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标题: 什么是貌似毛笔字的钢笔字? [打印本页]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7-6 21:30
标题: 什么是貌似毛笔字的钢笔字?
我在本版的很多论述中
一直以钢笔字的概念,来批评一部分文革中后期到目前的紫砂刻画作品
那么
我所指陈的钢笔字
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了厘清这个基本概念
我特开此帖
会编辑一些图片来佐证我的观点
各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提出意见和看法
欢迎讨论!

钢笔与毛笔本质上的不同
是硬和软的问题
毛笔在纸面上,会出现三种运动方式:
1、水平移动
2、上下运动(古人称为提按)
3、自身转动(古人称为绞转)

正确使用毛笔的人,他的运笔,可以在任何一个瞬间
使得上述三种运动,同时出现!——请注意,是同时出现三种运动方式!
这种复杂的运笔,是一种高难度的笔法
在行草书中多见,在一般楷书中相对少见——但不是没有

只有清晰地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感受这三种运动的人,
才可以观察到一个人的字
到底是受过去的教育
还是受新时代的教育
也就是说你可以区分,谁是写的毛笔字
谁是在把毛笔当做钢笔在笨拙的使用。

我们这论坛的人
不出预料,都是在钢笔时代生活的人
钢笔在纸面上,其实只有一种运动方式——水平移动
钢笔,是不会忽上忽下的提按的
更不会出现自身转动——因为完全没有必要
为了使我的上述论述更为形象(其实我很难以文字描述来做到)
我会在后面的楼层,以尽可能多的图片来说明。


作者: wangh81    时间: 2013-7-6 21:33
期待科普
作者: 大傻瓜    时间: 2013-7-6 21:38
进来学习
作者: 雅俗共赏    时间: 2013-7-6 21:44
进来学习
作者: 难得壶图    时间: 2013-7-6 21:47
学习的!
作者: 陋室有茶香    时间: 2013-7-6 21:54
有图示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作者: 阿雅    时间: 2013-7-6 22:48
奉版開講大家歡喜學習.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7-7 00:21
陋室有茶香 发表于 2013-7-6 21:54
有图示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用毛笔写的
其实只是简单水平运动的、本质仍然属于钢笔字的“假毛笔字”


[attach]1231294[/attach][attach]1231295[/attach]

作者: 陋室有茶香    时间: 2013-7-7 08:51
奉橘 发表于 2013-7-7 00:21
用毛笔写的
其实只是简单水平运动的、本质仍然属于钢笔字的“假毛笔字”

那真毛笔字呢?

作者: 动静等观    时间: 2013-7-7 09:30
听得有些糊涂啊,不过却想弄清楚,和版主讨论讨论,


1 毛笔字需要用到肘和指的配合,想问版主写字是以肘为主,还是以指为主?


2  用笔千古不易,是说写字大都要用到中锋,笔尖要在笔画的中间,楷书不长见,是因为书写速度叫行草慢,不需要随即改变笔的走向。版主所说的平行,上下,绞转同时出现在草书中比较多,那就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是在某一笔画中是不是?


3版主所说的平行是说的轨迹?上下说的是力度?最不清楚的是绞转,据我说知通常的绞转出现的较少吧,一般写到隶书最后的收尾会用到指转动毛笔,试之绞转。前辈书家说八面出峰,转锋可以吗?(以毛笔的笔尖为定点改变笔腹的朝向,是笔腹,因为它在行草中决定着笔画的形态)其中也包括圆转,方转,折转。。。。


上面的字平行不必说,不然写不出来啊,换峰也有啊,像秋字中的火中因换峰出现引带,我觉得这样的最严重的就是力度和字本身的结构,没有很好的临古人的碑帖,而在随心的书写导致笔画弱,格调俗,只追求随意,没有一种严肃而活泼的态度,


最后我觉得听完版主的话后,我犯难了,写字的时候就光注意什么运笔方式了,呵呵,让我觉得就像开车,如果记着手脚要干什么,就不会开车了


以上是我的想法纯属学术讨论,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只想让学书的道路变得更清晰而已啊,期待版主较为物理,理性的理解书法,帮我等小辈纠纠偏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7-7 10:18
陋室有茶香 发表于 2013-7-7 08:51
那真毛笔字呢?

应对兄的提问
我上一个真的毛笔字
这种笔法相对久远
宋元以后可以掌握的人都已经很少
明清人基本遗忘了
1985年以后
慢慢在个别人的手里逐渐恢复中……


[attach]1231491[/attach][attach]1231492[/attach]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7-7 10:28
动静等观 发表于 2013-7-7 09:30
听得有些糊涂啊,不过却想弄清楚,和版主讨论讨论,

依次回答你的问题
毕竟是文字探讨
未必能让兄有很豁然的答案
有机会当面解释更好
——也需要有相当的毛笔书写经验……

1、我们常见书论,是明清人文字,
已经远离唐人,唐以前的运动更为复杂,因为他们是席地坐姿,手臂更加自由。
我们今天垂足坐写小的字,如果悬腕,手指、手腕、手臂包括肘关节,都会有相应运动。
我个人觉得,笔法的细腻处,取决于手指与手腕运动。

2、版主所说的平行,上下,绞转同时出现在草书中比较多,
那就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是在某一笔画中是不是?
——我所说的三种运动,是指出现在任何一个瞬间,当然是包括任何一个笔画,甚至笔画中的一点。这三种运动的同时出现,其实在楷书也有,只是相对微妙,不如行草书来得明显和剧烈。

3、这个问题似乎是你想偏了,我们写一个横画,
从左到右,就是平动,在平动中,笔锋会有上下提按和笔锋椎体的自身绞转,我说的就是这三种运动。




作者: 动静等观    时间: 2013-7-7 19:33
谢谢版主的解答费心了


1  我对版主的第一个解答没有异议,不过我觉得还是以碗为主


2  第二个回答也使我明白了,其实可不可以这么说,版主所贴钢笔字毛笔,其实就是没有临帖,如果照着第二张贴图,唐人写经,如果没有提,按,转,折。。。。。等等笔法,想来也不会出现如此多变的笔画。

