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标题: 【原创论文】梁权对普洱茶概念的新诠释(2016春版) [打印本页]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6-3-28 14:52
标题: 【原创论文】梁权对普洱茶概念的新诠释(2016春版)
有一段时间没有写普洱茶文了。今天心血来潮,源于一周前与一国内泰斗级普洱茶高人(不便透露,勿讯)当面切磋,赫然发现双方就普洱茶的制作、存储、品饮等诸多理念和认识相去甚远。笔者念念不忘,故今日耗3小时写撰写一文,以表达个人在2016年初对普洱茶的部分全新理念汇总,也为帮助联盟论坛同好。

相信盟友们有一些记忆:普洱茶精采精制理念,是我本人在2008年年初的时候首先提出的,关于班章可以作为味精调配其他茶品的概念,也是那时师父教授于我后,本人在联盟论坛第一次发表的概念。文章发表后的那段日子里,有数众强烈反对我提出概念的人,时至今日,或许他们仍在四处宣传梁权根本不懂茶,但他们自己却为了生意也都在做一芽两叶了。

(笔者在此处大笑五声:哈哈哈哈哈)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当年提出的理念是对的,我没有欺骗同好,反观这票人每天猫在茶山做茶却比我这根本不愿意上茶山的更后知后觉。

我完全能够预计:今天提出的这些新的概念,会在未来逐渐成为普洱藏茶界的主流概念!

主文如下:
与泰斗交流难以融合的一个概念:
泰斗提出普洱茶传统做法应将春夏秋三季不同等级的嫩芽、嫩叶、嫩梗、粗梗、黄片拆开分别制作后再调配充填入一块茶饼。只有这样的茶才能像一个具备四肢头脑的人一样般完整,只有这样的茶,才能真正符合百年前的传统。


日前当面我并未提出自己的观点,毕竟人多,我把话都说出来了肯定有人会心里不舒服……唯有今日,我在文中提出自己的概念,为告诫众位同好,也为将实战观点论据示人。

首先我们做个假设:
一棵大茶树,以常规的方式判断分五个等级的可饮用茶品,其中包括:
嫩芽、嫩叶(芽头下面三叶以内)、嫩梗、粗梗、黄片
这个五个等级的成份分开独立冲泡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人会有一个近似的评判标准,以好喝分值计算的话:
嫩芽:10分
嫩叶:9.5分
嫩梗:9.5分
粗梗:8分
黄片:8分


我个人认为精心采制一芽两叶同时包含了嫩芽、嫩叶、嫩梗,冲泡这样的搭配已经很完美。那为什么还要把粗梗、黄片加进去?难道目的仅仅是为了茶品的完整性?必须要存有相对的缺点才算完整吗?纯粹泡黄片好喝吗?纯粹泡粗梗好喝吗?多种物质优缺点的强加融合,能起到5个1相加等于5的结果吗?至少我个人认为,这个方式很不科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感莫名的尝试,部分资深茶人喜用春夏秋三季茶品拼配在一起,而且是需要同一个茶园大小树混采才更完整。我们现在稍微动动脑子去想想一下:夏天的黄片会比春季的嫩芽更香吗?秋天的粗梗能比春季的一芽两叶更好喝吗?笔者一想到要喝“夏天的小树黄片”就浑身打哆嗦,咱真的好多年不敢尝试这个,吓死宝宝了……把一些不好的因素,强行调配给春季最好的茶,其目的何在?

茶农在春季采摘茶品之前,都会做一个动作,就是修剪枝叶——将芽头嫩叶后面部分的黄片、杂叶摘除。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茶树的营养,通过单线途径直接灌输到芽头和嫩叶上,避免在后面的粗老叶浪费营养。所以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概念,嫩芽嫩叶和靠前端的嫩梗的营养物质含量一定是最高的。连管理茶树的茶农都懂的道理,为什么做茶还是要加黄片进去?

爱茶者喝茶,究竟是为了延续祖宗的传承?还是为了更好喝?
如果只为延续传统而牺牲美味,真的值得吗?

