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查看: 43620|回复: 122

【原创论文】梁权对普洱茶概念的新诠释(2016春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8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段时间没有写普洱茶文了。今天心血来潮,源于一周前与一国内泰斗级普洱茶高人(不便透露,勿讯)当面切磋,赫然发现双方就普洱茶的制作、存储、品饮等诸多理念和认识相去甚远。笔者念念不忘,故今日耗3小时写撰写一文,以表达个人在2016年初对普洱茶的部分全新理念汇总,也为帮助联盟论坛同好。

相信盟友们有一些记忆:普洱茶精采精制理念,是我本人在2008年年初的时候首先提出的,关于班章可以作为味精调配其他茶品的概念,也是那时师父教授于我后,本人在联盟论坛第一次发表的概念。文章发表后的那段日子里,有数众强烈反对我提出概念的人,时至今日,或许他们仍在四处宣传梁权根本不懂茶,但他们自己却为了生意也都在做一芽两叶了。

(笔者在此处大笑五声:哈哈哈哈哈)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当年提出的理念是对的,我没有欺骗同好,反观这票人每天猫在茶山做茶却比我这根本不愿意上茶山的更后知后觉。

我完全能够预计:今天提出的这些新的概念,会在未来逐渐成为普洱藏茶界的主流概念!

主文如下:
与泰斗交流难以融合的一个概念:
泰斗提出普洱茶传统做法应将春夏秋三季不同等级的嫩芽、嫩叶、嫩梗、粗梗、黄片拆开分别制作后再调配充填入一块茶饼。只有这样的茶才能像一个具备四肢头脑的人一样般完整,只有这样的茶,才能真正符合百年前的传统。


日前当面我并未提出自己的观点,毕竟人多,我把话都说出来了肯定有人会心里不舒服……唯有今日,我在文中提出自己的概念,为告诫众位同好,也为将实战观点论据示人。

首先我们做个假设:
一棵大茶树,以常规的方式判断分五个等级的可饮用茶品,其中包括:
嫩芽、嫩叶(芽头下面三叶以内)、嫩梗、粗梗、黄片
这个五个等级的成份分开独立冲泡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人会有一个近似的评判标准,以好喝分值计算的话:
嫩芽:10分
嫩叶:9.5分
嫩梗:9.5分
粗梗:8分
黄片:8分


我个人认为精心采制一芽两叶同时包含了嫩芽、嫩叶、嫩梗,冲泡这样的搭配已经很完美。那为什么还要把粗梗、黄片加进去?难道目的仅仅是为了茶品的完整性?必须要存有相对的缺点才算完整吗?纯粹泡黄片好喝吗?纯粹泡粗梗好喝吗?多种物质优缺点的强加融合,能起到5个1相加等于5的结果吗?至少我个人认为,这个方式很不科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感莫名的尝试,部分资深茶人喜用春夏秋三季茶品拼配在一起,而且是需要同一个茶园大小树混采才更完整。我们现在稍微动动脑子去想想一下:夏天的黄片会比春季的嫩芽更香吗?秋天的粗梗能比春季的一芽两叶更好喝吗?笔者一想到要喝“夏天的小树黄片”就浑身打哆嗦,咱真的好多年不敢尝试这个,吓死宝宝了……把一些不好的因素,强行调配给春季最好的茶,其目的何在?

茶农在春季采摘茶品之前,都会做一个动作,就是修剪枝叶——将芽头嫩叶后面部分的黄片、杂叶摘除。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茶树的营养,通过单线途径直接灌输到芽头和嫩叶上,避免在后面的粗老叶浪费营养。所以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概念,嫩芽嫩叶和靠前端的嫩梗的营养物质含量一定是最高的。连管理茶树的茶农都懂的道理,为什么做茶还是要加黄片进去?

爱茶者喝茶,究竟是为了延续祖宗的传承?还是为了更好喝?
如果只为延续传统而牺牲美味,真的值得吗?

百年宋聘里面有黄片和粗梗、红印里面有、大口中小X印里面也有。究竟是什么原因?

笔者认为:普洱茶的历史定位是粗茶——粗采摘、粗制作、粗运输、粗品饮、粗存放!

数十年前的今天普洱茶根本就登不了大雅之堂,早20年上至唐代中国一直都是绿茶为王的天下。普洱茶不过是远供边疆给牧民解牛羊肉腻的“药”。这么一个五粗概念的饮料,早在一百年前精采精制也卖不起钱,卖不起价何必精制?做漂亮了本身就不符合逻辑!

笔者2000年当年买7542才多少钱一片(不到20块钱)?十几块钱一片茶,你指望茶农爬大树采一芽两叶卖给供销社精心选配吗?难道再早几年的大益会更贵吗?当然不可能!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嗯!为了增加重量,黄片、粗梗、杂叶统统不要扔掉,调配进饼心当填充物不要浪费掉才是王道。只要把撒面撒底做舒服了到让人看不见黄片就行。

那笔者都说的这么清楚了,那百年前的少数民族压饼要+黄片粗梗还算是配方的必须用料吗?
笔者会说:如果传统不合理,那何必遵循传统?