3  哦,版主所说是在一个笔画中,我较多的理解为笔画与笔画的连接上了,是不是可以这般理解,毛笔在书写的过程中,无论点画,还是点画与点画之间的衔接都有如此这般平行,上下,绞转的运动。


那么我可不可以做一个判断,看是不是正确啊,


楷书由于书写相对慢,可以照顾到一个点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一个笔画里上下,平行,绞转,比较明显,以至于相对明显过点画衔接处的上下,平行,绞转。草书相对写的快,由于书写较快,不能像楷书一样如此照顾一个字中的点画,所以笔画间的的平行,上下,绞转较一个笔画来的明显。


再进一步想,写书的时候先从楷书,学好结构笔法是第一步,继而行书,行楷,草书,但却也不同,我们先抛开结构,姿态,行意,草意等等,就版主所说的平行,上下,绞转在楷书与草书上,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或各自相对看来明显的程度不同呢?楷书明显在点画,草书明显在点画与点画之间。


再在进一度说,版主费心了,其实毛笔字如果没有教好的训练,是不会明白钢笔毛笔字与毛笔字之间的真正区别的,学好毛笔字,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不然什么字都写不好,所以我在试着写毛笔字,从而真正理解版主所说毛笔字与钢笔毛笔字的区别


罗里吧嗦说了那么多,版主不要嫌烦啊,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7-7 21:02
楼上的朋友很用心
但是理解不够全面
书法的产生,书法史的进展
并不是由楷书到行草书的
相反,是先有草书,然后才有楷书,尤其是唐代楷书,是书法发展的最后一站
兄可以多读书来逐渐明白这个道理
我不展开论述

行草书的三种运动,对于得笔的人
其实也是很清晰明白的
并不是说,楷书节奏慢就可以更多体会到三种运动
基本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我们从小基本写钢笔字
而民国以前人,他们没见过钢笔
也没有硬的工具的书写经验
所以,他们一出手,就跟我们不同

任淦庭一出手,就跟木石不同
天上地下的差别……
这,是时代的差异
个人难以脱离或者超越自己生活的时代
一个宜兴紫砂刻画艺人,不太可能超越任淦庭那一代人
这个是基本常识
我开此帖,也就是要普及这个常识


作者: 中泉居    时间: 2013-7-7 22:35
太精彩了。普及知识。
作者: 动静等观    时间: 2013-7-8 04:46
奉橘 发表于 2013-7-7 21:02
楼上的朋友很用心
但是理解不够全面
书法的产生,书法史的进展

承蒙版主的不厌其烦的教导,其实说白了,我们之间还是理解没在一个层面上,所以想想书法并不能物理理性去理解,也许再过几十年我就不需要再去理解就明白了,呵呵,

作者: 唯吾知足    时间: 2013-7-8 04:56
学习了!
作者: 阳光不锈    时间: 2013-7-8 06:28
认真学习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7-8 08:43
动静等观 发表于 2013-7-8 04:46
承蒙版主的不厌其烦的教导,其实说白了,我们之间还是理解没在一个层面上,所以想想书法并不能物理理性去 ...

是的
你说的与我说的不是完全可以吻合的
所以开这种帖子
看得人不会多
理解的人更少

没关系!
在这个艺术标准不清晰的尴尬年代
事情总是要一点点来做的

继续上图
这里的两件字,不少人说好
这个作者,就是钢笔字积习深重
当他拿起毛笔时
他并不毛笔软的、锥形的毛笔在纸面上的正确运行方法
他的理解很简单,也很机械
但是,请注意
他因为是把毛笔字写作钢笔字
往往会获得最广泛的的认同
一旦此人的相关宣传沉寂,他的附加值立马回到负数
如同新刻画紫砂作品


[attach]1232718[/attach][attach]1232717[/attach]

作者: 老山桩    时间: 2013-7-8 12:01
此贴太精彩,虽然现在人很多不会写毛笔字,但对于我们鉴别毛笔字的好坏,鉴赏古人优秀字帖的精华提供了很多知识,望奉版能继续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7-8 12:05
老山桩 发表于 2013-7-8 12:01
此贴太精彩,虽然现在人很多不会写毛笔字,但对于我们鉴别毛笔字的好坏,鉴赏古人优秀字帖的精华提供了很多 ...

多谢关注!
我开此帖
需要编辑图片,加以文字叙述
争取搞成个大篇幅科普帖子
敬请期待!

我会把当今市场上流行的各种伪毛笔字
作一个大汇集
这些伪书法作品
抢走的银子可都是真家伙!
我们提高自己的目鉴能力
才会在以后的古玩市场上存活下来
并得到快乐!




作者: 动静等观    时间: 2013-7-8 18:48
强烈建议版主自己操刀,写一副和上面相同句子的书法,然后在笔画的中间表明运行的轨迹,以区别于他们这种钢笔毛笔字,更直观的表现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因为既然这个时代有病,而版主又有着拨乱反正的热情,那就将革命进行到底吧,而这个也是每一个写家(我不习惯用书法家,当今的写毛笔的没人可以称书法家,因为王羲之的代名词也是书法家)肩上的责任,诚如田蕴章开365每日一题每日一字,不厌其烦的说书法是什么。先敬上茶






作者: 动静等观    时间: 2013-7-8 18:54
奉橘 发表于 2013-7-8 12:05
多谢关注!
我开此帖
需要编辑图片,加以文字叙述

版主功德无量,不过也提个建议,要有对比,才会看的更清楚,要在相同的字句,一份是伪毛笔,一份是正真的毛笔字,这样才会达到版主开此贴的效果,期待中,

作者: 1030664003    时间: 2013-7-8 19:10
精彩,本人一直想把字练好可是一直没有练好。今天在这里看到论字真是高兴。
作者: cxm663    时间: 2013-7-9 09:57
期待中
作者: 天津老赵金鱼屋    时间: 2013-7-9 13:11
精彩好贴 学习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7-9 13:16
动静等观 发表于 2013-7-8 18:54
版主功德无量,不过也提个建议,要有对比,才会看的更清楚,要在相同的字句,一份是伪毛笔,一份是正真的 ...