百年宋聘里面有黄片和粗梗、红印里面有、大口中小X印里面也有。究竟是什么原因?

笔者认为:普洱茶的历史定位是粗茶——粗采摘、粗制作、粗运输、粗品饮、粗存放!

数十年前的今天普洱茶根本就登不了大雅之堂,早20年上至唐代中国一直都是绿茶为王的天下。普洱茶不过是远供边疆给牧民解牛羊肉腻的“药”。这么一个五粗概念的饮料,早在一百年前精采精制也卖不起钱,卖不起价何必精制?做漂亮了本身就不符合逻辑!

笔者2000年当年买7542才多少钱一片(不到20块钱)?十几块钱一片茶,你指望茶农爬大树采一芽两叶卖给供销社精心选配吗?难道再早几年的大益会更贵吗?当然不可能!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嗯!为了增加重量,黄片、粗梗、杂叶统统不要扔掉,调配进饼心当填充物不要浪费掉才是王道。只要把撒面撒底做舒服了到让人看不见黄片就行。

那笔者都说的这么清楚了,那百年前的少数民族压饼要+黄片粗梗还算是配方的必须用料吗?
笔者会说:如果传统不合理,那何必遵循传统?

然后紧接着第二个概念:
A话题:相信有部分茶友在购买批量茶品之前,都会找茶农/商家索取or确定散茶茶样。你们有认真喝过吗?我想非常认真的问一下:诸位是否常在“大货”压制品中到粟米、石子、稻谷、头发、小强腿……
那朋友:你们有在任何一包大几百年树龄的单株生散茶包(散茶茶样)里面见过这些“配料”吗?我先说一下,我自己没见过,我也不清楚哪位大仙见过。
为什么对外号称完全一样的东西,饼茶有散茶里却没有?谁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B话题:蒸压散茶究竟会不会对茶质有损耗?这个问题,我没有发言权,因为我没有自己亲自动手去压过茶。只是我想问一下,一棵大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单株春散,清新亮丽、一芽两叶、条束鲜活、干净纯粹……而一片号称大几百年古树单株的压制品,里面怎么总能见到碎茶、粗梗、黄片、杂质?究竟是为什么?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压紧饼心里。为什么梗和黄片不压在饼面?有同好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你看到吗?你感受到吗?(星矢说的)

那究竟是散茶存放效果好,抑或压制品的存放效果好呢?


我想把话题带入回A话题,说出这话的人究竟自己亲制/监制做了几年茶?他是否保留了自己亲制/监制的5年以上同一年份的压制品和散茶,是否真的在等重条件下认真对比过?笔者具备经常对比自己监制同一年份的散茶/饼茶的经验,笔者的散茶存放效果绝不比饼茶差,那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显然是有些人在撒谎,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保留标本,说出来的话完全是主观臆测。笔者从2008年就开始监制/储存散茶了,到现在整整八年。试问有几个人在2008年开始玩一芽两叶精制古树茶,而且还一直存到现在,还会经常拿出来对比的?

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大致的测试,测试方法非常的简单:
找357克大树散茶,用大碗盛起,置于柜面上直接接触空气
找一片357克同样大树茶做的压制品,置于柜面上直接接触空气
放两年之后,找个健康的时辰去检验一下自己的嗅觉系统,看看哪个更香?


其他的朋友估计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但我本人是做过的,散茶露空置放和完全没有包装的裸饼露空置放的效果,基本上很接近。
既然散茶和饼茶同时露空存放都会流失香气,为什么总有人提出散茶根本就不适宜存放呢?这理论又是从何而来?


那我们常见的饼茶是怎么存的呢?
答:先包一层棉纸;再上一层笋壳捆住;外面再套一层纸箱,我们还需要考虑茶叶经过用力压制,饼面的茶精层起到对饼心的隔离防护作用,如此的“配套设施”阻隔了绝大部分氧气、水汽进入饼心。那我们反过头来问一下,我们找个真空罐来装满散装生普,和这个有区别吗?一样是阻隔了空气,同时防尘防烟防杂味,而且防潮效果比饼茶包装要更靠谱。扪心自问:各位有担心过散茶放在真空罐里会在黄梅天受潮吗?如果这个比对是不成立的话,那散茶是不是又适合存放了呢?

