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楼主: 梁权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味生活之南糯茶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09:23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庐州一木</i>在2009-4-25 0:34:34的发言:</b><br/><p>崇拜中!</p><p>我一直认为乔老大紫砂第一,今天才明白普洱也是一绝!</p></div><p></p><p></p><p>玩紫砂壶是没有第一的,真正的第一,永远是作者本人</p><p>懂紫砂壶的人有两种,第一种是认得作者的作品,第二种是认得壶的品质</p><p>当然说能够绝对断定作者作品的人很少很少,因为,连作者本人都未必能够绝对定义是不是他自己做的,我们在认得壶的品质的前提下,能够大概断定壶的真伪的百分之70之余。剩下的部分,还是要把壶带去给作者或者作者的嫡系去求真伪</p><p>我喝普洱茶整整九年了,以前一直在论坛里尽量少说,是因为我知道普洱茶比紫砂壶的状况要乱多了,我说的越明白,卖茶的同行越难过。</p>
32#
发表于 2009-4-25 09:27 | 只看该作者
<p>&nbsp;&nbsp;&nbsp; 品遍各大茶山茶种,能够从口感和叶底上准确辨认是我多年的梦想,但终归不能实现,因为我既不是土匪也不是财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本人首先对贴中论点持认真学习态度。</p><p>&nbsp;&nbsp;&nbsp; 我相信匪可能对某个或某几个茶种能够辨识,但我绝不相信他能够辨认各大茶山所有茶种,且不说云南之外,仅云南境内可以用来制作普洱茶的树种有多少?如果每样压一饼需要多大的地方堆放?多长时间能够品完?多长时间能够形成明确的辨识标准?,即使有师傅带也不会有那么多教材供你品鉴吧?当然,不否认因地理环境不同各茶区会有相同或近似的特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同一茶区内的茶也绝不会完全相同,甚至差异可能还会很大。因此,本人在学习本贴的同时还要持批判态度,批判什么?批判匪正在陷入辨认各大山头各类茶种的误区,品饮普洱茶的心态出了问题。</p><p>&nbsp;&nbsp;&nbsp; 不否认网上有很多有关各茶山茶种口感品鉴的资料,但仅凭资料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实践来验证。即使走遍各大茶山,能够品到的也不一定是产地茶,更不一定是产地代表茶种。匪足不出户,从别人手里拿来的茶材,在品鉴之前,怎么能够肯定自己手里的茶材就一定是某个茶种?别人告诉你的,不一定就是对的。匪此贴的立意是好的,是告诉大家不要轻易听信忽悠,但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走了很多论坛看了很多资料听了很多茶经,好像喝普洱茶的都以能够辨认某个茶山某个茶种为荣,辨认不出就不是合格的普洱茶人。这种喝普洱的方式是把新手往沟里带,99.N个9%的人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也不是品饮普洱茶的正确心态。好茶的标准只有一种,破茶的标准才有千万种,我们只要从外形、香气、汤色、叶底、滋味等方面认准一个标准就足够了。</p><p>&nbsp;&nbsp;&nbsp; 板砖砸完,休息</p>
33#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09:48 | 只看该作者
<p>大司马说的太正确了!!</p><p>小乔至今只能分辨极少数茶树种的口感,尚不足十种。但多数在版纳大区内。</p><p>但俺的心态是没问题滴</p><p>面对着市场上到处鼓吹的纯料大树概念,我写的易武和南糯两篇帖子,其目的就是让新人明了</p><p>我自己是非常明白的,我写出来的茶贴,和我写出来对壶的分析贴,其目的是一致的。我的经验,大家分享</p><p>我没有去过云南,已经对云南的很多茶非常了解了,这与我没去过宜兴,就已经对紫砂壶很了解的概念是一致的。足不出户,也能够了解,靠的是我的认真和执着。当然,还有周边大环境的意见采纳</p>
34#
发表于 2009-4-25 10:09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 新手入门最重要的是<strong><font color="#ff0000">引导</font></strong>,尤其是在滋味上的<font color="#ff0000"><strong>引导</strong></font>。人的感官是复杂的,尤其是味觉,新人很难明白什么是好茶,经常会说,我怎么就喝不出你说的那种感觉啊?有这种想法就对了!人的味觉其实是非常敏锐的,但如果没有经过引导是混乱的。如果有一个好的老师引导你在各个部位各种感觉从细微处仔细辨别,再经过锻炼,会变得越来越敏锐,这样才算品饮入门。匪有空搞一篇出来。