兄的意见很好
不过是很有难度的
我在这里以图说话
图片资源还是网络
一方面我会少量的上几张经典书法作品的照片
另一方面,我会大量搜集当今走红的伪书法照片
我无法做到两者可以相同的文字内容
只有靠读者细心、耐心体会了
这种体会
最好辅助以一定量的毛笔书写
否则
隔靴搔痒,不得要领的

马未都那种智商,经过多年的观察比对
也只能在家具瓷器等器物上形成独到眼光
他也无法深入书画领域
这是整个传统艺术中最艰深的一门
本帖只做科普,难以负担全部疑难解惑的任务啊!


作者: 悦心斋    时间: 2013-7-9 13:20
学习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7-9 17:47
本帖最后由 奉橘 于 2013-7-9 18:10 编辑
悦心斋 发表于 2013-7-9 13:20
学习

多谢关注!
我在此楼层编辑进来一个地址和一张图片
叙述稍后展开
http://www.shufajianghu.com/bbs/ ... %3D47%26typeid%3D47

有兴趣深入的朋友可以看看上面这个学习链接。

[attach]1234835[/attach]

[attach]1234852[/attach][attach]1234853[/attach][attach]1234854[/attach][attach]1234855[/attach]




我在这里
选取了两件件经典作品的特殊照片
以及三件当今流行伪书法的彩色照片

第一件,是唐代褚遂良书写的《圣教序》楷书(请大家仔细分析金字的最后一横)
为了让我们看清唐代楷书的笔法以及为这件作品刻制到石碑上的万文昭的高超技艺
细心的日本人,出版了这本把每个字都拍照分析的好书(比较昂贵,我们只好网上看看,原版奢侈了点)
第二件,是欧阳询楷书《虞恭公温彦博》

通过图片的对比
我们发现,经典本身的每一个笔画,因为三种运动的正确叠加
笔画本身的质感是及其丰富,而耐人寻味的
而近年冒出来的所谓田氏兄弟,他们之所以受到不少老年人的追捧
其每一个笔画,却是单薄乏味,且机械单一的
他们对欧阳询的理解还处于一个很低的层面
他们的技术训练以及表达还很肤浅
这并不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书法水平



作者: 浦江壶友    时间: 2013-7-9 18:14
这帖子很有营养,需要慢慢看!
作者: 动静等观    时间: 2013-7-9 18:33
奉橘 发表于 2013-7-9 13:16

兄的意见很好
不过是很有难度的



作者: 我醉欲眠    时间: 2013-7-9 18:44
书法字帖亦称法帖,意思不单纯的是书法字帖,更深的含义在于它是书法的法度。之所以能成为临习的范本,就是因其多变的笔画结构,更重要的是笔画的内涵。而像版主列出的伪书法,充其量就是临摹出字体的外貌,没有深意,没有值得玩味的内容。
作者: 海比天蓝    时间: 2013-7-10 14:22
学习的好帖
作者: cxm663    时间: 2013-7-15 16:32
等待等待。。。。。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7-15 18:05
cxm663 发表于 2013-7-15 16:32
等待等待。。。。。

本楼层
都是“名满天下”价格巨贵的钢笔字
他的字体结构以及毛笔在笔画里的行走轨迹
都是在按照钢笔——硬竹棍的方法在搞
为什么受欢迎?
为什么可以卖高价?
因为买家看得懂

下一个楼层,是一件高水准的毛笔经典作品
请各位对比一下每个笔画的外轮廓

各位
毛笔字,每个笔画是有外轮廓的!
这个外轮廓,古人从小是以描红的训练来长时间感知的
我们在钢笔字时代,我们其实是对外轮廓不敏感
甚至是无知的!


[attach]1242174[/attach][attach]1242175[/attach][attach]1242176[/attach]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7-15 18:09
奉橘 发表于 2013-7-15 18:05
本楼层
都是“名满天下”价格巨贵的钢笔字
他的字体结构以及毛笔在笔画里的行走轨迹

杜牧《张好好诗》真迹


[attach]1242178[/attach][attach]1242177[/attach]

作者: cxm663    时间: 2013-7-15 18:36
有看头
作者: hummev    时间: 2013-7-15 19:16
学习学习。对书法还不懂,觉得版主说的钢笔体像是摄影里面有种说法叫做糖水片:看上去很美没营养
作者: 书剑飘翎    时间: 2013-7-15 19:35
值得学习的帖子
作者: 杜德机    时间: 2013-7-15 19:50
等待精彩
作者: 动静等观    时间: 2013-7-15 21:06
看了版主贴的两幅字,我说一下我的感受吧

1  上一幅字不管是不是杨在春,我都没觉得的好,一个唐朝一个当代人不具备可比性
2  杜牧的这幅书法给我的感受是笔画雄健,丰实,近看虽没有赵孟俯的一笔一画面面俱到,一丝不苟,这是我所不能感受到的,这也是我的能力弱所导致的,但远看整幅书法(我有杜牧的张好好诗图片,以前在某论坛下过高清版)浓淡,每个字的排列,份量,整体的感受就是很舒服,我说不出来,如果细说,那就是杜牧用雄健中实的点画,完成率意的结体。而当代人的字,像一个长竖笔弯弯扭扭,他这是不讨好的,也是不能这么写的,他本来就没有古人的功力却要难为自己,所以它是用不怎么能表现力度的笔画来完成他所认为是变化率意的结体,远看就是弱,他把能表现力度的地方却换成结体的需要,就像雪字的宝盖头收笔的勾,那么一带过,他就是绞尽脑汁在变,却把书法规定的也变了。杜牧是诗名所累,他是为“书法到了一定阶段要表现自己的面貌”所累。
3  这两幅字对不了解书法的人不具备可比性。因为这两幅字是两个完全不同面貌的,对我们的认识不叫容易辨认,比如王羲之的兰亭我不懂书法也能看得出他写的好,他是男女老少大小通吃,假使弄一个某人学兰亭那叫较容易看出了。杜牧用笔雄健,中实,而下一位有谁的结体,是再学谁的面貌却变得乱七八糟导致的我不清楚,但我觉得这两个不在一个体系,虽然不同的字体可以分出好坏,但不容易具备可比性。
4    还有关于版主说的笔画的外轮廓我是知道一些的,比如欧字是一露峰为主,颜字以藏锋为主,还有他们的捺笔起笔收笔也不同,欧字收笔似把刀,光滑,而颜字最后的收笔那刀处多了一点,[attach]1242300[/attach]
[attach]1242301[/attach] 版主可以就此,多说一些

5  最后感谢版主在百忙中能抽出时间,教导我们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7-16 00:28
动静等观 发表于 2013-7-15 21:06
看了版主贴的两幅字,我说一下我的感受吧

1  上一幅字不管是不是杨在春,我都没觉得的好,一个唐朝一个当 ...

