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查看: 50548|回复: 1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梁权原创论文(平常心校正):客观分析普洱茶的存储转化和制作工艺对后续存放的影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3 2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对后期转化的影响

二.普洱茶后续转化的自然规律和必然走向

三.普洱茶与其它食品类后期转化的特定条件

四.普洱茶的存储环境对后期转化的影响

五.根据普洱茶历史结合现代客观科学条件分析现代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和后续转化

六.普洱茶的转化前后的饮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七.普洱茶饮用、存放、选择方向和未来普洱的发展趋势


评分

22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21:44 | 只看该作者
一.普洱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在解放前的详细资料本人了解的很少。根据解放后亲身接触到的各类普洱茶样品可得出相对客观的定义——传统手工晒青毛茶的制作工序=简单的采摘、摊凉(走水过程)、重杀青(炒茶)、轻揉捻、晒干(或烘干)这四个步骤。为了改良出品饮上更优质的口感,在这四个传统步骤的基础上,自2007年开始,茶农们根据台湾同胞的一些想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精细采摘(一芽3叶以内)、延长摊凉时间(轻度发酵)、轻杀青(为避免焦边缩短杀青时间以减少烟味)、重揉捻(揉出酚类物质降低涩度)和晒干。

关于工艺改良的问题,在当下的茶人讨论概念中,有分为不同的流派和各自的概念。传统派认为新派工艺接近绿茶,有违普洱茶传统工艺;新派工艺认为老派工艺采摘嫩度不够,杀青太重产生焦边易生烟味,茶体杀的太干太透导致茶体活性不足等。

就这个问题,其实在很久之前,我就有留意茶版的盟友们所贴的茶品的制作工艺,一些朋友自己有在茶山做茶的,或者直接找料头购买成品。从言语中可以大概推断:他们比较排斥新工艺的普洱做法,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做法已经证明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可以存出值得期待的好茶,比如“88青”和“大白菜”等,而新工艺的产物因其面世时间短,尚无实例证实其存放具有优质变化的可能。但就新茶的适口性来讲,显然新工艺具有较优质的口感,但存放后的表现,至今还是个谜。。。。但是,从以前论述普洱茶为何越陈越香的理论来讲,似乎新工艺,新做法更能符合导致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条件,因为新工艺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普洱茶的活性和茶质。

当然,有的时候只需要认真观察,从茶底上即可大致确定茶品的采摘和工艺。很简单的道理,想要茶品看不到红梗红叶,其最好的办法,要么在锅里杀透。超过5公斤的鲜叶在锅里纯手工炒熟炒软,要完全杀透,如何能保证所有茶体叶片的边缘完全不焦边(炒糊)?这几乎不太可能。但能不能做到未完全杀熟又看不到红梗呢(茶梗含水量远大于叶片,短期内晒不干即容易产生红梗)?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鲜叶进滚筒杀青(恒定高温均匀翻滚)或进入高温烘房烘干。那滚筒杀青是不是传统手工晒青茶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在论坛里,不止一次的看到盟友们贴出的号称“传统手工茶”的茶底,其实就是用高温杀青让茶叶体变色,掩盖茶梗轻度发酵后显红的本质。他们在制作茶的过程中,摊凉时间也刻意的拉长了。这一点,只有细心和相对专业的茶人才能看得出猫腻。由此可大致判断出,茶人们在注重喝茶口感的时候,很多并未真正的了解到自己做出的茶、自己喝的茶是究竟什么工艺。

当茶叶体存放达到一定年份的时候,茶体本身会变深色,在这个时候,要分辨茶体是否在新茶阶段是否存在红梗红叶是非常难的。要细心观察,也要注重口感上的微妙变化。

从经济角度分析,大致可判断30年之前没有多少家有滚筒的,但烘房的问题,解放初期就很普遍了。而烘房的普及程度,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不要太过执着于自己喝到的是不是纯晒青茶。云南茶区天气变幻莫测,东边太阳西边雨的状态十二分的常见。如果茶条刚搓出来突然就下雨了。你怎么晒?不烘就只能等着茶青发霉了。再况且烘青茶具备存放价值,已经在下关厂的各种老茶品上得到了验证。这一点,无需再次证实了。

