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楼主: 奉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九洲艺术鉴赏文论集

[复制链接]
76#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18:51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3-9-19 17:34
十五年拍卖心得

前一阵子与不少朋友说过,

画图内外皆有音


——《重现》自序




刘九洲




很多人对于我选择宋画作为收藏的主要方向,表示惊讶,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作为收藏者,首先要考虑的是藏品一定要足够的“动人”,不动人的艺术品,收藏作甚?
宋画在所有中国绘画中,甚至在所有中国艺术品中,具备无可比拟的“动人”。为什么宋画“动人”?有人会说,“宋画技巧登峰造极”,也有人说,“宋画完美的体现了自然界”,在我看来,这些是一些表面的现象,从本质上说,宋代画家,似乎更加懂得什么是“绘画”。
把宋画与“自然界”进行直接对比,就会发现,把真实山水的各种美丽元素,哪怕是通过电脑拼合起来,依然比不过“宋代山水画”,花鸟画也一样。但是照片完全可以拼合成一件西方的“风景画”。这个差异显示,宋代画家通过他们的头脑,把自然界的美,转化为绘画之美,“绘画”已经部分脱离了“物象”而独立存在。
宋画既不远离物象,又不完全依赖物象,每一张宋画,都是一个理想王国。
正因为如此,宋画才“动人”,宋画才“不朽”,宋画才“容易鉴定”——因为其特征明确,宋画才“值得收藏”。宋画作为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人类的最高审美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后世对宋画极其重视。明清以来,文人、收藏家以宋画收藏为“正经”,以明清绘画为“诸子百家”。进入20世纪,世界各大博物馆在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方面,无一不将宋画作为首选;在收藏界,如果讨论收藏家的成就,往往以其宋画收藏作为首要指标。到20世纪晚期,绝大多数宋画已进入各大博物馆,新一代藏家,往往已经不再“梦想宋画”,因为从表面上看,宋画已经难以寻觅。
但是人们似乎忽视了一个新的机遇,在博物馆公布了宋画图像之后,人们第一次可以把世界上绝大多数宋画图片,汇聚一堂对比研究,这就为寻找未被记载的宋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001年秋天,我意识到可能存在这个机遇,于是,开始追寻和研究宋画。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与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图书馆,为我提供了堪称充裕的图片资料;网络的发展,提供了几乎免费的交易信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拍卖行大量出现,拍卖行在全世界范围内深入寻找拍卖品,众多的古画被抛向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依靠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依靠众多艺术史学者的鼓励,我花费8年时间,成此《重现》,这个书名,意为这些古画“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本《重现》既是献给读者的,也献给那些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我相信,《重现》是感谢他们的好礼物。


能够寻找到这些绘画,主要依靠鉴定的力量,鉴定,其实就是知识。
在鉴定中,又依靠“风格判断”,这是一个说来容易做来难的事情。有的人听到宋画,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是哪著录过的?如果没有著录,马上采取怀疑的态度。甚至一些学者都不自觉地说,当一幅宋画在流传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找不到收藏家,他们就会感到不安。其实,学者应该具备科学精神,把存世宋画统计一下就会发现,每一个时间段都可以找到收藏家的宋画,不到存世宋画总数的10%。
整个20世纪宋代绘画艺术史,就是一部发现真宋画的历史,就是一部摆脱著录、摆脱传说、摆脱谬误,走向以风格为主要依据构建艺术史的过程,这也就是本文题目所说“画图内外皆有音”的含义。鉴定不能只听到画面之外的声音,画面本身才是最可靠的声音发源地。
在20世纪初期,多数宋画收藏在清宫,学者看不到图像,依靠著录这种“画外之音”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自从清宫收藏逐步流出,学者、收藏家始看到宋画大致面貌,在这些宋代图像之间明显存在密切联系,这就是依靠图像可以鉴定的客观历史依据。1940年代以后,东西方新一代依靠风格鉴定的学者成长起来,张珩、谢稚柳、徐邦达、傅熹年等,从实践出发,参照西方艺术史学新观念,强调书画鉴定主要依靠风格判断,为各大博物馆建立了符合学术发展水准的藏品。西方新学者罗樾、席克门、李雪曼、高居翰、班宗华等或在学术领域,或在博物馆领域,依靠风格判断,获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这些重要学者强调的“风格鉴定”,至今还没有被普遍运用,依然有人不自觉地放弃图像比较,退回到“鉴画靠听音”的时代,令人困惑。