教导这个词太重了
本帖意在交流!

你提到一个可比性的问题
就是当代的垃圾
与唐代的经典放在一起
太过于悬殊
我之所以选择杜牧的这件
一来是手里资料不是太多,这件图片质量较好
二来是考虑到唐代的书法的示范意义,楷书多为碑拓,墨迹不是很多,这件是墨迹,所以放在杨在春一起

是有点天上地下的感觉
我下面的图片需要重新来编辑了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7-16 00:31
动静等观 发表于 2013-7-15 21:06
看了版主贴的两幅字,我说一下我的感受吧

1  上一幅字不管是不是杨在春,我都没觉得的好,一个唐朝一个当 ...

针对你的三点叙述
我需要提醒一下

第一
不要轻言自己懂得王羲之的好,王羲之不是什么男女老少通吃,王羲之很难理解,兰亭序很难理解
第二
外轮廓还不是兄目前理解的这样简单,外轮廓直接与我前面所说的三种运动的复杂交替转换有关,
需要慢慢体会,你贴图的捺画的外轮廓,是相对简单的一种。


作者: 动静等观    时间: 2013-7-16 01:21
奉橘 发表于 2013-7-16 00:31
针对你的三点叙述
我需要提醒一下

1  版主误会了,我说王羲之的好,并没有说理解王羲之了,只是经过我身边的人的统计,王羲之的兰亭与颜真卿的争座位放一起,不懂书法的都说兰亭的好,确实兰亭好,而他们却普遍认为争座位写的鬼画符,我晕得很,所以才说兰亭较容易被众人看懂。
2  我贴图就是说的一种变化,估计是单一了,就是想版主大人能够更相对详细的指出他们复杂的变化啊

3  还有我在学欧体楷书,能不能把当代人田蕴章的楷书加以参考,版主认为田蕴章先生的字怎么样?






作者: us3399    时间: 2013-7-16 01:57
很有启示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7-16 11:07
动静等观 发表于 2013-7-16 01:21
1  版主误会了,我说王羲之的好,并没有说理解王羲之了,只是经过我身边的人的统计,王羲之的兰亭与颜真卿 ...

我并未误会
我就是针对兄以及你提到的身边的人的基本认识来说的
一般人看兰亭序相对干净些
争座位是拓本,相对模糊
认为争座位不好,其实兰亭序也不知所云的

第三点,关于田蕴章,请参看29楼,我已经指出田氏兄弟是伪书法了
请远离田氏!

学欧,当然就是欧了!
正好有个照片,这,应该是你的老师


[attach]1242848[/attach]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7-16 11:08
动静等观 发表于 2013-7-16 01:21
1  版主误会了,我说王羲之的好,并没有说理解王羲之了,只是经过我身边的人的统计,王羲之的兰亭与颜真卿 ...

兄的第二点
希望我的贴图能够把问题阐述清楚
这个还请耐心等待
我在慢慢做
多谢你的关注!


作者: 动静等观    时间: 2013-7-16 12:58
奉橘 发表于 2013-7-16 11:08
兄的第二点
希望我的贴图能够把问题阐述清楚
这个还请耐心等待

版主不要有想法啊,我并没有恶意啊,回应版主,就是我一如既往的支持版主[em31][em31][em31]后面再加一万个。。。

作者: cxm663    时间: 2013-7-24 09:23
版主继续啊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7-25 13:27
cxm663 发表于 2013-7-24 09:23
版主继续啊

呵呵!
不着急
资料在编辑中


作者: 吾心砂心    时间: 2013-7-25 16:15

作者: lovelycai    时间: 2013-7-25 21:37
怎样驱使毛笔形成轮廓? (转帖)

施加怎样的力,就会导致怎样的笔的运动,从而产生怎样的后果(笔迹的轮廓)。实际上,毛笔书法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它不同硬笔书法,它的轮廓变化是突出的和丰富的。我们研究的无非是怎样表达出所需要的轮廓。

    研究笔法,就是研究人对毛笔施加了怎样的影响,从而出现了怎样的效果。笔迹在纸面上的最终呈现,主要是两个方面,质感与轮廓。

本小节讲轮廓。

先粗、后细、再粗,第一横比较短、粗,第二横比较长、细,两横的角度都略向右上方倾斜,第一横略有凹弧,第二横略有凸弧。


轮廓是可以用粗细、长短、角度和弧度这四个量来描述的。

    毛笔垂直于纸面的运动,决定了笔画的粗细,而长短、角度、弧度则是由平面运动构成的。

举例如下:

    一组简单的楷书笔画两横,也就是“二”字,可以描述为,先粗、后细、再粗,第一横比较短、粗,第二横比较长、细,两横的角度都略向右上方倾斜,第一横略有凹弧,第二横略有凸弧。这样的轮廓是通过怎样施加力而形成的呢?   
1,第一横,笔锋基本垂直于纸张,向右下方切入纸张,切入时略快,笔按下到位时(达到了所要的粗细的程度),要慢。这时,笔锋的锋尖是偏向左上方的,接触纸面的是笔头锥形的4点钟部位。

   
2,略顿,然后右行,在右行的过程中,笔锋的锋尖应该处在笔画中间偏上的位置。按笔的力度由重到轻,由慢到快,以正中间为界,再转为由轻到重,由快到慢。在这个过程中,应保持用力方向的略向右上方倾斜,与水平线的夹角大约在10度,并且要有一个不明显的下凹的弧度。