普洱茶品饮过程中,最让人讨厌的无外乎苦和涩两种直接的口感,苦可以通过发酵来转化茶体中的糖类;要去掉涩,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加重杀青、加重揉捻和深度发酵,让高温杀死一定量的酚类;重搓揉茶多酚伴随茶汁流出茶体,覆盖在茶体外观氧化糖化。传统的做法,一般都是重杀青,轻揉捻,所以在传统做法的茶上面,很难感受到清新的花香、果香、原野的芬芳草香等。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传统做法的老茶在新茶阶段那么苦涩,要进入港仓的缘由了(熟茶的出现也是基于这一个原因)。改良的普洱茶做法,由于所取茶材多嫩芽,选材多大树,口感细腻之余,加之工艺轻杀青,重揉捻,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类似于绿茶的芬芳,同时又让口感上变得没那么涩,而正因为杀青时间短,故茶体更大程度上保存了茶的内含物质。这是现代茶人,对优质口感提出的新工艺要求。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21:46 | 只看该作者
二.普洱的转化,从简单的字面上的理解是氧化发酵。多数的茶友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普洱茶作为好喝健康的饮料甚至药物,但很少人会有人把普洱茶作为木本结构植物的本性,应用到普洱茶的后期转化上。通俗点说,普洱茶终究还是树叶,从树上采摘下来的那一刻,一直到最终的消亡,茶叶体本体和内含物质一直都在流失及转化成别其他物质,但即便是已经氧化发酵的部分,也在逐渐流失,不应该是逐渐增加。作为一个客观的茶人,我们不该违背自然规律。

两种习惯性的生活常识:
1.一个药瓶或酒瓶,无论露空放置或存在纸皮箱里,等待若干年之后,瓶子外观的标签上面的彩会逐渐淡化。
2.库存的多种标准的七子饼茶品留存到今天,不同年份的茶,其重量也会不同,接触过老茶的朋友都知道,以前所谓的357或375的茶,无论是否进仓,如果超过30年以上的话,茶体的重量会明显减少,有些甚至降低到不足300克。

根据盟友提供的数据仪测试,正常出厂(大厂)的标准七子饼,其茶体的含水量一般不会超过百分之7;否则,纸箱密闭存放的话,只要达到一定时间的存储,则必定会导致茶体产生霉变。根据第2条的分析,如果茶体从原本的357降低到不足300的话,扣除这份含水量比例(即便扣除了,茶体含水量也绝对不会等于零甚至接近零),那多出来的几十克茶为何消失了?以我个人的理解,这些茶的茶体,其实是流失了。换成水的概念理解,其实茶叶体的部分“蒸发”了。我们要如何才能完全杜绝茶叶体不断的“蒸发”呢?唯一的捷径——将茶叶体存储于低温无氧状态下即可。

普洱茶的加工过程,其中两项重要的动作——对茶叶体外观的加热或发酵。杀青过程即可产生的覆盖的“工艺层”。工艺层存在于所有的茶品表面,我们在全新的茶品上面能够喝到的前几口茶汤,多数是所谓的工艺层的味道,比如用一块厚实的肉外观撒了一点盐巴。把外观的肉皮切掉了扔掉,直接吃里面的肉,是吃不到咸味的。只有泡到2-3水之后,当工艺层逐渐淡化之后,方显露茶品的本质口感(例如有些茶前两泡很好喝,越泡到后面越难喝)。加工只是在短期内为茶体覆盖工艺层,而后续存储的过程,则是发酵层的逐渐深化。

茶体本身就内含数十种芬芳类物质,其化学分子式非常复杂,但在工艺层面来说,杀青温度越高,被杀死的芬芳类物质就越多,陈化时间越久,芬芳类物质流失也就越多。我们从新茶的品饮阶段,可以喝到多种不同的香型,其实这就是芬芳类物质带来的嗅觉和味觉感受。由此可以得出“越陈越香”的另一个结论:杀青重的茶品,在“工艺层”随着陈储时间延长逐渐弱化之后,茶品品种香本质才开始显露,故“越陈越香”。新茶的阶段,反倒不会有那么显香。