同好们有试过用同一年份同等茶材的散料和压制品同时冲泡看对比效果吗?
我经常会拿出5年前的茶品来对比,我告诉大家我自己的对比效果,那就是饼茶一点都不比散茶耐泡。而且饼茶释出的浓度比散茶还要差一点,往往饼茶的投茶量要比散茶略重一点才能达到散茶的效果。这究竟为什么,估计日后要找个仪器测一下才知道了,我没有测量数据,因为我没有仪器。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6-3-28 14:52
只有附庸风雅+脑筋不清醒的茶盲,才会把辛苦采摘下来的树龄大几百年的一公斤多散茶拿去压饼。大家知道现在都是怎么压制的吗?各位有没有看过那个向上井喷高温蒸气的喷笼?我们把手放上去试试看能扛得住几秒蒸?我们的手尚且如此,那么娇嫩的茶叶又能扛得住吗?这蒸一次,茶青内涵茶质有多少被高温直接损掉了可想而知。那压制后呢?要晾多久才能算彻底晾干呢?照道理说要两周以上才能彻底阴干。晾饼的过程中会不会被工人偷懒搬到外面直接晒太阳呢?答案是多数都会。因为不及时晾干饼心容易在潮湿状态下霉变甚至烧心。那紫外线对成品压制品的伤害,有多少人估算过?这就是为什么天气不好的时候,茶饼总要进烘房的原因。那进烘房会不会损失茶质呢?答案是肯定的。

既然上面这样123都成立,那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饼茶投茶量要比散茶投茶量略大一点,才能泡出散茶的效果了。因为,茶质在高温蒸压和晾晒过程中流失了一部分。

稍微想想,然后掂量一下:朋友,现在还敢把你已经做好的“精采精制春季第一拨800年古树一芽两叶散料”拿去压饼吗?

请问,你的嗅觉味觉体感灵敏度有多高?你在用多大的壶泡多少克的茶?你见过有人用230CC的壶装20克泡吗?抱歉,我消费能力有限,真的不舍得这个投茶量。因为20克茶,够我喝3道了。那再问一下,口腔灵敏度要钝化到什么程度,才会在这么小的壶内一次投茶超过20克呢?

问:相对较为干净仓储的老茶的味道是什么?
我以20年综合茶人(各种类茶都喝)的经验告诉大家:

存放超过40年的铁观音:朽木气、红枣味、中药甜、烤松木味、
存放超过40年的白茶: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焦糖味
存放超过40年的岩茶: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焦糖味
存放超过40年的六堡生茶: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樟木味、槟郎味(笔者没吃过槟郎)
存放超过40年的普洱生茶: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荷花味
存放超过30年的普洱熟茶: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
存放超过40年的正山小种: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烤松木味
存放超过40年的绿茶:闷稻草味、杂味、酸味、不明甜味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茶就是茶,万化归宗,除了在杀青过程中通过高温把活性酶彻底杀死的绿茶之外,其他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多数主流功夫茶,基本上只要存足了年份,以往在新茶上能够闻到的清新的原野芬芳、鲜果花香基本上都会散失殆尽,普洱茶因保存过程中与空气接触面大尤甚,因为以前没有笔者这样的傻瓜会愿意用密封袋存普洱超过20年。既然无法为了保存香气去喝普洱,那何必太过于在意香的流失,何况普洱茶本来就不是喝香味的。不管什么茶,在后续存放过程中,酚类物质随氧气水分缓慢发酵成小分子茶精,茶梗内淀粉转化成糖类,小分子茶精在口腔内表现的直接触感是更细腻(新茶口感挂涩就是茶精分子太粗的原因),也更容易被身体吸收,糖使得口感更甜。既然我们要存茶,既然我们明明知道手里的茶未来一定是这个趋势,我们为什么还要装模作样的去纠结究竟是存散茶还是饼茶?都密封了就完球了啊。