  
  3,到合适的长度时,最复杂的阶段来了——运笔更慢,稍重,顺时针略微捻动笔管,笔锋自然呈扇形铺展开来,偏向笔画轮廓的上边缘,然后向右下方按笔,紧接着轻轻提笔直至笔锋的毫尖与纸张接触,若即若离,此时,笔管的方向应该在指和腕的控制下向左上方略有倾倒,这是为了让笔锋所接触到的地方(轮廓的右下方)比较饱满有力;与此同时,笔尖沿着笔画右下方做弧线绕回至笔画内部,也就是说,横画的末端的右下角是用笔锋勾勒出来的饱满的轮廓,最后,笔锋收纳在笔画之中,提笔,完成。

    4,第二横,重复上述动作,只是有两个方面的区别,一是比第一横细一些,也就是按压的力度小一些,第二是弧度为上凸形,运行的距离也长一些。

    由于是文字表述,没有视频,所以看上去比较复杂,但是操练起来很简单,做得完美不容易。

上述前三个动作,还没有包括圆笔与方笔的区别。古人对圆笔与方笔并没有做严格区分,在这里,我讲的是笔法而不是结构。笔法的方笔就是指笔锋切入纸面的切口比较方整,圆笔是指此切口比较圆润。这种方与圆又是靠施加怎样不同的力而形成的呢?

    圆锥体锥面与平面相切,应该在平面上留下直线,但是一边运动一边切入,就会留下弧线。  


IMG_2593
IMG_2590  根据这个原理,当我们要写出方口时,就应该在切入纸面时原地不动,略有顿挫,然后再向右运笔;而写圆口时,则应该一边落笔一边开始向右运笔,于是,就出现了圆弧口。

   再举一个深入的例子,笔法也更加隐秘、高级一些,刚才提到过,但没有深入,那就是横画末尾的轮廓。绝大部分人认为是靠三个分解的动作完成的,第一,向右上方运笔;第二,向右下方运笔;第三,折锋向左上方运笔,做到藏锋。这当然可以做到,但是不好。好的、自然流畅的笔法是这样的:

    1,在运行到适当长度后,以笔杆为轴,轻轻地顺时针捻动,这是就会呈现自然的向上凸起;

2,轻轻提笔,笔锋与纸面若即若离,向右下方略作运行,然后转回,将笔锋收纳进笔画之中,完成藏锋的动作。 上述动作的最大好处是,笔画轮廓的微妙变化不是描出来的,而是笔锋的自然运行实现的。

    上述动作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1,传说中的“笔笔中锋”一无必要、二不可能,调动笔锋非常重要,几乎所有的笔画都是由中锋和侧锋共同完成的。绝大部分笔画,其轮廓变化都不是平行的,而是不规则的,换句话说,不是印刷体中的黑体字。如果纯粹是中锋运笔,那么,所产生的轮廓就应该是完全对称的。就因为不是中锋运笔,才产生了丰富的轮廓变化。这是由笔锋的锋尖和笔锋上端的笔肚共同完成的。比如颜柳的走之底的那一捺,轮廓的上半部分是流畅的弧线,下半部分则是有3个拐点的折线,并且,整个笔画呈现出细-粗-细的节奏。一般而言,这样的较为复杂的轮廓,上半部分是由笔锋的锋尖完成的,而下半部分则是由笔锋上端的笔肚完成


IMG_2594的。

    2,除了平面运动与垂直运动以外,笔头的自转也很重要。横画结尾处的那个小装饰,就是靠笔头自转完成的。另外,一些有弧度的笔画,如果要写出饱满浑圆的轮廓效果,也需要笔头的自转。这里举楷书中的长撇,这笔画往往有一定弧度,如果不随着弧度的方向转动笔锋,就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如图38,两种笔法的不同效果),这也是大部分人长撇写不好的原因。想写好很简单,通过略略捻动笔管,让笔锋的指向始终与笔画的运行方向保持一个“车辙”里,而不是笔锋偏向一边。这就是典型的中锋运笔。
    3,何谓藏锋?为何藏锋?藏锋就是在落笔和出笔时,将笔锋收纳在笔迹的中间,而不是外露在笔画的边缘。这是中国书法中非常重要的笔法之一。藏锋,首先是因为自然的回转,因为汉字总是一笔结束后另起一笔。 比如写“二”字,两横,写完第一横,必然要从向右的笔势转为向左,这样,在第一横的末端和第二横的首端,就会有一个转换运笔方向的过程,也就自然形成了所谓“藏锋”。几乎所有的藏锋都是因为运笔方向的改变。  其次,有些笔画不藏锋,就无法写出浑圆饱满的效果。笔毛的分布不是永远整齐的,特别是在运笔一段距离之后。如果不用笔锋在收笔时勾画一下外轮廓,让笔锋再收回到笔画的内部,就会出现笔画边缘的瑕疵,不够圆满。(插图39,不藏锋的效果)

    绝不是任何笔画都要藏锋,比如平撇、勾挑的尾部,比如一些点画、横画的入笔处。那种要求笔笔藏锋的说法是根本没有仔细研究笔法的人的教条。

    4,笔拿不直,行不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你想要什么效果?执笔当然很重要,但是执笔法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

    如果笔锋已经偏了,你还把毛笔拿直,那么你用的就不可能是中锋,如果笔锋是直的,你却不把毛笔拿直,那么你用的就是偏锋。

    简单说,需要控制的是笔锋而不是笔杆。如果需要中锋的效果,就要设法将笔锋而不是笔杆垂直于纸面,这个道理一定要搞清楚。很多入门者,就是搞不清楚这个道理因而在门外徘徊的时间很久。

    通过上述探讨(虽然繁复,但一点也不难),我们知道了施加怎样的力,就会导致怎样的笔的运动,从而产生怎样的后果(笔迹的轮廓)。实际上,毛笔书法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它不同硬笔书法,它的轮廓变化是突出的和丰富的。我们研究的无非是怎样表达出所需要的轮廓。
作者: 有图无真相    时间: 2013-7-27 13:29

作者: 述古堂    时间: 2013-7-27 13:40
学习贴
作者: us3399    时间: 2013-7-29 01:13

作者: 萧萧斑马    时间: 2013-8-1 10:49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8-4 01:25
本帖最后由 奉橘 于 2013-8-4 01:27 编辑
lovelycai 发表于 2013-7-25 21:37
怎样驱使毛笔形成轮廓? (转帖)

施加怎样的力,就会导致怎样的笔的运动,从而产生怎样的后果(笔迹的轮廓 ...