然后紧接着第二个概念:
A话题:相信有部分茶友在购买批量茶品之前,都会找茶农/商家索取or确定散茶茶样。你们有认真喝过吗?我想非常认真的问一下:诸位是否常在“大货”压制品中到粟米、石子、稻谷、头发、小强腿……
那朋友:你们有在任何一包大几百年树龄的单株生散茶包(散茶茶样)里面见过这些“配料”吗?我先说一下,我自己没见过,我也不清楚哪位大仙见过。
为什么对外号称完全一样的东西,饼茶有散茶里却没有?谁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B话题:蒸压散茶究竟会不会对茶质有损耗?这个问题,我没有发言权,因为我没有自己亲自动手去压过茶。只是我想问一下,一棵大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单株春散,清新亮丽、一芽两叶、条束鲜活、干净纯粹……而一片号称大几百年古树单株的压制品,里面怎么总能见到碎茶、粗梗、黄片、杂质?究竟是为什么?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压紧饼心里。为什么梗和黄片不压在饼面?有同好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你看到吗?你感受到吗?(星矢说的)

那究竟是散茶存放效果好,抑或压制品的存放效果好呢?


我想把话题带入回A话题,说出这话的人究竟自己亲制/监制做了几年茶?他是否保留了自己亲制/监制的5年以上同一年份的压制品和散茶,是否真的在等重条件下认真对比过?笔者具备经常对比自己监制同一年份的散茶/饼茶的经验,笔者的散茶存放效果绝不比饼茶差,那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显然是有些人在撒谎,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保留标本,说出来的话完全是主观臆测。笔者从2008年就开始监制/储存散茶了,到现在整整八年。试问有几个人在2008年开始玩一芽两叶精制古树茶,而且还一直存到现在,还会经常拿出来对比的?

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大致的测试,测试方法非常的简单:
找357克大树散茶,用大碗盛起,置于柜面上直接接触空气
找一片357克同样大树茶做的压制品,置于柜面上直接接触空气
放两年之后,找个健康的时辰去检验一下自己的嗅觉系统,看看哪个更香?


其他的朋友估计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但我本人是做过的,散茶露空置放和完全没有包装的裸饼露空置放的效果,基本上很接近。
既然散茶和饼茶同时露空存放都会流失香气,为什么总有人提出散茶根本就不适宜存放呢?这理论又是从何而来?


那我们常见的饼茶是怎么存的呢?
答:先包一层棉纸;再上一层笋壳捆住;外面再套一层纸箱,我们还需要考虑茶叶经过用力压制,饼面的茶精层起到对饼心的隔离防护作用,如此的“配套设施”阻隔了绝大部分氧气、水汽进入饼心。那我们反过头来问一下,我们找个真空罐来装满散装生普,和这个有区别吗?一样是阻隔了空气,同时防尘防烟防杂味,而且防潮效果比饼茶包装要更靠谱。扪心自问:各位有担心过散茶放在真空罐里会在黄梅天受潮吗?如果这个比对是不成立的话,那散茶是不是又适合存放了呢?

同好们有试过用同一年份同等茶材的散料和压制品同时冲泡看对比效果吗?
我经常会拿出5年前的茶品来对比,我告诉大家我自己的对比效果,那就是饼茶一点都不比散茶耐泡。而且饼茶释出的浓度比散茶还要差一点,往往饼茶的投茶量要比散茶略重一点才能达到散茶的效果。这究竟为什么,估计日后要找个仪器测一下才知道了,我没有测量数据,因为我没有仪器。





评分

18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附庸风雅+脑筋不清醒的茶盲,才会把辛苦采摘下来的树龄大几百年的一公斤多散茶拿去压饼。大家知道现在都是怎么压制的吗?各位有没有看过那个向上井喷高温蒸气的喷笼?我们把手放上去试试看能扛得住几秒蒸?我们的手尚且如此,那么娇嫩的茶叶又能扛得住吗?这蒸一次,茶青内涵茶质有多少被高温直接损掉了可想而知。那压制后呢?要晾多久才能算彻底晾干呢?照道理说要两周以上才能彻底阴干。晾饼的过程中会不会被工人偷懒搬到外面直接晒太阳呢?答案是多数都会。因为不及时晾干饼心容易在潮湿状态下霉变甚至烧心。那紫外线对成品压制品的伤害,有多少人估算过?这就是为什么天气不好的时候,茶饼总要进烘房的原因。那进烘房会不会损失茶质呢?答案是肯定的。

既然上面这样123都成立,那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饼茶投茶量要比散茶投茶量略大一点,才能泡出散茶的效果了。因为,茶质在高温蒸压和晾晒过程中流失了一部分。

稍微想想,然后掂量一下:朋友,现在还敢把你已经做好的“精采精制春季第一拨800年古树一芽两叶散料”拿去压饼吗?