《重现》能够出现,在鉴定中,除了坚持“依靠风格鉴定”的道路,还强调对绘画本身“艺术水准”的判断。笔迹学之所以不能替代艺术品鉴定,就在于,艺术家存在“高超的艺术水准”这个异于常人的客观事实。在任何时期,艺术家不可能脱离艺术史的大背景、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高水准的艺术品一定是大艺术家的作品。
只有在高水准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风格。譬如说,体育中的跳高项目,如果一个运动员跳过了235厘米的高度,那么,即便他蒙面跳高,根据其跳高动作,要辨认这个运动员是谁还是很容易的,因为全世界只有几个人可以跳过这个高度。相反,一个人如果只能跳过180厘米的高度,即便没有蒙面,也可能完全认不出这是谁——哪怕他的跳高很有“风格”——但是他的水准太低了。
强调“艺术水准”,就是强调依靠艺术品自身规律判断艺术品,就会在研究中,大幅度缩小候选范围,大幅度靠近真理。
如何判断艺术水准的高下,显然又成为新问题。这在我看来,没有任何讨巧的道路可走,入门的道路,就是谢稚柳说的,“首先要精通一家”;登堂入室的道路,就是要把存世所有相关绘画全部“背”出来——我是说把图像背出来,不是把著录背出来。“背”下全部相关图像,才有资格讨论一件艺术品水准高,还是低。
我们依靠现有图像,作为鉴定的基础,但是我们不期待下一件宋画真品,与现有图像完全一致。真品是一种可以扩展现有艺术史知识的东西,因为,这些真品的作者——大艺术家,一定会创造、展示一些新内容,而不是重复。因此,图像对比的道路,也不要走进死胡同。


是否能为宋代“佚名画”找到作者,几乎所有人都关心这个问题。如果佚名画艺术水准高、艺术特征明确,而文献记载、研究比较详细,那么完全可能找到佚名画的作者。不独《重现》展现的一些藏品如此,为各博物馆宋代佚名绘画寻找作者的案例,将出现在我的《宋画史稿》中。这里,可以举一个最近的事例简要说明,中国嘉德2009年春季拍卖的南宋画《瑞应图》,很多人对其“佚名”深感可惜,其实,根据此画的题材、绘画属性,已经把作者的可能性限制在很小的范围了,如果再结合其它宋画综合研究,《瑞应图》的作者可以确认是南宋第一代宫廷画家李从训,他是我们熟悉的画家李嵩的养父。
但是,如果某些佚名绘画的艺术水准不那么高,或者艺术特征有点含混,或者这一段文献就比较缺乏,那么这些佚名画就可能找不到作者。


不断完善艺术史,才是提高鉴定水平的最佳途径,新知识的发现,将会带来全新的收藏视野。
目前的各种宋代绘画史,大多数还是依靠“著录”书写的,大多数还是照搬明清人的说法,这就导致知识陈旧,距离艺术史真相很远。如果不用新材料、不用新方法,那么我们只能面对充裕的图像资料,却去嚼明清人嚼过的甘蔗。如果不摆脱著录的束缚,我们会局限于明清人贴在宋画上的小标签,而不可能通过图像关系,判定绘画归属,也就不可能重现艺术史的真相。20世纪中国书画鉴定界前辈主要贡献之一,就是确立了以风格为主要判断依据,而不是依靠著录或者依靠其他环节的道路。这使得我们有可能、有条件建立一个更加符合真相的宋代绘画史,《重现》也愿意在此方向上作一次努力。