2010年6月9日,记者走进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专家魏明生为我们揭开了巾帼英雄赵一曼的“手迹”之谜。

魏老小心翼翼地拿出他珍藏多年的两幅已经发黄的照片,这两幅图片都是手写的书信“手迹”。其中一幅是赵一曼临刑前给儿子宁儿写下的遗嘱;另一幅是信件的复印件,信的落款还有一个“李坤泰”的私人印章。

“李坤泰是赵一曼的本名,依信上标注的时间来看,这封信写于1926年1月10日,当年赵一曼21岁,已经是宜宾白花场团支部书记。”魏明生介绍,这封信共4页,内容是赵一曼写给中央的亲笔信,谈了自己对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的看法。因为信上署名李坤泰,才被人忽略。

著名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烈士,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25日出生在宜宾白花场白杨嘴村。20多年后,她在东北抗日改名赵一曼。

据后来的史料,赵一曼在同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身负重伤被捕,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摧残和折磨,临刑前写下遗嘱,全文如下: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这份遗嘱即是 “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被认为是赵一曼“手迹”。魏明生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认为,这并非赵一曼的“手迹”。

第一,没有说明来源。从时间和内容看,这份遗嘱是赵一曼被捕后、临刑前写的。赵一曼被捕时已身负重伤,在关押中曾在医护人员帮助下逃出,但很快又被重新抓捕,此后一直处于日本宪兵的严密监控之下,不可能将遗嘱传递到社会上流传。因此,赵一曼遗嘱的来源只能是日伪留下的档案。在日伪留下的档案中,赵一曼临刑前留下的遗嘱,内容一样,时间一样,却是用日文记录下来的,并无赵一曼的“手迹”。

第二,与赵一曼生前留下的字迹无共同之处。赵一曼生前留下的字迹极少,我们手上掌握的一份赵一曼的亲笔信(图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赵一曼手迹,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这封信写于1926年1月10日,当年赵一曼21岁,书法风格已基本形成。赵一曼牺牲的时间是1936年8月,两份信件相距时间仅10年,书写风格应当大同小异。


  

第三,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赵一曼》在全国放映之后,党和政府抽调专人调查赵一曼烈士的身世。这时,宁儿已长大成人,名叫陈掖贤。陈掖贤得知赵一曼就是自己的母亲,百感交集。他用钢针在自己左臂上刺上了“赵一曼”三个字,并抄写了一份母亲留给他的遗嘱,从北京寄到正在四川读书的大女儿陈红手中,并嘱咐女儿对奶奶遗愿要永世不忘。陈红将这件由父亲亲笔抄写的奶奶的遗嘱视为传家之宝,珍藏至今。魏明生回忆,他专程拜访了赵一曼孙女陈红。经陈红证实,赵一曼“手迹”的确出自其父陈掖贤之手笔,不是奶奶的手迹。陈红出示了那份珍贵的遗书。



魏明生等一些党史专家将陈红珍藏的遗嘱与赵一曼“手迹”相对照,二者没有什么不同。可见,赵一曼“手迹”内容是赵一曼留给儿子的遗嘱,“手迹”实为赵一曼的儿子陈掖贤所抄写。[attach]1266203[/attach]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8-4 01:30
楼上
我转贴了最近网上出现的一个赵一曼遗书的照片
是横格纸张钢笔书写的
这个文字
许多网友评论,因为横排格子和简化字的存在
认为不是赵一曼亲笔
所以,我找来一篇说明文字
基本可以确认,这个是赵一曼的儿子抄录的遗书文本
下面
我展开一些论述。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8-4 01:35
因为57楼这图片太小
我只说两个字
最后一排,赵一曼的赵字
再就是母亲的亲字(倒数二排最后一个,繁体字)

赵一曼去世时,他儿子当然还生活在民国时代
因为他所受到的那种毛笔书写教育
使得他在解放后以钢笔抄写这段话时
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个字都很圆
注意,几乎所有的横折笔画,出现在右边时
都是弧形圆转——这,就是长期以毛笔书写的人,在钢笔书写时
依然保持着毛笔的书写习惯

换言之
这种钢笔字
是纯写钢笔字的我们这代人写不出来的!

母亲的亲,说明书写者很熟悉繁体字,但是他又是在简化字通行之后来抄写这段文字
赵一曼的赵,走部下面的如同W横向处理的弧线
也都是毛笔书写习惯,在钢笔这个硬工具运行下的明显痕迹。

作者: wenyy    时间: 2013-8-4 01:56
我用毛病蘸墨涂了十几年的纸张,却发现问题所在...
感谢楼主!!!
作者: 泥人    时间: 2013-8-4 02:05
版主太强大了,认真,执着,坚持。现在就坚持练习田英章的字,幸好是钢笔字。看过您的帖子,让我受益匪浅,做事一定要认真,坚持。
作者: cxm663    时间: 2013-8-5 11:46
找这例子不容易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8-5 12:19
cxm663 发表于 2013-8-5 11:46
找这例子不容易

恩!
我是希望本帖有鲜活资料
主要是为了引起大家注意——这个“大家”的年龄构成,基本是有上网习惯的70、80、90后
那么,我的例子需要与网络对应起来
所以新内容更新较慢
兄慢慢看,多多参与!


