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查看: 14447|回复: 8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陶/瓷茶道用具] 高古茶盏类小集(不定期添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4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缶 于 2014-6-4 20:01 编辑

开个贴,贴一些自己玩的盏,慢慢贴。

定义:高古盏指元代(含)之前的茶杯、茶盏、茶具、酒杯等。

怀古,是大多数人或潜藏或表露的一种态度和认知,或者叫一种情愫。无论你认可与否,人的胸臆、学养不可能超越时代,匠人也是如此。高古盏的魅力也正是在于此,一盏在手,静心把玩,重温一段工艺技术的历史、文化的历史。


上图顺序会比较随意,时代、窑口打散了欣赏。

本帖谢绝口水仗。

1)北宋吉州窑茶色点彩盏

早期吉州窑还沿袭了晚唐五代的矮实敦厚的造型风格和修胚工艺,胎土窑氛也与南宋鼎盛期不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2)北宋隐青花口素高脚杯

北宋的花口器,仍然承袭唐五代的仿金属器风格,这是外来文化融入中土文化的清晰烙印,并最终并成为本土文化的一个部分。
杯体薄胎,轻轻弹击,声如蛋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缶 于 2014-6-4 20:09 编辑

3)南宋吉州窑黑釉盏


宋代黑釉瓷,应运宋代点茶文化而生,具有代表性的是建窑盏和吉州窑盏。吉州黑釉中含有的铁元素,对茶汤具有一定软化的作用。同时,白色的茶沫映衬于黑色的盏中,分外悦目。黑釉茶盏的衰落也是伴随饮茶法的改变,在元末明初走到了没路。


黑釉瓷烧成绀黑或乌金黑是表现力上的极致,这种黑度的表现,在当时是一项高难度的工艺技术,以至于很多黑釉盏实际呈现的是黑褐、黑红或者完全褐色。南宋中期的吉州窑鼎盛期,黑釉表面往往罩有一层硬度极高的透明釉,这种透明釉不会为水碱土碱所侵蚀,称之为“高亮黑釉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 发表于 2014-6-4 20:20
加精
加亮
本帖所有图文上完后置顶!

感谢石头兄版主的鼎力支持,俺是个懒散的人,由于藏盏稍多,此贴完成可能会耗时日久,惭愧。
今天再上一盏。

4)南宋建窑兔毫小盏


建盏,大家应都有耳闻。黑釉系列、兔毫系列、鹧鸪斑油滴系列、曜变系列等都是其中的精华。


按照考古类型学标准,建盏的器型可分为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大类九种,以后有时间拟单独开贴谈谈古建盏。器型分大中小三类,小型盏一般口径在11cm-9cm之间。再小的很罕见,俺收有5公分和8公分的两种。


此盏胎色红褐,烧制时,应该处于非中心窑位,还原窑氛浓厚。
9.5cm的口径,为当时斗茶后分茶所用的小型便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缶 于 2014-6-7 02:26 编辑
ryan8810 发表于 2014-6-7 00:02
好古敏求,宣尼之教也。好之,稽之,敏以求之。

感谢鼓励。睡不着,再发两盏。

5)辽代山西油滴盏(一)
       辽文化受同时代的北宋中原文化影响至深,茶道方面也是如此,北宋的点茶法在广阔的北方辽地也一样盛行。从河北出土的北宋宣化辽代贵族墓的壁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北宋点茶法的套装器具,以及对辽贵族阶层的影响。






       然而,由于福建路途遥远加上政权的分立,北方自己烧造了大量仿制建盏的产品,山西油滴盏是其中的精品。与建窑不同,这种油滴盏的烧成于氧化焰,油滴的形成在骤冷热的很窄温度范围内,烧造成品难度大大增加,稍有差池,油滴就会隐没不见。烧造完美的油滴盏,黑釉色度纯正,银色油滴如灿烂星空映衬于暗黑苍穹,随着茶汤和光线的变化,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效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缶 于 2014-6-7 02:38 编辑

6)北宋隐青水注


作为点茶的必备,青白瓷的水注在北宋成为主流的工具,从唐代粗短的壶流,发展到北宋长而弯的壶流可以更加准确地指向和控制流量,造型的变化背后是实际应用的需求变化,“一切为了点茶而生”。所谓隐青,就是指“白中隐隐透出的青色”,而“影青”则指薄胎的青白瓷迎光透视的效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7#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缶 于 2014-6-7 14:49 编辑

兄这只就是日本人所称的“福州盏”,属于福清东张窑序列里的制品,这只可以具体看到是石坑窑的典型产品。“福州盏”在南宋末期到元代大量出口到日本、韩国。在韩国的水域曾有整船的出水,日本南部各地也有很多出土。

8#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7)宋临汝窑茶盏


脱胎于耀系风格的临汝盏,胎体较耀州的厚重,釉面多细碎开片。此类盏一般出土于北方, 干燥的土壤环境使釉面保存状态往往较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9#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8)宋耀州窑茶盏


标准耀州素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9)吉州窑剪纸贴花盏

有别于中原主流,耀州窑独步武林的秘技就是——剪纸贴花的烧造技术。
可能是由于吉州窑的胎土相对同时期其他窑口显得平庸,聪明的古吉州窑工匠便将重点放到了釉色和纹饰的变化上,剪纸贴花的工序繁复,烧造工艺讲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10)宋建窑小型敛口盏


在吉州窑大放异彩的同时,宋黑釉瓷的大宗主流仍然是建窑。


然而,正水吉建窑盏的烧造成本却高于同时期的其他黑釉窑口。芦花坪、大路后门、营长乾、牛皮仓等水吉主流窑口采用匣钵仰烧法,一匣一盏,倒蘸釉,修胚精细,出窑淘汰废弃率高,在成本高昂的同时,保证了建盏的一贯高品质。这是众多仿建窑口所无法达到的高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较忙,疏懒了几天。
11)宋青白釉注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点评

大美  发表于 2014-6-20 22:50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12)南宋青白釉束口盏


底部有隐约墨书南宋至元年款,推算下来是南宋末代。
黑釉符合宋人饮茶习惯,相反白釉茶器便于观察汤色,更符合现代人饮茶习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点评

求教那一圈墨书内容?  发表于 2014-6-20 22:52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13)吉州窑剪纸贴花盏


在崇尚素净内敛的宋代,吉州窑以其特异的热烈奔放风格,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士大夫文化的面貌出现,可算是一个异类。

由于长期以来不受到官方专家的重视,关于这个窑的研究尚处于蒙昧阶段。同时期的优秀民窑如湖田也遭受了类似命运。国外对吉州窑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从海外吉州窑的拍卖纪录就可反映出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2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缶 发表于 2014-6-20 21:09
12)南宋青白釉束口盏

回石头兄,墨痕浅淡,只能依稀辨认出起首“至元”两字。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6-18 15:58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