有人会问:“我如何能知道你的观点是否正确呢?” 研究不能没有检验,能检验的研究才是学术。当代学术早已指明了“推翻观点”的正确道路。最简单学术逻辑是,如果能使用不一样的绘画,推出一样的结论;或者使用相同作者的绘画,推出不一样的结论,那么,就可以说明,原来的文章存在问题,也就“推翻了现存观点”。如果不能做到,那么现存观点就是可靠的。检验《重现》中论证是否可靠,从图像上看,还有一条很具体的办法:将《重现》中图像,与《宋画全集》中的清晰图像进行比较,直接对比的图片最有说服力。
我的这些文章肯定存在错误,非常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大家可以把批评,发到邮箱:bajitang@gmail.com ,我一定会在大家的批评中,得到新的认识。文章的观点其实不是目的,我们共同的职责,正如高居翰教授1999年所说,“我们共同的事业,是撰写中国艺术史”。
新材料的发现,总能推动历史学的发展,《重现》中的绘画从未出版,希望此书可以推动艺术史的进步,也希望《重现》可以引起更多的宋画被发现。




2009年6月25日

77#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19:01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3-9-19 18:51
画图内外皆有音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会。
而且,
大机会还在以后。。。。


这就是18年前,
大学时代给我的一个重要教育。。

昨天晚上与一个重要的学者吃饭,
他已经看了《重现》好几天了,
饭桌上,
他听了一些情况,
笑着对我说,他也有很多敌人。


他的敌人直接写文章说,《驳倒某某》。


作为一个年纪不轻的终身教授,
他说,
没有敌人是悲哀的。那只能说明,你啥事情都没有做。


我觉得有点道理。


当然,
我也不希望我的敌人,是一些没有知识的敌人。



78#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19:10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3-9-19 19:01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会。
而且,
大机会还在以后。。。。

搞书画的,应该向搞瓷器的学习
就说宋代瓷器吧,
现在收藏宋瓷的,
谁敢不去认真研究标本?
谁敢不去认真对待新出现的任何信息?


如果你准备鉴定南宋官窑,
那么,
如果你不去杭州尽可能的看出土的各种标本,
掌握实际情况,
你敢鉴定?


但是搞书画的不一样,
不少人大略看看“紫口铁足”的书籍,
就出现在市场上,
张嘴就是“你这个不对”,不是“紫口铁足”。


这样的水平,
这样的鉴定,
值得大家警惕。。。。。


我看还是多向搞瓷器的学习。因为搞瓷器的面临实际情况更多一些。

各位自己想一下这个道理吧。。。。


既然书画鉴定,比瓷器复杂,
那么,
瓷器鉴定都需要做的工作,
书画鉴定反而不需要?


不可能吧?


很多人基本知识不具备,
也就等于官窑博物馆展出的基本标本都没有看过,
还谈什么鉴定?


在我看来,
市场上大约有10个人左右,
是在真实的出手买早期绘画的。


由于早期绘画历史并不清晰,
这个10个人,
每个人其实都马马虎虎构建了自己头脑中的一个“早期绘画地图”,
每个人都在依照自己的地图行事。


这个地图,就是秘密所在。




79#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19:14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3-9-19 19:10
搞书画的,应该向搞瓷器的学习
就说宋代瓷器吧,
现在收藏宋瓷的,

对于进了拍卖场,说我笨蛋的人,
我非常欢迎,
那为我省钱。


在学术上,说我笨蛋的人,
我就非常想看看他们的文章,
因为这个世界太大了。
虽然我很自信,
但是,
谁知道那片云彩在下雨?


格局?