作者: 动静等观    时间: 2013-8-10 21:52
奉橘 发表于 2013-8-4 01:35
因为57楼这图片太小
我只说两个字
最后一排,赵一曼的赵字

我看完版主的贴图,我真是蒙了,继而翻看『中国传世书法』定于王珣的伯远帖,我又蒙了,于是又翻到鲜于怄的“杜甫诗”稍稍明白点,翻到王铎的临古法帖晕死过去了,然后我给自己准备了两个方案

版主我可不可以假设一下,钢笔由于是硬的,他不能像毛笔一样做到点画的粗细和不同的形状,但是他却可以清晰的反应出熟悉毛笔书写习惯的行走路线。
      1 版主所贴的字,提到字都是圆形的感受,我可以理解为正确的特殊性,而非普遍性吗,因为我想毛笔字非是都是圆形的姿态吧。
      2 版主强调的横仄都是圆弧,我可以理解为无论方笔或圆笔,都是通过圆转的行笔完成的,而非停顿完成方笔?因为横仄有圆有方啊『我也不知道说什么,方笔肯定要立停立顿才出得来吗,难道都是简单的圆转就完成多变的面貌,』或者只是有一个正确的特殊性,非普遍性。


   3  赵最后的走,我可以理解为,钢笔体现毛笔行走的夸张嘛

方案一,如果以上理解和版主所表达的意识风马牛不相及,那我就要止步听理论,像阿甘一样写就对了,就像爱情是解释不清楚的。

方案二,如果有点意识请版主大人当头棒喝





作者: 动静等观    时间: 2013-8-10 22:02
奉橘 发表于 2013-8-5 12:19
恩!
我是希望本帖有鲜活资料
主要是为了引起大家注意——这个“大家”的年龄构成,基本是有上网习惯的 ...

还有并非冒犯,只是讨论。最后弱弱的问一下;我最近在看吴玉如论书,沈尹默学书有法,林散之论书,白蕉书法十讲,可否有用呢/?

作者: ljk    时间: 2013-8-10 22:22
兄这才叫真学实才,慎独而清思,您是一个很干净的人!
作者: 动静等观    时间: 2013-8-11 15:55
动静等观 发表于 2013-8-10 22:02
还有并非冒犯,只是讨论。最后弱弱的问一下;我最近在看吴玉如论书,沈尹默学书有法,林散之论书,白蕉书 ...



作者: 动静等观    时间: 2013-8-11 18:24
奉橘 发表于 2013-8-5 12:19
恩!
我是希望本帖有鲜活资料
主要是为了引起大家注意——这个“大家”的年龄构成,基本是有上网习惯的 ...

在网上找到了林再成,不过只有书写视频,好像他没有对于书法说一句话,还是我没找到呢?请版主能否请个地址呢,打扰了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8-11 21:00
动静等观 发表于 2013-8-11 18:24
在网上找到了林再成,不过只有书写视频,好像他没有对于书法说一句话,还是我没找到呢?请版主能否请个地 ...

你到中国书法网看看
首页就有他的招生广告的
他是朝鲜族,国美毕业很多年了
在苏州是个大学教授
我见过他,感觉此人很不错,特此推荐啊。



作者: 阳羡人家    时间: 2013-8-27 11:16
来学习了!!!!!
作者: us3399    时间: 2013-9-2 01:25

作者: ardye    时间: 2013-9-16 17:01
真是好帖,虽喜书法,但欣赏书法的窗户纸一直没人帮捅破,希望楼主继续!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9-16 19:00
ardye 发表于 2013-9-16 17:01
真是好帖,虽喜书法,但欣赏书法的窗户纸一直没人帮捅破,希望楼主继续!

此帖是个慢帖
希望更多人参与
比如
兄也可以把你认为好,或者不好的毛笔字钢笔字贴出来
这样讨论也很不错

资料的收集
需要时间
所以
敬请期待


作者: ardye    时间: 2013-9-16 22:18
奉橘 发表于 2013-9-16 19:00
此帖是个慢帖
希望更多人参与
比如

谢谢兄鼓励,我尝试看看能做些什么!此帖所做的工作,犹如作历史学的考证,要从浩瀚书海剥茧抽丝,的确不易,大家齐心协力,加柴添梓才对。楼主辛苦!

作者: 虎渡河边    时间: 2013-9-17 23:05
好贴,我泡茶吧
作者: us3399    时间: 2013-9-17 23:17
中秋快乐!!
作者: 虎渡河边    时间: 2013-9-19 12:04
发图片很麻烦哦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9-19 12:12
虎渡河边 发表于 2013-9-19 12:04
发图片很麻烦哦

很多图片都有水印
得处理后才好发出
再就是有代表意义的伪书法照片
寻找也需要时间
这个是一个编辑整理的过程
需要思考……


作者: 虎渡河边    时间: 2013-9-19 12:14
我刚准备吧我小老乡的字发上来,结果整不了,大师中秋也不走外家吗,窝家里
作者: 梦笔生花    时间: 2013-9-21 16:03
书法有论:用笔千古不易。中国的哲学善于归纳,古人把书法的用笔,归纳为转折和提按。转是与折为对立,提与按为相对,无论是圆熟还是方硬,是空灵还是质朴,都是这四个运动相参相合,相辅相成的。
本想贴张康有为的字,苦手边没有图例。康有为觉得这一套也是多余,所以写了好多扫帚字。
作者: 梦笔生花    时间: 2013-9-21 16:06
[attach]1341502[/attach]
作者: 桃林茶社    时间: 2013-9-23 11:21
很有意义的探讨贴,认真学习。
作者: 梦笔生花    时间: 2013-9-24 20:40
梦笔生花 发表于 2013-9-21 16:06

康字以北碑打底,书法用笔,转折也好,提按也罢,不很讲究。但是就凭他笔扫湖江,墨翻满纸的狂狷之气,颠覆了千年的书法传统,所以我把它比喻为扫帚字。那新中国建立以后,书法的面貌更是变化所谓日新月异,奉版所说像毛笔字的钢笔字,实际也有其传承的前因后果。似乎不应当强调毛笔字的钢笔字,而更应当强调有没有传统笔墨的基础,从容掌握、驾驭传统笔墨技巧。一句话:老味要有,还要翻新。
作者: cxm663    时间: 2013-9-25 19:00
康字虽然偏激但还是胜过当代人啊
作者: xjc6003    时间: 2013-10-7 23:16
学习了
作者: 胡青杨    时间: 2013-10-17 16:40
一堆云里雾里的话。

作者: 82365179    时间: 2013-10-24 11:32
支持楼主的观点,今日书法不尊古法,基本都是胡写,原因有三:笔不同、纸不同、环境不同,以宋为界,汉唐时代毛笔和今天明清以来的毛笔结构、主毫材料工艺有较大区别,有出土文物和日本笔为证,笔不同,同样的笔法效果能一样?今天书法用纸首推“宣纸”,这是明清以来的书写介质,敦煌写经没见一卷用“宣纸”的,当时都用“硬黄纸”;纸不同,墨色不同,字的显现效果也不同;宋以前中国人席地而坐,写字凌空而书,纸和身体呈45度角,悬腕悬肘是写字常态;今天伏案,纸与身体90度,姿势不同,用笔效果也不可能相同。
作者: 蘭斋    时间: 2013-10-24 12:07
82365179 发表于 2013-10-24 11:32
支持楼主的观点,今日书法不尊古法,基本都是胡写,原因有三:笔不同、纸不同、环境不同,以宋为界,汉唐时 ...