笔者在普洱茶圈内很看不起一部分人,每当你跟他提起现在新茶谁做的好喝,他就会跟你谈未来的转化。每当你拿出多年前的作品来对照他同期的作品时,他又会含糊其辞说以前条件太差、工艺做的并不到位、对比茶样并不是最好等等,客观原因一大堆,这样很容易误导消费者。
笔者一直对身边的同好说——什么才是真正的上等好(普洱)茶:那就是新做出来就很好喝,存放几年之后,也不会比今天更难喝就对了。好茶在新茶阶段就很好喝,存放后还会越放越好喝。谨记一个概念:任何人在与你的切磋品茶观点的时候总是刻意对你强调过去未来,都是他没底气的表现。全因他们没办法面对“现在”,现在他赢不了,所以只敢跟你谈以后。而以后的事情,大可以到了以后再找其他说辞。例如你的仓储问题、你的冲泡手法、你的水质量、你的冲泡用器皿等等等等......反正问题都出在你身上,他完全没有责任就对了。

买茶之前,切记一点,我们买的是现在,如果现在很好喝,那将来也会好喝。如果现在都不好喝,你凭什么判断未来一定会转的很好?你用什么保证?

欢迎盟友转发!

下接:http://www.jadepot.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02283&page=1&extra=#pid8200459



梁权
2016年3月28日于联盟总部


作者: 边陲村姑    时间: 2016-3-28 15:05
先收藏了慢慢看。
作者: juju0285    时间: 2016-3-28 15:05
学习了
作者: 如风般自由    时间: 2016-3-28 15:10
前排留贴纪念~!
作者: 脏兮兮    时间: 2016-3-28 15:15
顶!!!!
作者: 又喝多了    时间: 2016-3-28 15:19

作者: 茶当酒    时间: 2016-3-28 15:28
收藏
作者: 如风般自由    时间: 2016-3-28 15:38
详细拜读了一下,感觉还是比较认可乔大的观点:



作者: littlekey    时间: 2016-3-28 15:47
学习了
作者: 京珠北    时间: 2016-3-28 16:02
学习
作者: 千字文    时间: 2016-3-28 16:15

作者: 六羽茶室    时间: 2016-3-28 16:16
好独特见解
一,饼与散茶各有千秋。在等同条件下,散茶会变化快点。
二,饼茶拼配。N年前我已提过:1,看你喜欢饮什么样的茶2,是看你饮陈放多少年的茶。
至于加茶梗和黄片是纯扯。茶首要是精制,其次是看你要做什么茶,什么样的口感而去拼配。
茶不是大杂绘。和菜也是,要搭配合理才成佳肴。
作者: 平常心    时间: 2016-3-28 16:19
看完文章只觉得后背发凉,冷汗直冒,这观点吓死宝宝啦,完全是普洱版的步步惊心,醉啦、晕啦、懵啦。
作者: 甫正    时间: 2016-3-28 16:19
强烈支持,买茶一定是现在就能好喝。。。
作者: 会心不_Zbrp3    时间: 2016-3-28 16:24
先收藏,再慢慢品鉴
作者: 远走高飞    时间: 2016-3-28 16:44
这篇文章好,认可内容,也喜欢楼主文风,不像某些茶人大师 写的普文 简单的知识点却看着玄妙,品读亦难懂
作者: 丝丝不烦    时间: 2016-3-28 16:45
先收藏,再细细学习。
作者: 随缘居    时间: 2016-3-28 16:45
独特见解  有理有据 支持
作者: 云淡风轻    时间: 2016-3-28 16:47
我最不喜欢用茶剑撬茶
作者: 永嘉人    时间: 2016-3-28 16:48
收藏了。慢慢细看。
作者: JJXP    时间: 2016-3-28 16:50
强顶好文, 乔大说的那些茶商我几乎都见过。。
作者: 绿叶    时间: 2016-3-28 18:15
我们买的是现在,如果现在很好喝,那将来也会好喝。如果现在都不好喝,你凭什么判断未来一定会转的很好?你用什么保证?
绝对支持!
作者: 爱和平    时间: 2016-3-28 18:28
好帖
作者: 西二阁楼主    时间: 2016-3-28 19:09
能够分享自己 的经验很有意义
作者: 刀疤    时间: 2016-3-28 19:17