瞄准早期绘画的人,
是这个市场上唯一一群现在可能走出来的一批人。


以后,
五年以后,
用刘益谦的话来说,市场里面全部是搞金融的。


那就更加难了。
我这个人比较笨,
从我自己写文章的经历来看,
很多以为写得出来的东西,
落笔就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我愿意让别人也尝试一下。


毕竟,
现在是一个交流的时代,
交流,
就需要文章。


否则,出示自己的藏品也可以,
有藏品可以替代文章。


但是与我捣乱的人,
确实没有藏品。只好逼他们写文章。
我发现,
不论是支持我的观点的人,
还是反对我的观点的人,
在同一个画面上,
观察到的“要点”的基本一致的,
差别在于,
如何“解读”这些要点。


这样一来,看起来我有时候不能多说了,



道路是不能指点的,
能够指点的,
倒是细节和善心悦目的那些唬人的玩意。



80#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19:18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3-9-19 19:14
对于进了拍卖场,说我笨蛋的人,
我非常欢迎,
那为我省钱。

攻击我的说法,无非两条:
第一,无知,第二,狂妄


攻击我的人,无非一种人:与我见过一两次面的“老朋友”。


我仔细总结了一下,
整个白天,
其实他们说得都很含蓄,都不好意思说出他们心底的话。
他们其实在说一个问题:那就是看不惯我拥有宋画。


他们看不惯王铎、董其昌、何绍基的可能性,
远远低于看不惯我拥有宋画的可能性。


他们希望我的资金利用效率比较低,
而不是这样的高。


他们都是市场人士,
完全明白一张宋画意味着什么。如果是20张宋元画,哈哈,我都不知道他们是什么脸了。


而且,我确信,这些攻击我的人中,
应该还没有任何人,手中有了《重现》——也就是展示我收藏的20张宋元绘画的那本书籍。


《重现》中一件排名前10以外的《献鼠图》,就让他们晕菜了。


那诸位要是看到《重现》,那真会气得直接去医院的。
建议诸位就不要买《重现》了,
免得与你们自己过不去。


至于那些绘画,
是否宋元画,
说实在话,那是一个明显的事实,不需要诸位讨论了。
即便其中有一两张需要继续讨论,绝大多数,不需要讨论了。有定论了。
现在是买家讨论阶段。


如果我没有那么多宋画,
诸位与我会很和谐,就像2006年那个时候一样。
当然,
我也要道歉,
2006年的时候,我隐藏了我的实力,
我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不具备很强实力的样子,
甚至我还销售了一些东西,
其实,
那个时候,
我的收藏已经在为《重现》的出版,在拍照了。


准备了数年才出版,我已经很照顾大家情绪了,
我已经很含蓄了。

81#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19:18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3-9-19 19:18
攻击我的说法,无非两条:
第一,无知,第二,狂妄

我与攻击我的这些人,
其实没有任何直接往来。这是最有趣的部分。


1,我们不在一个单位拿工资;


2,我们不在一个领域内赚钱;


3,我们每年都不会见一次面;


4,我几乎不会购买他们的任何藏品;


5,他们几乎铁定不会购买我的主要藏品;


6,我和他们甚至不会在拍卖会上抢一样的东西;


没有任何关系,
能够产生诺大得恨意,
原因很清楚的。


这个恨意是如此的巨大,
以至于,
他(们)需要用“正义”来掩饰他们的真实动机——发狂般的嫉妒。
需要用他们不擅长的工具——学术——来笨拙的对付我。


你们整天所说的东西,
还没有一条,
超越8年前,小莽苍苍说的内容。


你们的知识,有点太衰了。


总体来看,无边的嫉妒,加上完全的自不量力,导致了白天的丑剧上演。

82#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20:45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3-9-19 19:18
我与攻击我的这些人,
其实没有任何直接往来。这是最有趣的部分。

书画版面到今天也算是6,7年了,
大家都互相熟悉了,
具备了合作的基础,
最近,
虽然事情多,
但是我还是想了一个合作办法,
大家讨论一下:


首先,原则上是自愿加入,自愿是唯一要求。


1,书画版合作项目:2010年底,或者2011年初的时候,出版一册《雅昌网书画版艺术品汇集》(暂名),8开本,全彩色印刷,以此展示网友成绩。


2,内容,分为收藏与创作两块。
    收藏类,分成古代书法,古代绘画,海派绘画,金陵书法,这么几大块。类别还可以增加。
   创作类,分成书法,绘画,篆刻,三类。