内行话!
赞一个!



作者: baishikele    时间: 2013-10-30 12:38
也上朋友的一幅书法  请多指教啊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10-30 12:46
baishikele 发表于 2013-10-30 12:38
也上朋友的一幅书法  请多指教啊

这件就不好
临帖没有深入
看不出来路
不过这个作者的笔性还是可以
笔画转折处的圆转感觉与厚度不错
不妨在结构上先确定一家,深入临习一段时间……




作者: lovelycai    时间: 2013-10-30 12:49
多谢奉版指点  让我等外行受益匪浅
作者: 小哥飞    时间: 2013-11-4 12:48
有道理 学习了
作者: 小岛    时间: 2013-11-7 19:01
弱弱问一句,所贴的”康有为“那张到底好不好,道理是什么?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11-7 19:05
本帖最后由 奉橘 于 2013-11-8 20:14 编辑
小岛 发表于 2013-11-7 19:01
弱弱问一句,所贴的”康有为“那张到底好不好,道理是什么?

康有为那张还不错
理解康的作品
需要追溯他的上源
一个是魏碑里的《石门铭》
一个是清代的伊秉绶的行书
而伊秉绶的行书,又是从颜真卿的行书演化而来
当你了解这些并对这些早于康有为的经典作品形成一定认识之后
才可以更加深入地欣赏康有为
否则,一般人眼里的康有为的笔画
都是烂草绳



作者: 小岛    时间: 2013-11-7 22:24
谢谢奉版。
作者: long96677    时间: 2013-11-7 22:58
好帖,,收益颇丰
作者: 有约不来    时间: 2013-11-10 02:05
本帖最后由 奉橘 于 2013-11-10 09:38 编辑

版主以“钢笔式的毛笔字”这样一个概念来描述毛笔时代与钢笔时代的作品的不同,这一着眼点是很有效的,很能说明问题。这里面有一个大背景的问题。我也想凑两句。
毛笔之于古人与今人,是完全不同的。毛笔时代的知识分子与毛笔是天生的一对,他们一生只与一支笔为伴,那就是毛笔。当他们畅快地喊一声“拿来笔来!”,书僮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取来毛笔。面今天只有与书法还有点割不断的情缘的人,才会在“练字”的时候,挑出毛笔来。这是相当要紧的一件事。技法的纯度,只有靠大量的实践去提炼。所以那个时代会形成书法艺术的高峰。这就象跳水冠军不会出在东北,而滑冰冠军也不会出在海南一样。古人的不幸是只有毛笔可用,而今人的不幸是有太多笔可用。


我常想,我们还有什么东西与古人一样朝夕不离?筷子!幸好百年来的西学东渐,没有让我们改用刀叉。其他的东西,无论硬的软的几乎都变了。文字都差点被拉丁化。我常这样胡想,在国际赛场上,中国人之所以还能在技巧型项目上夺冠,还是得感谢老祖宗,他们让中国人使用毛笔和筷子,磨炼了手脑联动的技巧,让我们具备了这么个基因。老的读书人对毛笔的熟悉程度,就象我们之于筷子。我们不用想怎么动,食物已经到嘴里了。


“钢笔字式的毛笔字”似乎是时代的必然。这也还不仅由于技法磨练不到了,也关乎到人的思想境界。古人对字很敬,对书很敬,对神明祖宗很敬,总之对文化很敬,人的思想在束缚和保护中绽放,故而,“书”也有了“法”,很美。由于百年来的思想解放,人们头上的神仙皇帝孔夫子,今天的人都给横扫一光了,我们成了完全解放的人,成了开了锁的猴,从没有过的自负。表现在书法的面目和趣味上,则是“恶札”充斥,说是自成一体云云。究其原因,首要的对笔性的熟悉掌握与古人天壤之别。次是社会巨变带来思想追求的变化。须特别注意的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文化界节术界却是群星璨灿,向传统文化反戈一击的新文化明星,他们实质上不是新文化人,而恰恰是传统文化哺育起来的一群人。不可作新人解,不用举例。


“钢笔式的毛笔”似乎是一个时代的无奈。书法在可能在技术和精神两场面上都对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当传统文化逐渐沙漠化的今天,书法也将在二十世纪象礼花一样地绽放之后,将逐步走向退化,我猜。这正象商之后出不了青铜的商峰,东周后出不了哲学的高峰,唐之后出不了律诗的高峰,宋之后出不了词的高峰一样。同样的情形,还有戏曲,中国曾是戏剧的国度,有多少方言就有多少剧种。但今天,仅京剧昆曲这样的大剧种,无论我们是如何言不由衷地挽留,如何多么故作热情地喝彩,她都得象梦一样地消失。当然书法可以说是走向专业化,专业化也就是当然的退化。天晓得,在多少年后,是否还会有大复兴呢。


因为爱,所以一声叹惜。因为看到这个论坛,所以说错勿怪。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11-10 09:38
有约不来 发表于 2013-11-10 02:05
版主以“钢笔式的毛笔字”这样一个概念来描述毛笔时代与钢笔时代的作品的不同,这一着眼点是很有效的,很能 ...

多谢参与!
编辑了下
——分段并放大字号
方便大家的阅读



作者: 小哥飞    时间: 2013-11-17 11:44
再顶顶 希望再看到楼主的精彩分析。。。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11-17 16:16
小哥飞 发表于 2013-11-17 11:44
再顶顶 希望再看到楼主的精彩分析。。。

多谢关注!
随读随思考
有新资料就会补充
也希望大家都参与
一言堂总是不太好
呵呵!







欢迎光临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http://www.jadepot.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