作者: gyy456gyy    时间: 2016-3-28 19:40
学习了。
作者: 秋风之孤独    时间: 2016-3-28 20:13
先赞了再看
作者: 曹操    时间: 2016-3-28 20:20
高手对决,好文先收藏,慢慢体会。。。
看看谁强 谁更强。。。
作者: 壶一乐    时间: 2016-3-28 20:27

作者: 逍遥老叟    时间: 2016-3-28 20:49
学习学习!!
作者: 桐木岩韵    时间: 2016-3-28 20:59
谢谢分享
作者: agene    时间: 2016-3-28 20:59
学习
作者: yvqing    时间: 2016-3-28 21:11

谢谢分享
作者: 都市小虫    时间: 2016-3-28 21:18
如果传统并不合理,那何必遵循传统? 我完全 支持  但是现在 有些人动不动就是传统 只要有一点不同 你连普洱都不是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6-3-28 21:23
给茶叶的相当少啊........
作者: 问学    时间: 2016-3-28 21:23
看了两遍了。慢慢体会慢慢理解。
作者: 西门无_vy0gR    时间: 2016-3-28 22:15
先顶再读
作者: 小迷紫砂    时间: 2016-3-28 22:17
学习            
作者: 溪心阿寳    时间: 2016-3-28 23:01
什么是传统?它不是按部就班,沿袭过去方法的1234;就做茶这件事而言,在当下,传统就是因地制宜地把茶做好,换言之,把茶做好,是做茶人对传统传承的精髓;那么对于一个做茶人的要求,就是充分尊重大自然的馈赠,不断在工艺上总结提升,用心去呈现最美的茶汤;传统不应该沦落为一种空洞的,行而上的标签;那么我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不曾改变。 研读盟主无私分享好文的一点点体会[抱拳]
作者: 同途万_M2NsQ    时间: 2016-3-28 23:12

作者: 品茗东坡    时间: 2016-3-28 23:16
唉……这个观点记得我许多年前就说了,当时不太被认可啊
作者: 卡斯_jXnzu    时间: 2016-3-28 23:27
收藏,学习
作者: 阿秋    时间: 2016-3-28 23:40

作者: 大悲空行009    时间: 2016-3-29 07:24
精进学习
作者: 素心如兰    时间: 2016-3-29 10:33
辛苦了,学习中
作者: 壶道香茗    时间: 2016-3-29 10:41
学习了,强帖,加分
作者: 陋室茗    时间: 2016-3-29 11:02
在我心里,您就是圣斗士星矢!
作者: egou11    时间: 2016-3-29 11:06

