,遗器以传炉壶较为常见,风格以精巧见长。多于盖内落“宝珍”二字楷书阳文长方印,壶底落“李宝珍制”四字篆字阳文方印。

  冯桂林,清末民初人,是个相当多产的陶手,可谓“年无一日歇,日无一刻闲”,擅制各款茗壶,所制传炉壶气度大方。常用二枚“桂林”阳文篆字方印,由于曾在吴德盛陶器公司供职,所以有些制器底款均钤有“金鼎商标”图章。

  汪宝根,清末民初人,工于制壶,观其遗器,自有一番甜美圆润之风。常于盖内落有“宝根”二字阳文篆字方印,上方落一枚“汪”字楷书小方印,部份作品则有“旭斋”二字阳文方印,篆法极佳,应系出自名家刀下。

  吴云根,1892~1962年,字芝莱,是现代著名的制壶高手,特别擅长于紫砂塑器的制作,制器风格朴实稳重,光润内蕴。常于盖内钤上“云根”二字阳文篆字方印,或盖“芝莱”楷字长方印及“芝莱”篆字长方印。壶底用印则有“吴云根制”篆字方印、“吴芝莱造”楷书方印,另于铁画轩供职时,制器则加落“铁画轩制”篆书方印。

  当代的四方传炉壶制作相当少见,或许是陶手觉得此为传统壶式,造型上较无新意,又或是其成型不易,制作旷日费时,不如其它器形讨好。本文收录了曹婉芬、李碧芳及陈国良的传炉制器,前两者俱为较早期的作品,或许是出自闺秀之手,所以在气势上较缺乏传炉壶应有的浑厚气魄。

  反倒是近几年迭出新款的陈国良,在去年所制作的“灵玉式传炉壶”让人颇有耳目一新之感。此器一反传统“以方寓圆”的基本架构,改采“以圆寓方”的设计原则,全器上自壶钮,下到底足,无一不是浑圆蓄劲,倍增温润。若说传统传炉为“四脚猪”的话,那此壶或可谓之“迷你猪”。由此可见传统形制固然是先辈遗产,但若不能另出新意,老是因循反复,必将被淹没于紫砂的潮汐中;反之,如能反刍前人智慧,消化之后再赋予全新的时代风格,必能为今日紫砂再写新页,亦将无愧于紫艺先辈。

夜色拾贝:以上取自'百度百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2-1-5 17:03 | 只看该作者
顶学习好贴
3#
发表于 2012-1-5 17: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壶堂 于 2012-1-5 17:08:57 编辑

很受益!

我也曾是个传炉控,不但自己喜欢,还影响了身边的一群壶友,年前还到丁山一位陶人家中,定制了五把传炉,并刻名留念。

我们五人相约一年后再聚丁山,拿出藏壶PK自然包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4#
发表于 2012-1-6 23:2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5#
发表于 2013-3-22 14:59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3-3-25 17:45 | 只看该作者
传炉 大爱之器!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6-25 06:10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