点评

说的很有道理。  发表于 2014-4-21 23:18
35#
发表于 2009-4-25 11:21 | 只看该作者
顶司马和乔兄,这样讨论,透着和谐、理性,看着那叫一个爽
36#
发表于 2009-4-25 12:16 | 只看该作者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2:24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司马茶</i>在2009-4-25 10:09:28的发言:</b><br/>&nbsp;&nbsp;&nbsp; 新手入门最重要的是<strong><font color="#ff0000">引导</font></strong>,尤其是在滋味上的<font color="#ff0000"><strong>引导</strong></font>。人的感官是复杂的,尤其是味觉,新人很难明白什么是好茶,经常会说,我怎么就喝不出你说的那种感觉啊?有这种想法就对了!人的味觉其实是非常敏锐的,但如果没有经过引导是混乱的。如果有一个好的老师引导你在各个部位各种感觉从细微处仔细辨别,再经过锻炼,会变得越来越敏锐,这样才算品饮入门。匪有空搞一篇出来。</div><p></p><p></p><p>当认真品饮任何一种茶品的时候,或者咖啡,或者酒的时候,就会明白一个我们平时从来不会刻意注重的真相:</p><p>同一种食物/饮品对每一个健康的人的口腔反映效果是完全一样的。</p><p>并不是感受不同,而是每个人的关注程度不同罢了</p>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3:07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迷糊浪人</i>在2009-4-25 11:21:06的发言:</b><br/>顶司马和乔兄,这样讨论,透着和谐、理性,看着那叫一个爽</div><p></p><p></p><p>关于台地茶的概念,我还没考虑用哪个茶做标本。原本想弄一个勐海的开汤,但勐海茶太容易认了,一看就是台地茶,那缺少了一些乐趣。</p><p>在有的选择的前提下,我更希望弄一个模棱两可的茶来拆分给大家看。</p>
39#
发表于 2009-4-25 13:17 | 只看该作者
<p>很受益的一帖~</p><p>感谢乔大的执著与分享~</p><p>感谢同好们的认真参与~</p><p>茶真的是太深了~</p><p>适口者珍吧~</p>
40#
发表于 2009-4-25 15:28 | 只看该作者
看完深思,受益中ing。
41#
发表于 2009-4-25 21:18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洒家手机用的马甲。匪没明白我说的意思,同一款茶对人的感官刺激是一样的,但新手未经引导是体会不到的,感觉是混乱的,不知道用哪儿去感觉,如何去感觉,感觉到了以后怎样辨别优劣,在入门的时候有个老师引导他们去感受这些刺激进步最快
42#
发表于 2009-4-25 21:18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洒家手机用的马甲。匪没明白我说的意思,同一款茶对人的感官刺激是一样的,但新手未经引导是体会不到的,感觉是混乱的,不知道用哪儿去感觉,如何去感觉,感觉到了以后怎样辨别优劣,在入门的时候有个老师引导他们去感受这些刺激进步最快
43#
发表于 2009-4-25 21:1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洒家手机用的马甲。匪没明白我说的意思,同一款茶对人的感官刺激是一样的,但新手未经引导是体会不到的,感觉是混乱的,不知道用哪儿去感觉,如何去感觉,感觉到了以后怎样辨别优劣,在入门的时候有个老师引导他们去感受这些刺激进步最快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24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茶马司</i>在2009-4-25 21:19:24的发言:</b><br/>这是洒家手机用的马甲。匪没明白我说的意思,同一款茶对人的感官刺激是一样的,但新手未经引导是体会不到的,感觉是混乱的,不知道用哪儿去感觉,如何去感觉,感觉到了以后怎样辨别优劣,在入门的时候有个老师引导他们去感受这些刺激进步最快</div><p>&nbsp; </p><p>&nbsp; </p><p>嗯,关于这个,日后我再写一篇更详尽的,让新人们去体会一下</p>
45#
发表于 2009-4-25 21:35 | 只看该作者
老乔,你干脆把剩下的都给我喝得了。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4-29 16:15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