作者: 笑叹轻舞芳华    时间: 2016-3-29 11:11

作者: coolfire    时间: 2016-3-29 13:03
花了半个小时细细看了一遍!实践出真知,我相信文中所陈述的都是老乔喝茶多年总结出的非常宝贵的经验,结合我自己喝普洱茶的体会,除了文中所说“大分子,小分子”那段不太认同,其他观点都很认同!其实普洱茶只要喝懂了,别人真忽悠不了你,剩下的就是性价比的问题……文中所说的“大师级人物”,这种号称砖家的,我也遇到过一两个,从我接触来看,“砖家”所表现出的高深言论以及别人都是垃圾的诋毁,多半都是为了推销自己的垃圾普洱茶或者把你发展成他的崇拜者!我个人认为,热爱普洱茶,自己首先要对普洱茶有个系统的了解,不管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地理的角度,或者植物,工艺的角度等等……不要人云亦云,大师说这是好茶就真的是“好茶”,自己心里要有一杆秤……事实上有些砖家连古六大茶山名称都说不清楚……自己搞清楚了,喝明白了,这茶到底怎么样,自己心里还不清楚吗?顶老乔!
作者: 紫砂blade    时间: 2016-3-29 13:30
大拿就是大拿!高见!
作者: 雷公馆    时间: 2016-3-29 13:40
很有道理
作者: hulahire    时间: 2016-3-29 14:15
“如果现在很好喝,那将来也会好喝。如果现在都不好喝,你凭什么判断未来一定会转的很好?你用什么保证?”
学到了,这句话就很已经受用了
作者: 桃花仙    时间: 2016-3-29 15:19
红字部分以后试茶一定要记住
作者: 难得壶途    时间: 2016-3-29 16:03
我虽不懂茶,但本能的逻辑思维告诉我楼主的观点非常有道理。
作者: 甫正    时间: 2016-3-29 16:09
再学习一次,记牢点观点。
作者: 月亮之上999    时间: 2016-3-29 17:31
询价,谢谢
作者: 东坡    时间: 2016-3-29 19:11
大师就是大师
作者: 强子    时间: 2016-3-29 22:19
又要得罪一些人了!说实话的人就得不怕得罪人啊
作者: 龘龘    时间: 2016-3-29 22:36
有年份的大厂茶,你们都说好喝~~~~那茶饼难道不是拼配的?!
老茶(大厂+不赖的仓储)。。。。已经是成功的例子,不需要去怀疑和否定~~~
至于精采精制,算上08年也就那么几年,后期的转化还有待时间的考证。。。希望,是更好!但风险比拼配茶大~~~
专业+有能力(包括金钱)的,走精采精制路线,普通人(如我),走大厂可靠路线也不错~~~

作者: m7000    时间: 2016-3-29 23:48
值得深思
作者: 安仔    时间: 2016-3-30 00:27
我也存过和对比过相同的茶用密封与普通纸箱存放^o^。对比后发现两者都在发酵,最主要一个香气有所不同,密封的存放香气张扬而高调,而纸箱存方是香气底沉内涵!还得说明一下,纸箱和保鲜袋都不是密封的,可以做个实验,把一饼很香的茶用密封胶袋或保鲜袋封口,这是看似密封其实不密封,你可以闻一闻还是可以闻到饼茶发出的香气,但掉到水里水又入不到里面,因为水份子大而香气份子细小所以可以直接透过保鲜袋与封好的纸箱,很多人以为密封袋是密封的呢,其实只是透气率的问题,我用的是泡酒用的酒瓶口盖用水管胶带圈起来,闻口盖那里一点都闻不到香气才算密封!存储时间不长还在存放实验,不如下结论那个好与不好!支持乔大发表好文就是了!
作者: savagegcz    时间: 2016-3-30 01:09
现在好喝=/=将来好喝?(这种茶我有)
现在不好喝=/=将来不好喝?(这种茶我也有)
普洱好玩的地方就是让人难以捉摸将来的不确定性。
哈哈哈,大笑三声不为过吧
作者: 一盏碧螺春    时间: 2016-3-30 08:54
实践证明理论,强
作者: 君临天下    时间: 2016-3-30 09:03
各有各的玩法,老乔坚持了几年的古树精选对一些喜欢喝精选茶的朋友也是一个选择,但是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新路子,别把自己约束在普洱茶的范畴里面,中国茶的种类很多。
作者: 晴铭    时间: 2016-3-30 10:29
拜读了   感谢分享    厚道之人   
作者: 千年    时间: 2016-3-30 10:53
感觉说得很有道理~
作者: mmmluxianjian    时间: 2016-3-30 11:17

作者: zhangyn    时间: 2016-3-30 13:53
茶没怎么研究,哈,先慢慢读一下
作者: chenxim    时间: 2016-3-30 15:24
认真学习中
作者: long96677    时间: 2016-3-30 20:29