3,充分发挥网友才能,每一个类别,分别推选由数人组成的编辑组,分别编辑。是否写文字介绍,如何介绍,由各个编辑组决定。


4,资金来源:设想是有两个方面构成,
一个是拉赞助,大家都有权拉赞助。
另一个,是网友私人捐赠。私人捐赠,每份捐赠,2000元(这一点参照美国大选捐赠,防止某些个人出钱太多)。每份捐赠,可以获得一页版面。


5,发挥编辑与资金两方面积极性,
    除私人捐助之外的赞助方,对于全书版面(私人捐助获得的版面不在其列)的40%,有建议权。
    其余60%的版面,由各编辑组负责。


6,各网友所有参加《汇集》的作品,唯一的门槛,就是需要公开展示,展示后,由各编辑组负责决定是否录用。


7,资金使用方向:1,书号费用,2,出版印刷费用。3,销售费用。


8,资金回收办法:卖书费用,按出资比例,同比例回赠出资人。


9,活动分6步走:1,大家商议如何分组;2,书画版面,公开展示作品,为期四个月;3,分组编辑,为期一个月;4,获得正式书号;5,拍摄作品(估计比较消耗时间);6,制版印刷。


大家看看,还有补充意见,
就不断修正,
也算是书画版开始一个大合作。


83#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20:56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3-9-19 20:45
书画版面到今天也算是6,7年了,
大家都互相熟悉了,
具备了合作的基础,

你又疯掉了,
好像现在这个《宋画全集》开始与你有关系似的——我问也不需要问,跟你没有关系。

《宋画全集》与我再没有关系,
欧美的所有图片也是我直接主持购买的,
欧美六大册,我是副主编,
这六册之中,一半左右的说明,是我写的。

你这一辈子,
上述三点,
你做到一点也好。。。。这不算叫板你,只是提醒你。

现在对我有意见的人,
其实可以思考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那就是,
我手里藏品,如果不是宋画,那么你们随我叫去,你们会那么激动吗?

这个版面出示“国宝”的不是我一个,
大家好像看了一下就跑光了。

为啥我一出现,
很多人就激动起来了呢?

那就是,
你们发现,非常可能我走对了。

除了这个解释,
别的解释不了啊。


还有不少人以为是我态度问题,其实我仔细想过了,
不是态度问题。
我的态度,只能决定不少人现在是公开,还是背地说他们想说的话。

他们想说的话,
那是一定要说的。

所以,
这个帖子慢慢来。。。。。。。。

我的态度嚣张的最大好处,
就是迫使不少人认识到,背后说我,完全无效,
只能公开说,
还可能有点效果。

但是,
他们低估了我们这种经过军队训练出来的人的神经强度。
他们低估了我们这种明白学术真实走向的人的知识强度。

由此,
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那就是,质疑无数,质疑的学术水准:零蛋。

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在学校里面就经常是:零蛋。

我计算了一下,
如果有100人每人捐赠2000元,那么就是20万,
总资金的80%以上够了(如果是2000本的印刷量),
其中100页,是捐赠者的,估计质量也不差。

另外大约120-150页,就是通过评选出来的。

这样一本8开书籍,
很壮观了。

每一页,如何介绍,各版面编辑决定。

如何?

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捐赠,
那么再去找个赞助,问题也不大。。。。

总账大约如此,
各位以为如何?



84#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20:58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3-9-19 20:56
你又疯掉了,
好像现在这个《宋画全集》开始与你有关系似的——我问也不需要问,跟你没有关系。

我想说的倒是这个李路平先生。

我估计他不是学考古的,
但是看过一些关于古墓的新闻,
知道很多墓室里面都有印章,墓志啥的,
现在这个曹操墓居然没有一样他熟悉的东西,真是“岂有此理”!怎么可以没有他熟悉的东西呢?

既然没有他熟悉的东西,
也没有他这个“标准外行”认为“应该存在”的东西,
那当然是墓不对,
不是他脑子里面的知识不够用。

这就是他的自己可能都没有想到的逻辑。。。。。

这与我们这里很多“鉴定书画”的人一样,
看到一些东西,
上面居然没有他们“熟悉”的印章,签名,等等,
那还可以?
古代书画上居然没有他们想看到的东西,古代书画那还不反了天了?