而存储的老茶品,很多在干茶的时候是黑色油量的,冲泡的前几水,茶底也是黑/深色的,但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底会逐渐回青,这就是冲泡后发酵工艺层的逐渐淡化。再过很多很多很多年呢?茶叶也会和普通的树叶有一样的归属,那就是朽化,最终的朽化的茶品的口感,无外乎是朽木香味、中药香味和枣香味(后两种均可视为品种香)。茶在新鲜完成后,就算拥有再多不同的芬芳类物质,在后续的存放过程中,这些物质也会逐渐转化或消失。朽化的速度和发酵的透度,和我们为茶品提供的存储条件有必然的联系,这一条,在后面将会着重讲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21:47 | 只看该作者
三.相信很多人提到“越陈越香”的概念,在这个问题上,不少朋友会用金华火腿、臭豆腐、腐乳、奶酪、酒糟等联想到普洱茶的转化。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或许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所提到的这些食品的后期转化,都需要配备一个特定的条件,来促使其产生化学反应,这个必备的条件就是实物在存储过程中的含水量的多寡。有机物和水的结合,所产生的氧化发酵。从科学角度分析,应该归类为化学反应而绝非物理反应。而普洱茶在竹壳、纸皮箱、避光、避潮;温度低于25度,湿度低于百分之70的环境下,你期待普洱茶能有多大的转变。从客观上反应了一个现实:纯干仓的普洱茶在含水量百分之3-7的条件下,是很难达到类似于金华火腿的化学变化的。也就是说,储存普洱茶的环境,其实就是意味着保存普洱茶茶质流失的过程中,等待茶多酚的氧化和缓慢发酵,待茶品中不良口感淡化后,最终达到品饮过程中降低苦涩味、增加甜度(淀粉类物质)的效果。要达到这个效果,我们需要为其提供特定的环境方可达到目的,但以一般普通家庭而言,绝难做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21:48 | 只看该作者
四.普洱茶品的存储,有着不同地区的不同仓位配合各种故事传播到普洱茶人群中。过于干燥甚至很难喝出转化发酵变化的“西北仓”;常年在北美地区冷藏于地下冰库的近乎无甚转化的“北美仓”;在九龙仓通过人工加温加湿催促发酵再通风退仓的“香港仓”;在广东地区避光防潮不通风隔离地面的“自然纯干仓”、无人管理的状态下直接放置于海边别墅及防空洞内的“自然湿仓”................

即便是同一种茶,不同的环境之下存放,会造就出不同口感的茶品。但究竟要如何才能达到我们自己非常想要的那种效果呢?我们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好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标准。

有的喜欢湿一些的,有的喜欢纯干的,湿过头了霉菌滋生影响健康,干燥过头又会产生酸味。不干不湿的,都有其继续催化的空间。我们是无法用仪器测定国内各地存储条件对普洱茶产生大众好口感的效果,我们也无法得知究竟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让茶既能加速酶的活性转化,又不会产生霉变效果。我不希望自己的茶放了20年之后几乎无口感变化,更不希望自己的茶存成的湿仓。我只知道能够影响茶品最终变化走势的,只有水和温度,这是恒定的真理。但不管用什么做,做成什么样,最终影响我们的和导致我们掏钱购买的,始终是口感。只有这个,才是最真实的结论。
6#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21:49 | 只看该作者
五.当下有很多人开始追逐普洱的散茶,这个概念,其实也不难理解,茶友怕茶农换茶,怕蒸压和干燥过程会直接导致做坏(蒸过了火、压的过紧过松、天气不好要进烘房烘干)

散茶的后续存放会是什么结果呢?目前尚无定论,
但饼茶究竟是怎么做的——散茶用水汽蒸热,然后入模压制。
最终导致了什么——压制品的另外一个工艺叙述应该是“蒸青”,蒸青的过程,即二次发酵。

那究竟是轻杀青后产生部分红梗红叶轻度后发酵的茶品转化的好?还是重杀青不惜带出烟味把茶梗中水份炒干后续转化的好?是蒸青的二次发酵后续转化的好?还是为了加速干燥,不惜把茶品放进烘房烘干的茶品后期转化的好?目前尚未有定论,但新工艺的冒头众说纷纭已成事实。毕竟一件新事物的诞生,有捧有踩有争论,并经过多年的验证才能检验其存在是否合理。当下而言,新工艺有其存在的价值,当然,蒸青/烘青的茶具备存放价值已成定论............