请问,你的嗅觉味觉体感灵敏度有多高?你在用多大的壶泡多少克的茶?你见过有人用230CC的壶装20克泡吗?抱歉,我消费能力有限,真的不舍得这个投茶量。因为20克茶,够我喝3道了。那再问一下,口腔灵敏度要钝化到什么程度,才会在这么小的壶内一次投茶超过20克呢?

问:相对较为干净仓储的老茶的味道是什么?
我以20年综合茶人(各种类茶都喝)的经验告诉大家:

存放超过40年的铁观音:朽木气、红枣味、中药甜、烤松木味、
存放超过40年的白茶: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焦糖味
存放超过40年的岩茶: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焦糖味
存放超过40年的六堡生茶: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樟木味、槟郎味(笔者没吃过槟郎)
存放超过40年的普洱生茶: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荷花味
存放超过30年的普洱熟茶: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
存放超过40年的正山小种: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烤松木味
存放超过40年的绿茶:闷稻草味、杂味、酸味、不明甜味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茶就是茶,万化归宗,除了在杀青过程中通过高温把活性酶彻底杀死的绿茶之外,其他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多数主流功夫茶,基本上只要存足了年份,以往在新茶上能够闻到的清新的原野芬芳、鲜果花香基本上都会散失殆尽,普洱茶因保存过程中与空气接触面大尤甚,因为以前没有笔者这样的傻瓜会愿意用密封袋存普洱超过20年。既然无法为了保存香气去喝普洱,那何必太过于在意香的流失,何况普洱茶本来就不是喝香味的。不管什么茶,在后续存放过程中,酚类物质随氧气水分缓慢发酵成小分子茶精,茶梗内淀粉转化成糖类,小分子茶精在口腔内表现的直接触感是更细腻(新茶口感挂涩就是茶精分子太粗的原因),也更容易被身体吸收,糖使得口感更甜。既然我们要存茶,既然我们明明知道手里的茶未来一定是这个趋势,我们为什么还要装模作样的去纠结究竟是存散茶还是饼茶?都密封了就完球了啊。

笔者在普洱茶圈内很看不起一部分人,每当你跟他提起现在新茶谁做的好喝,他就会跟你谈未来的转化。每当你拿出多年前的作品来对照他同期的作品时,他又会含糊其辞说以前条件太差、工艺做的并不到位、对比茶样并不是最好等等,客观原因一大堆,这样很容易误导消费者。
笔者一直对身边的同好说——什么才是真正的上等好(普洱)茶:那就是新做出来就很好喝,存放几年之后,也不会比今天更难喝就对了。好茶在新茶阶段就很好喝,存放后还会越放越好喝。谨记一个概念:任何人在与你的切磋品茶观点的时候总是刻意对你强调过去未来,都是他没底气的表现。全因他们没办法面对“现在”,现在他赢不了,所以只敢跟你谈以后。而以后的事情,大可以到了以后再找其他说辞。例如你的仓储问题、你的冲泡手法、你的水质量、你的冲泡用器皿等等等等......反正问题都出在你身上,他完全没有责任就对了。

买茶之前,切记一点,我们买的是现在,如果现在很好喝,那将来也会好喝。如果现在都不好喝,你凭什么判断未来一定会转的很好?你用什么保证?

欢迎盟友转发!




梁权
2016年3月28日于联盟总部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3-28 15: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收藏了慢慢看。
发表于 2016-3-28 15: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6-3-28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留贴纪念~!
发表于 2016-3-28 15: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发表于 2016-3-28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3-28 15: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发表于 2016-3-28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详细拜读了一下,感觉还是比较认可乔大的观点:
  • 精采精致是好茶的提升手段:“历史不一定是真相,但一定残存着它的道理”。过去只代表过去,有些做法只是当时的选择。秦朝时期吃小米根本不脱壳,这不是因为带着皮好吃,而是没有手段(或成本)。
  • 我更愿意接收散茶:还是上面的那就话“历史一定残存着它的道理”,过去压制茶饼是为了方便携带,我觉得仅此而已。现在我更愿意接收散茶,因为我可以像选择岩茶一样看品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3-28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6-3-28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6-3-28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3-28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独特见解
一,饼与散茶各有千秋。在等同条件下,散茶会变化快点。
二,饼茶拼配。N年前我已提过:1,看你喜欢饮什么样的茶2,是看你饮陈放多少年的茶。
至于加茶梗和黄片是纯扯。茶首要是精制,其次是看你要做什么茶,什么样的口感而去拼配。
茶不是大杂绘。和菜也是,要搭配合理才成佳肴。
发表于 2016-3-28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文章只觉得后背发凉,冷汗直冒,这观点吓死宝宝啦,完全是普洱版的步步惊心,醉啦、晕啦、懵啦。
发表于 2016-3-28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支持,买茶一定是现在就能好喝。。。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4-19 07:53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