嗯!!???

这与那个李路平的疑问完全一样的!

李路平希望曹操墓,是一个他看得懂的曹操墓,
这个曹操也是啊!
当年修墓的时候,
怎么没有修的明确一点?让李路平看得懂呢?

曹操悔矣!

说句题外话,
2006年的时候,
我在浙江,
发现江苏的经济,其实被浙江远远的抛在后面了(当然,浙江也有穷的地方),
我就在想,
这是为什么?

最近我逐渐体会到,
江苏人缺乏全局视野(不是全部江苏人)。
他们只看到一点点的区域,不看全局。这不利于赚钱,也不利于经济发展。

江苏的几位这一类的“专家”,
全部是这个毛病。

这个李路平如此“晚”的发言,
表明他居然没有看懂最近几个真专家的阐述,

我看中这个曹操墓一方面牵扯出了很多伪专家,
另一方面展示了什么叫“鉴定”。

鉴定从来是不完全信息下的判断,
这个曹操墓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全信息,
很多人,在这个简单的不完全信息面前倒下了。




85#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21:02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3-9-19 20:58
我想说的倒是这个李路平先生。

我估计他不是学考古的,

“去伪”未必“存真”

这个说法太珍贵了,
所以我不多说,
各人自己想去。


王刚在那里“去伪存真”,
有点道理的,
因为瓷器历史知识比较完善,
大致上可以做到这一点。


书画不成。


谢稚柳,徐邦达他们著作中的基本思想,
也有点接近“去伪存真”,
但是他们在鉴定实践中不完全是这个办法。


譬如说,《雪竹图》,《水墨本烟江叠嶂图》,就不是“去伪存真”思路鉴定出来的东西。


在书画鉴定中,
最重要的,
不是“去伪”,而是直接去“判真”。


《雪竹图》给人启发非常大。


在书画的领域内,
通过“去伪”的手段,想达到“存真”的目的,
几乎是不可能的。

瓷器这些东西,
究其属性,
其实是工业化产品,
信息相对重复,单一,
所以鉴定东西,“去伪存真”,还是可能的。


书画完全不一样。


因为书画的信息,个性化,复杂,
你看到的“不一样”不一定是“假”。


中国一代人其实都被“去伪存真”这个思想的书籍害了。

瓷器鉴定的麻烦点在于,
绝大多数瓷器的工艺要点,
在目前知识密集轰炸下,
“没有难度”,
现在大多数可以复制出来。


那些磁州窑的东西,
复制起来太容易了,
所以瓷器鉴定开始走向“微茫”。真是一条危险的道路,这样下去,也许有一天瓷器市场会崩溃。


书画不一样,
你找人画一张《溪山行旅图》看看?
你找人写一张《寒食帖》看看?


画不出来,写不出来。


密集知识轰炸下的书画,依然使人难以模仿。


这就给书画鉴定带来了好处。

书画与瓷器鉴定,
其实很简单,
一件东西如果是假的,
那么其浑身上下,不会有一个地方是真的。这一点很多人完全没有认识到。


破绽不可能“判假”,
“破绽”只是一个开始的“假说”,
验证这个“假说”,才是论文的主体部分。


我那篇文章,把这个问题其实说得很清楚了。
其实超一流的古画鉴定是很容易的。


你想,
假如再出现一张范宽的真迹,
鉴定容易吗?


很容易的!
绘画鉴定明明是一个比较成熟的,
有章可循的领域,






86#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21:16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3-9-19 21:02
“去伪”未必“存真”

这个说法太珍贵了,

刚才看电视,
郎咸平先生,在说电视。


电视讨论股票,
主持人说,每一个散户都在疑问:为什么那些最牛散户能赚钱,但是这个运气不能砸到我的头上?是不是有黑幕?