众所周知,普洱茶在历史上的地位是粗茶。采摘,制作,运输,存储,品饮均“粗”。历史上有进贡给皇帝的普洱茶寥寥可数,故宫里面陈列的那个南瓜,貌似是精采精制的全芽料压制品。由此可见,皇帝当年要喝普洱茶,也是喝嫩芽茶。但在普洱茶的历史上,却从未叙述过皇帝对陈年老普洱茶的偏爱(至少目前尚未找到皇帝爱喝老茶的任何证据)。因为茶马古道的艰辛,最终产生的客观的结论:茶马古道的过程是被迫的,茶品被风吹日晒雨淋最终导致发酵的结果——是无奈的。因为那个时代没有飞机,所以皇帝喝不上新鲜的普洱茶。


那我们探讨到的印级茶,号级茶等茶品究竟是大树茶还是台地料呢?
我个人的理解,亦需要综合当时的国民生产水平,尤其是地方的经济水平。这是至关重要的条件,以2000年为例,当年的7542在广州芳村售价仅为18.5元/片。以这种售价配合产量,如何来联想到茶农要爬10米以上的大树采摘鲜叶做茶(绝对大树可以到20米以上的高度)?万一掉下来,腿会摔断的。而且采摘大树茶,要“套马绳”的,弯弓这俩字,就是从这而来啊。

但用另外一个方式来判断,云南茶区不少大树都被矮化了,不少过百年的树,树高也就3米以下。人走过去举手即可采到鲜叶。如果周边的梯田中混有这类不算高的大树,茶农亦会和采摘台地茶一样的手法去采摘,从而避免浪费。因此可判断,在普洱茶行情尚未启动之前,大厂的部分常规茶品里面应该多少有混配有一些大树茶的。但绝对不会是那种树龄很大,树很高的古树茶。更关键一点是,不可能刻意拼配大树茶进去。但又有一个事情困扰这我们,为什么几十年的印级茶,号级茶,至今喝着还能感觉到茶质不错。我对此的理解是——以前的粗茶,因为卖不动,要的人很少,就算采了下来做好了也没人接盘。也正因为如此,茶树没有过度采摘,茶叶体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茶质营养。反观当下,茶叶大小厂风起云涌,茶品一个季度采摘多次,一年采摘3个季度。新茶每年都在以若干个千吨的单位往高增加产量。当下的茶品,绝难保证茶质营养的存留多寡。在这样的条件背景下,茶友们想把手中的两桶或者5片2013年的7542在20年之后放成广东纯干仓的“88青”,只能是痴心妄想了!

那新工艺是否存在后续优质转化的可能性呢?如果从目前市场上能够找到的一些茶品上来验证,以我个人的亲身接触,2001年前后,已经出现了台湾同胞定制的“类新工艺”普洱茶品。“类新工艺茶”虽然在采摘上上不能做到2007年的绝对精采精制,但在茶品制作工艺上,也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轻度发酵工艺(摊量时间延长)。十年左右的干仓存储,以目前的客观品饮效果(传统普洱茶爱好者和新茶爱好者),均表示可以接受,甚至喜欢。也就是说,新工艺的茶过十年存储期这个阶段的坎儿,已经得到大致验证,是可以存储的。但后续如何,尚待时间考证。就我个人现阶段接触过的2005年之后新兴的几个古树茶大厂常规茶品,都有向新工艺的方向靠拢的明显迹象。

现阶段改良工艺的“类普洱茶”已充斥茶市。月光白(轻发酵红茶系)、茶苞芽(红茶系)、螃蟹脚(茶树寄生植物)、大白毫(滇绿芽头)、把把茶(烘青大叶种滇绿)等均可归类为“类普洱茶”,但绝非正统的普洱茶树的工艺甚至树种。这几类茶不具备存储条件,转化后越发难喝,只能现喝新茶。这几类茶与改良工艺的古树普洱手工茶的概念,绝不可相提并论。

不要对任何一个未经证实的定义盲目确信,例如传说中的:
1.烘青\蒸青\熟茶不具备存储条件
2.重揉捻的精制古树茶的存储变化会比烘青台地料差得多
3.手工古树茶在存储后越变越差,并在未来的几年之后茶质归零
....................