作者: 喵了个咪的    时间: 2016-3-31 13:47
虽然俺在茶和紫砂这方面是你的粉丝,但是这些论调论点,俺还是认为有些偏颇,不过嘛,勇于探索,敢于抛出观点的人还是值得尊重和欣赏的!文先收下然后细读……
作者: 爱和平    时间: 2016-3-31 16:41
太犀利了,吓死宝宝了
作者: wuzihao    时间: 2016-4-11 12:25
逻辑清桑,普洱茶原来就是粗茶,还是要按原来的玩法,逃不过还是粗茶
作者: 望月怀远    时间: 2016-4-16 11:52
用紫砂缸试过放散茶是不行的,试过放两三年味就很淡了,看来盟主还要公布用什么方式放散茶,才能跟饼茶对比。
作者: 吹吹茶    时间: 2016-4-17 13:49
学习!!!!
作者: 今心    时间: 2016-5-3 15:42
好文章,学习了
作者: 大梦初觉    时间: 2016-5-7 15:44
长知识
作者: 琴台    时间: 2016-5-7 16:25
  喝者有其味~做者有其心~百味应百人。坐喝欣慰/
作者: 茶缺补漏    时间: 2016-5-8 20:33

作者: spring_shao    时间: 2016-5-22 09:59
龘龘 发表于 2016-3-29 22:36
有年份的大厂茶,你们都说好喝~~~~那茶饼难道不是拼配的?!
老茶(大厂+不赖的仓储)。。。。已经是成功 ...

认同

作者: spring_shao    时间: 2016-5-22 10:06
社会是多元的,有人坚持传统,有人推陈出新,时间久了都各成流派,老乔算是新派,纠正传统中认为不对的部分,坚持自己独树一帜。历史就是这样,永远是借鉴,哪天又会出新派,比如说再把散茶磨成粉或者提炼出什么成份变成药片保健品,那时候老乔也要被钉上保守老派的标签……
作者: laowang001    时间: 2016-7-20 15:41
社会是多元的,有人坚持传统,有人推陈出新,时间久了都各成流派,老乔算是新派,纠正传统中认为不对的部分,坚持自己独树一帜。历史就是这样,永远是借鉴,哪天又会出新派,比如说再把散茶磨成粉或者提炼出什么成份变成药片保健品,那时候老乔也要被钉上保守老派的标签……
作者: 閑茗自在觀書    时间: 2016-7-20 17:18
樓主說得好﹐藏茶必須新茶能喝﹐好喝才會愈藏愈好。傳統工藝除了檢茶﹐製茶﹐更包含製作七子餅的後期工藝。棉紙竹殼能否阻隔污染和保持透氣﹐對茶葉的轉化有關鍵的作用。普洱茶和紅酒收藏相近﹐頂級紅酒莊都是選用百年以上葡萄﹐制作的紅酒才適合作長期存放﹐普通的紅酒存放近十年左右便會從高峰下滑。藏普洱茶也須嚴選百年以上古樹﹐精採精製﹐配合嚴謹藏茶製作﹐在適合的溫濕度存放才能充分發酵轉化﹐孕育出頂級的老茶。
附圖是藏茶的竹殼標准工藝。這是2015年精採精製的無量山300年古樹春茶


作者: 海宇大佬    时间: 2016-8-17 20:50
有理有据,有亲身体会,也有大师的言传,今晚二次阅读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 vsen    时间: 2016-8-17 21:04
顶!!!!
作者: vsen    时间: 2016-8-17 21:07
顶!!!!
作者: 金小呆    时间: 2016-8-17 21:14
顶!受教了
作者: 金小呆    时间: 2016-8-17 21:15
顶!受教了
作者: Zym    时间: 2016-9-11 19:20
认真拜读过
作者: simela    时间: 2016-9-11 19:27
好文章一定要拜读!
作者: 砚鼠    时间: 2016-10-2 05:10
分析到位,句句在理。观点都有逻辑支撑,学习了!
作者: 永嘉人    时间: 2016-10-2 10:08
超级大作。拜读
作者: 又喝多了    时间: 2016-10-2 10:11
前排学习
作者: Simon    时间: 2016-10-2 10:13
值得多次细细品味,每次阅读都会有更深的理解
作者: zf7919    时间: 2016-10-2 10:31
收藏了慢慢学习
作者: 云淡风轻    时间: 2016-10-2 10:39
好文章  牛
作者: 行道堂主    时间: 2016-10-2 11:03
从逻辑上感觉老乔说得很有道理
作者: 雲茶馥韵    时间: 2016-10-2 11:37
学习了,感谢




欢迎光临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http://www.jadepot.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3