我原来以为还有两把刷子的郎咸平,
居然也倾向于认为,
这些“最牛散户”背后都是违规。


我大吃一惊!


这是世界观的不同。。。。难道按照他们的想法,每一个散户都不赚钱,就是正常的?


想到书画收藏,
我长吁一口气,
幸好书画中,我不可能通过“违规”购买到书画,否则,这顶大帽子我可能戴定了。


这是世界观的不同,
一来,到底你是否相信,每一个行业,就是有牛人。
你要是不相信,那也是一种人生。


二来,你是否相信,你旁边的那个人就是牛人。
这个比第一种情况更加难以接受。


我是复旦的,
我的很多本科同学,
现在财产都在一亿元以上,100亿以上的也不是一个两个。
不论我是否相信,
他们就是那些旧日的同学。不相信由我,相信也由我,但是他们确实存在。

87#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21:19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3-9-19 21:16
刚才看电视,
郎咸平先生,在说电视。

据我对浙江美院的观察,
他们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宋画教育。


从心情上看,
他们甚至是排斥宋画教育的。

88#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21:26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3-9-19 21:19
据我对浙江美院的观察,
他们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宋画教育。

2009年很多人都在进步,
我也马马虎虎前进了一点,
全方位的前进了一点,
学术论文,
出版,
收藏,
都前进了一点。

最高兴的事情,
有点不容易总结,
因为事情比较多。

总之,
这一年,涉入书画的收藏圈子越来越深了,
很多原来只在书籍中看到过名字的人,开始给我打电话了。

这个世界上,
有过杀人经验的人不多了。

合法杀人的人更加不多了。

杀人与做任何事情一样,
实践,理论,交替上升,
现在杀人的理论,谁学习过?
20秒钟之内,不用子弹,如何杀人,三种方法,谁能说出来?

这就是理论。

没有理论指导,怎么干活?

我在南昌陆军学院军训一年,
一般人,
就别来吹了。

教我们格斗的教官,都是越南战场下来的。
我不会打架,没有学过,
只学过杀人。
教官说了,
关键时候,生死关头,只管杀人。

军校里面学的,都是关键时候杀人用的招数,
打架估计不管用,
大家很少需要一见面就杀对方,总是拉开架子装腔作势在那里左一拳右一拳的。都是花架子。

你要尝试,
那有危险,
你只要想一下,20秒钟,不动子弹,如何杀掉对方?

三个办法,你自己思考去吧。

反正,
你要想死,就区公安局说清楚,律师找好。
都没有问题了,
那么就来尝试军队是如何杀人的。


就像某些糊涂虫,
搬一个“雍正珐琅彩”就要来找我比赛,
真是笑话!

杀人是一个高度的技术活,
不相信,
给你一头猪,一个猴子,你去徒手杀一下看看!

再换成人,我看你没有理论的情况下,怎么杀?

很不幸,
我是属于那种极少数学习过杀人理论的人,而且是有战场杀人经验的人教育出来的,
我自己,没有实践过,但是当年练习过几个月。

一般军队不上战场的话,
也不会教士兵这个,
军官应该全部是学习过的。

89#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21:30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3-9-19 21:26
2009年很多人都在进步,
我也马马虎虎前进了一点,
全方位的前进了一点,

学术水平试金石——发现了曹操墓

今天专家说了,
这一次,是考古学真专家,都说是真的。
是民众,都说是假的。

差别出来了吧?哈哈。

关键在于,
你为啥不能第一时间站队正确,
而是毫无素养的去“质疑”?

很多人第一时间,站队很正确。譬如说,我。
新闻发布数小时之内,我就依靠仅有的发布的一点资料,判断这是真家伙。

你就不成,
这说明,我即便在不是我专业的领域,素养也远高于你。

如果是完美的发掘,
那么与书画鉴定无关,
像曹操墓这样的考古发掘,
与书画鉴定的关系就很密切了。。


砥柱铭,
在学术界没有争议,
在新闻界有争议,
这就是你们看到的社会争议。。。





90#
发表于 2013-9-19 21:4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4-25 21:20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