点评

月光白應屬白茶系  发表于 2013-6-23 22:33
7#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21:50 | 只看该作者
六.根据教科书上所述,茶树是喜阴植物。真正意义上的高山古树茶种植在高海拔山坡上,有大树遮阳,植被丰厚,根系发达,深入地表很深,能够吸收地表的养份多。由于高海拔,空气稀薄,日夜温差大,不容易滋生虫患;古树茶的分布稀散,很难浇水施肥杀虫。故无甚农残担忧。但正因如此,古树茶常年所在生长地常年阴霾,茶品茶性刚烈(茶性≠茶味),甚为寒凉,而且吸收地表养份种类更多更复杂,难免会有少量对人体有害的成份,而其高含碱量(咖啡因为主)会容易刺激胃部和大脑。相比之下,台地茶多种植于露天茶园,更多则是梯田,海拔相对低,阳光直晒,树种不高,采摘便利,人工干预相对较为频繁,为增加产量,施肥杀虫在所难免。但台地茶相对于古树茶而言,寒性要小得多。茶品内含物质相对较少,茶碱含量较低,各类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重金属等物质含量更要低很多。经过后续储存,苦涩口感物质转化到一定程度,口感会转好,并成为市场上爱好者主流的品饮茶系。而在养生方面,经过软发酵的生茶,茶性温润,对身体健康是相当可取的。普洱茶品在优质存放环境下存储出来的良好效果,是既带有岁月陈化的味道,酚类物质转化之后涩感降低,茶体发酵后茶质容易的融入水中,使得茶汤厚重粘稠,同时保存了部分的茶氨酸,使得口腔内滋味丰富且持久。但茶体存放时间越久,其鲜爽度必定减弱,转为沉稳厚重。无论是大树台地,均会朝这个方向行进。但切记一点,茶体的内涵营养物质比例越高,流失的速度越慢,也就越有保存价值。

新茶内涵丰富的维生素C,对降低胆固醇有非常好的效用,但对于体虚、寒性体质、胃寒、对咖啡碱敏感体质的人,最好不要饮用新茶,这些茶,就算再好喝,都会无形中加重身体的负担。古树新茶的生物碱和胃酸中和后,会引起胃部的灼热感,长期饮用,严重一些的甚至会使得胃粘膜变薄。体质寒/弱的人群适合多喝一些熟茶和存放到一定年份的老生茶,可达到养胃,排毒,促进肠蠕动的效果;茶品的茶黄素发酵转为茶红素之后,是非常好的抗氧化剂,对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爱茶人,不应该过度的执着于茶品的种类和山头,不应该过度强调茶品的转化效果,不应该过度强调品牌效应,不要执着于单个山头的单个树品种;不应该过度强调茶科历史的典籍教条.......应该博取众长,对各家各类茶品均认真品饮尝试,新茶老茶绿茶红茶都要喝,对于上好的原材料,可尝试自行拼配,看如何可以调出综合度优质的口感。好茶对于爱好茶的人而言,其实可以用四个字可以概括——“好喝的茶”。但好茶是否一定健康,好茶是否一定具备养生条件等,则是存在于口感之外的话题了。至于茶存了多久,存在哪里,谁存的,谁做的,谁卖出来的,谁最喜欢喝,这些,与各家茶人自身所好并无关,检验茶品是否真的好,只有各家自己的嘴。
8#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21:51 | 只看该作者
七.在普洱茶的品饮及拣选储存的方面。我有属于自己的见解,从健康角度来说,我们更希望找到一些采摘批次少、树龄大、无公害的茶品。为了将来的存储,在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当然是越好的茶,越能存的更好。从传统的普洱茶制作工艺书上可以大概了解,茶的品质,很多时候是根据茶碱的含量来定义左右;茶品的树龄越大,越是优质的古树茶,茶精分子就越小,品饮口感就越细腻。但茶品内含的咖啡碱本身属于苦底的,换一个说法,往往略微带一些苦底的茶,却是更值得存放的茶(这个要说明,不是越苦的茶越值得存),但口感上尽量不要涩,涩在某种程度上,既阐述了茶的本质,又阐述了工艺上的不足。

而在体验新茶是否值得存放的时候,有必要高温闷泡后,温饮后暂停几分钟,感受茶品给口腔内带来的优缺点。如果鲜爽度高,滋味丰富,质感厚重,苦味能明显化开,涩感低,带有明显喉韵的茶,那就是可以存放的好茶了。

普洱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则是要根据自己的钱包来确定自己的口粮。不要指望花台地料的价格买到纯料古树茶,茶农在当地采到的真正意义上的好茶,足不出户,抢夺者已经排队等待。就算在当地卖给同行,价格已然不低。你只负担了微不足道的少许支出,顶多只能买到了一张“古树茶的包装”,上当自然在情理之中。不管是谁,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状况来确定买什么茶。如果兜里只有2000的,可以去买一片,也可以买一件。希望马上可以喝到好口感的,和希望若干年之后不差好口感口粮的。均合理。但买新茶回来存,尽量挑选一些性价比高,茶质强,口感舒适,缺点少的茶回来存,尽量避免日后后悔。

由于普洱茶的粗工制作历史由来已久,几乎可断定普洱茶的历史就是粗茶的历史。但活在当下,我们应该正视一个现实:普洱茶内含物质的丰富程度远超国内其他任何茶品(树龄大,根系深,吸收营养丰富)。如何将普洱茶的工艺提升到另外一个高度,则是当下茶农们需要尽力去做改善的义务。当你发现焦边会产生烟味持久保存亦难完全散去;当你发现纯手工茶无法保证彻底杜绝红梗红叶;当你发现采摘台地料嫩芽杀青后揉捻容易揉碎而无法保证外观好效果;当你发现茶叶杀得太透在若干年内都无法显露本质品种香,进而冲泡的时候叶底发死出闷味;当你发现存了若干年之后手里原本香甜的茶开始变酸......这些问题,将是留给茶农在后续的年代必须要解决的工艺上问题。如何控制好杀青温度、杀青透度、杀青均匀度、揉捻轻重程度、后续干燥问题、压制的合理紧致程度.........这些问题得到本质解决之后,普洱茶将会彻底脱离粗茶的概念。

从其他茶种在最近20年内的一些改革做法来看:铁观音清香化(绿茶化)、乌龙茶系冰茶化、岩茶轻焙火化(保留品种香)、红茶轻/微发酵化(绿茶红茶化/红茶绿茶化)........这些现象,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饮茶的人群逐渐在对口感上有更高(OR特殊)的追求。但宗旨始终不脱离“香甜滑顺”这条主渠道。但在这其中,只有茶质最强的普洱茶的改良,是对普洱茶茶质最大限度的保留/保存。不难判断,在未来的几年,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将会提升一个全新的高度。把普洱茶制作成为现喝很好喝同时又具备优质储存变化的茶品,将成为茶农的一个攻关课题。可以预估在未来的若干年之后,普洱茶将会效仿武夷山岩茶,提出具备传承工艺传承人的做法。届时,按照现阶段国内茶人人均存茶量,普及量和受众面积,普洱茶或许会超过绿茶、铁观音、红茶等名品,一跃成为中国茶品的真正领军茶系。


以上观点,部分内容未经证实,仅为笔者个人茶道生涯经验萃取。内容叙述不够客观、阐述不够明细之处,欢迎盟友们就事论事探讨,更欢迎大家提出补充内容。最大的希望,是能帮助盟友对普洱茶加深理解和认知。

本主题不接受无聊的指责、讽刺、谩骂和挑衅。盟友所提问题在文中未有阐述的话,必回帖详细回应。若回帖中所提出的问题在以上文中已有详细叙述(即读者不仔细看帖),则不接受回答重复过的问题。

下一篇茶论文,将收集部分大厂普洱茶改良工艺后的产品,贴清晰茶底图,供盟友参阅(预计30天内实现)




梁权(原著)
平常心(校正)
2013年6月23日于怀旧茶人坊



评分

10

查看全部评分

9#
发表于 2013-6-23 21:54 | 只看该作者
严重支持
10#
发表于 2013-6-23 21:56 | 只看该作者
先支持后慢慢看!
11#
发表于 2013-6-23 21:57 |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3-6-23 21:5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
13#
发表于 2013-6-23 21:58 | 只看该作者
墙贴,先留名。祝贺老乔大作终于问世。
14#
发表于 2013-6-23 22:04 | 只看该作者
唐朝1949 发表于 2013-6-23 22:00
恭喜站长在禁言期限终于完成大作!

嗯,刚被放出来。
15#
发表于 2013-6-23 22:04 | 只看该作者
学到东西了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4-19 11:56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